摘要:高考中的小说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十分苦恼的问题。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在小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但收效甚微,鉴于此,笔者受到“文本细读”观点的影响,认为“文本细读”是指导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研究,使教育实践和研究理论相结合,使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获取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小说阅读;文本细读;高中语文
高中生目前的阅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毫无疑问,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现实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高考的小说阅读,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敬而远之。
面对高考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来研究阅读教学,甚至总结常见题型,归纳答题技巧,然后学生就根据经验积累对教师归纳的知识死记硬背。在这一急功近利的过程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方向越来越有针对性,乃至于去研究阅读题的答案给分点,教师们越研究就越导致阅读教学的步骤维艰。语文教师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脱离文本去研究阅读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从而使学生对真正的小说阅读渐行渐远。其实,在小说阅读中学生最大的难点就是对于小说的主题与形象理解不清,然而,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归阅读的文本本身,进行“文本阅读”,把有限的文字无限扩大化,从自由组织的文字里寻找深厚的意蕴,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所谓“文本细读”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以文本为中心的多方位的精细解读。对文本进行细读时就会强化文本本身,也就是重视文本的自足性。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感受会贯穿于文本始终,势必会让读者读出“潜在内容”,“潜在内容”的品味即是文本中的空白艺术。
一、文本细读是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认为文本是自足的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需努力践行“文本细读”的理念,而且是以文本的自足性为出发点来和学生一起研读,从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塑造王熙凤这个形象上,作者重点运用一个字来形容她,这个字在节选部分就出现了三次,这个字就是“忙”。第一次是贾母阻止王熙凤哭贾敏,王熙凤“忙转悲为喜”,表现出王熙凤察言观色,而且机巧善变的特征;第二次出现在“忙携黛玉之手”;第三次在晚饭的时候“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结合上下文,一个只要一有机会就要显示自己地位的虚情假意,王熙凤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语义学世界中的文本解读,它强调的则是文本内部语言的丰富性与多义性,以及文本结构中语言的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读者通过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去理解体会作品的文学性、形象性及其价值。这种立足于文本的自足性的细读方式是很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只有与文本和作家真正对话,才能发现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文本细读的必然是“空白艺术”
孙绍振是“文本细读”理论的推行者与践行者,对于《祝福》他有这样一种解读: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叫她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迫嫁给了贺老六,贺老六死了,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大家仍叫她祥林嫂”。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这不是多余的吗?这是因为这里隐含着旧理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又嫁了贺老六,就应该研究下,是叫她样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封建礼教使得我们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礼教传统偏见根深蒂固,荒谬的成见己经自动化,不动脑筋己经成为天经地义的逻辑。这里面源于一句话,孙绍振便解读出来这么多的内容,这便是“文本细读”的一种必然,即空白艺术。这种空白艺术其实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的表达对象往往是一些微妙的情绪和难言的衷曲,由于人的情感内容是最不确定、最难于捉摸的、是不可能进行定量分析和逻辑规范的,所以作家只能通过词语的聚合与组合关系的选择或清晰或模糊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追求一种言外之意、意在不言中的特殊效果。
依然以《祝福》为例,鲁四老爷在文中总共只说了五句话,其中就有两句话是“可恶!然而”,这看似晦涩、抽象、让人可恶猜测的两句话,要体现的除了他的愤怒,更多的表现的是他冷漠自私的特点。除此,文章还有几处人物的对话后面连带着省略号,“我”对待祥林嫂的发问的无言以对,表现的是我的不知所措和困惑,四婶和卫老婆子的省略则体现了她们对样林嫂悲剧命运的无奈与同情。
三、要把文本的自足性与空白艺术相结合
小说的阅读教学必须将文本的自足性与空白艺术相结合,这样才能透彻深刻地赏析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才能明确我们的小说阅读的欣赏方向,才会欣赏小说,从而避免学生狭窄的阅读理念。在两个星期的见习中,面向的学生为高三年级,他们正处于总复习的阶段,在做习题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存在许多障碍,如学生在做2017年课标全国I卷的文学类文本赵长天的《天嚣》一文时,其中一题为:“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采分点其一是体现出真实所知有限,其二是强化小说神秘氛围,其三是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班级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来,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本篇小说以非常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某基地科研项目试验队深入戈壁滩矿野遭遇风沙侵袭后渴望救援的故事,折射出困境中灾难面前天嚣之下生命力的伟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反复理解和体味,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以这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方式结尾,增添了许多神秘感,而学生需要透彻的理解文本,才能体会其艺术效果的表达,这里的艺术我认为可以理解成空白艺术,留下需要读者回味的空间,因此,只有将小说文本的自足性与空白艺术结合,才能发现文本的深层意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回归文本重拾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道,是当下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从教的教师切身践行“文本细读”理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咀嚼文本的深刻意味,从而准确地对小说进地行鉴赏。
作者简介:仇子木(1995.11-),女,辽宁省东港市人,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仇子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文本论文; 小说论文; 艺术论文; 学生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空白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