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中的相互认知与信任分析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中的相互认知与信任分析_中俄关系论文

析中俄关系中的相互认知与信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关系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7)03-0123-(07)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俄关系无疑算得上是中国对外关系和多边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一方面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共处转型发展时期,在国内事务上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任务与问题;另一方面二者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俄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伙伴关系当中,唯有与俄罗斯之间的伙伴关系具有“战略协作”的性质。

如此重要的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一定程度上不仅取决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和政府机构,而且取决于地方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即包括通常所说的民间交流。中俄双方业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从长远来说,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必须妥善解决好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问题。这种互信既包括政府高层之间的互信,又包括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应该说,中俄两国高层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友谊与互信关系,而在普通民众之间则还存在着一些相互了解与理解的不足,缺乏相互认同、包容,因而也就缺乏相互欣赏与信任的问题。即便仅从民意对于外交决策可以产生很大影响的理论层面来说,中俄人民之间的相互认同与彼此欣赏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长远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不用说如果在实践层面处理得不好甚至可能导致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停滞、曲折甚至倒退。

可以说,中俄关系当中存在和可能产生的任何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两国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相互信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为认知和互信的程度可以作用于双边关系中的每一个侧面。以经贸合作而言,它既可以影响到各级双边贸易战略的制定,也可以影响到两国经贸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绩效。因此,深入了解双边认知和互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利于深化中俄关系包括经贸合作的发展。在这方面,从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的结果大致可以对中俄两国的相互认知和信任状况有所了解。

一、两国民众对中俄关系的认知

1991年末,在俄罗斯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友好关系的国家当中中国居第四位,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1992年,仅有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值得俄罗斯借鉴,排在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之后。[1] 1994年仅26%的人认为,俄中关系前景良好。[2]

2001-2002年初的一份调查①显示,对于“你认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如何?”这一问题,回答“将保持现状”的俄罗斯人为26.4%(中国人为19%);认为“将有所改善”的俄罗斯人为21.8% (中国人为59%);选择“将会恶化”的俄罗斯人占46.6%(中国人为1%)。这种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俄毗邻地区居民对两国关系前景的看法存在着重大差别:大多数中国人抱有乐观的态度,而近半数俄罗斯人则持有悲观的观点。这份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对于“你期望中俄边境交往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一问题,27%的俄罗斯人回答“无任何期望”(中国人3%);38.4%的俄罗斯人回答“希望朝好的方向发展”(中国人为77%);16.4%的俄罗斯人“预料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没有中国人选此答案);15.2%的俄罗斯人认为“难以回答”(没有中国人选此答案)。这种明显的差别表明,大部分被询问的中国人对两国边境的相互开放抱着良好的预期和积极的态度,虽也有较多被询问的俄罗斯人同样报有良好的期望,但有相当数量的人(27%)对此持漠然态度,有16.4%的人态度消极,而15.2%的人则难以确定自己的立场。

2005年7月俄罗斯方面的另一份调查资料②显示,34%的俄罗斯人把中国视为战略伙伴;22%的被访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盟友;24%的俄罗斯人把中国看作经济、政治上的对手;4%的被访者认为中国对俄罗斯怀有敌意;近50%的被访者认为21世纪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会越来越明确;22%的被访者认为,两国将是同盟的关系,非常友好;26%的被访者认为两国将是对手关系;还有25%的被访者认为中国会是一个具有威胁性的邻居和对手,但并不是俄罗斯的敌人;只有6%的被访者认为中国是敌人。另外,25%的西伯利亚居民和37.44%的远东联邦区居民认为中国是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零点公司曾经从中国人如何看待俄罗斯的角度作过调查,该公司2004年10月8日和2006年3月 21日公布的两份调查材料显示:

1.当向中国市民提到“强大”一词时,市民想到的国家中,俄罗斯以15.1%的中选率位列第四,居中国和英国之后。同时还有5.6%的中国市民想到了前苏联。

2.从2000年开始连续就“你觉得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方面对中国最重要”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俄罗斯连续6年位居第三位,重要性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在连续两年关于“哪个国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供应国”的调查当中,俄罗斯连续两年高居榜首。当被问及“哪个国家可以作为中国共同的石油及燃料储备地”时,俄罗斯以29.1%位居第一。

4.在被问及“哪个国家对于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时,俄罗斯以65.7%的提及率位居第一。

5.在回答“你觉得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最友好”这一问题时,历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37.4%)、2003年(34.8%)、2004年(29.3%)和 2005年(39.6%)俄罗斯均位列为第一;2001年 (36.6%)和2002年(30%)位居第二。而对好感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市民对俄罗斯的好感度连续 6年居于首位。显然,中国居民对俄罗斯和中俄关系的评价相当积极乐观。但关注的主要方面多限于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尤其是对于俄罗斯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估计很高,这在实践当中也应该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认知

1.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评价

2001-2002年初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和阿穆尔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你认为俄罗斯人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一问题,中国人选择的几乎全是优点,诸如“勤劳”(31%)、“有开拓精神”(28%)、“吃苦耐劳”(30%)、“友好”(45%)、“朴实” (22%)、“热爱和平”(30%)、“事业心强”(22%)、“有敬业精神”(25%)、“聪明”(28%)、“善良、热情”(35%)、“有经济头脑”(16%)、“勇敢”(40%)、“爱国”(34%)、“重感情”(19%)、“诚实”(26%)、“直爽”(53%)等等,其中只有一条缺点就是“思想保守”,仅占13%。

2.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1997年夏天在俄罗斯方面的一项调查③结果显示,按照其比例高低依次分为,83%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勤劳”(1992年为50%),40%的人认为中国人“冷酷无情”,34%的人认为中国人“精明肯干”(1992年为17%),1%的人认为中国人“慷慨”。而到了2001年至2002年时期的情况则反了过来:对于“你认为中国人具有哪些性格特征?”的这一问题,俄罗斯人给出的回答是缺点(甚至是“恶行”)要比优点多。其优点有:“勤劳”(20.5%)、“精明强干”(6.6%)、“集体主义”(2.8%)、“目标坚定”(2.6%)、“善意” (2.1%)、“容易相处”(1.9%)、“有组织性”(1%)、“爱国主义”(0.9%)、“坚韧”(0.6%)。缺点包括“放肆无礼”(13.4%)、“不整洁”(9.4%)、“狡猾” (8.6%)、“粗野”(2.8%)、“不文明”(2.4%)、“固执”(2.3%)、“贪婪”(2.1%)、“残忍”(1.9%)、“富有侵略性”(1%)、“傲慢”(0.8%)。此外还有一些近于中性的评价诸如“要求极低”(1.5%)、“易动感情”(1.2%)和“传统”(0.8%)等等。[3]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俄两国居民心目中对于对方印象的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令人震惊的。正是由于两国居民对彼此的看法不同,因而对接纳对方来本国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就迥异。

3.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复杂情感

俄罗斯(政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6期发表了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问题专家A·卢金“俄罗斯社会认知中的中国形象”[4]一文,文章指出中国形象在俄国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月革命以前。A·卢金认为,18世纪以前,俄国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西欧,俄国内的“西方派”认为中国对世界进步毫无用处,甚至可能会对欧洲文明形成威胁。19世纪起,占主导地位的斯拉夫派认为中国文明、斯拉夫文明同西欧文明地位相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一方面是俄国政界向“野蛮落后的亚洲”及中国输出文明的看法占据主流;另一方面是俄国文化界人士对中国人态度积极,曾是“西方派”的著名作家Л·托尔斯泰也转变了看法,曾三次致信中国青年一代强调要维护中国的传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拯救世界”。第二阶段是前苏联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将中国视为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天然盟友。但在随后的中苏大论战中,前苏联将中国斥为“背离社会主义的陌路人”,在国内进行了大量的反华宣传。及至上世纪 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的启动,部分前苏联汉学家主张学习中国的改革模式。一时间,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俄罗斯逐渐流行,有关书籍也开始公开出售。第三阶段是俄罗斯独立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边境地区的居民一度对中国的改革成就持相当积极的看法。但好景不长,随着进入到俄罗斯境内的伪劣产品和中国人员的增加,加之媒体的宣传,“中国人口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盛极一时。不过,随着西方模式改革(“休克疗法”)的失败,俄罗斯的政界及学界精英将目光转向了改革取得较大成就的中国,对“中国奇迹”的关注和探讨逐渐升温。这一阶段,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经历过苏中友好的中老年民众对中国的好感相对较多,年轻人则更青睐于西方大国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总体而言,俄罗斯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抱有相当复杂的情感。2005年8月17日,全俄舆论研究中心分析部主任Л·贝佐夫在《政治学杂志》上撰文对“中国之于俄罗斯: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的民意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文中指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其中包含了尊重、好感和防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一是中俄关系整体发展正常并且显示了一定的良好趋势,但中国显然还不能算作是俄罗斯的友好国家。两国关系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其发展远景使人感到非常担忧。二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对中俄关系中的消极方面表现出了特别的担心。三是俄罗斯人认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单向的,即中国向俄罗斯倾销产品、收购俄罗斯企业,俄罗斯给“中国移民”提供了工作岗位,但俄方却没有得到应有利益。四是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令俄罗斯人格外担忧。五是多数俄罗斯人反对在阿穆尔河争议岛屿问题上向中国作出单方面让步,进而认为这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促使中国人提出新的领土要求。[5]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份调查中认为中俄经济合作对中国有利的受调者占53%(远东地区居民这一比例为75%),仅8%的人认为对俄罗斯更有利,25%的人认为对双方都有利。对此,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副博士萨利茨基表示,20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长,而俄罗斯国力则不断下降,俄民众在赞叹中国成就的同时当然有些复杂的情绪。不过,由于对中国了解不够,许多俄罗斯人从表面现象上得出结论:中国商品充斥俄罗斯市场,中国商人购买俄罗斯企业,而俄罗斯为中国移民创造就业机会,却没有从中得到相应的好处。萨利茨基说,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是近年来俄罗斯民众的一种普遍观点。

三、俄罗斯方面对远东地区中国“存在”的反应

1994年,对中国人态度“良好”的占32%(“不好”——23%;“没什么特别的”——38%)。[6] 1998—1999年和2002年的有关调查④显示,1999年表明对中国人的态度友好的哈巴罗夫斯克的居民为 26.2%(敌视的占6.1%),2002年为34.6%(敌视的占7.7%)。同期这两项的指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则分别为21%(敌视的占13%)和32.8%(敌视的占16.8%)。[7]

1994年33%的被调查者对中国移民持不友好态度,53%的人认为将其吸引到贸易、建筑和农业生产领域是合理的选择。62%的被调查者承认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国扩张,12%的人担心强行扩张,28%的人担心“和平扩张”,即通过劳动力移民、贸易、旅游和跨国婚姻等方式实现渗透[8]。而1997年反对中国移民的人降至25%,同意将其吸引到远东地区经济领域的人升至78%。[9]1996-1998年的一份调查⑤显示,认为中国移民“绝对不好”——59%;“好”——26%;“利弊均有”——15%。此外,15%的人认为中国人使当地卫生状况恶化;12%的人承认对中国移民趋势担忧;9%的人认为中国人是靠俄罗斯人赚钱的;6%的人担心来自中国移民的竞争。另外,年轻人对中国移民感到担忧的比例较低,仅4%受调大学生认为这一现象是种威胁,3%大学生担心中国人同其竞争。[10]1998-1999年19.7%的被调查者(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居民)负面评价中国移民,2001年升至25.3%;而对此持正面评价者相应地从13.6%降到12%。2001年35.5%的人认为中国对俄罗斯构成威胁。[11]

对中国移民的担忧还一定程度地反映在俄罗斯人对中俄跨国婚姻的认识上。莫斯科卡耐基中心的一份调查③结果显示,俄远东地区居民反对亲属同中国人通婚的比例是:1994年——33%,1997年——50%。[9]1999-2000年,这一比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占64%以上,在哈巴罗夫斯克占56%以上。[3]

在俄罗斯当地的中国人对跨国婚姻的态度是:回答“说不清楚”的在哈巴罗夫斯克占61.5%,符拉迪沃斯托克——71%,乌苏里斯克-—82%。持反对意见的分别为18.4%、26%和12%。认为合适的分别为20.1%、3%和6%。[3]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态度消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事情真相以及中国移民规模被夸大等因素的影响。在整个90年代,以各种方式(取得俄罗斯国籍、长期居留证、同俄公民通婚等)在远东地区南部定居的中国人约为700人。但2003年在滨海边疆区所做的社会调查显示,7%的当地人相信,目前中国人占该边疆区居民总数的20%~30%;21%的人认为——10%以上;28%的人认为——5%~10%。[12]

全俄舆论调查中心2005年7月进行的“中国之于俄罗斯: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71%~81%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的公司和职员掌握这个地区的财富是很危险的,而只有17%的俄罗斯人认为引进中国的公司会对两国的发展都有益处。大多数被调查者不理解中国经济在俄罗斯的扩大,如在俄罗斯的商店里中国商品的增多,有14%的人认为中国商人在俄罗斯获得了财富,82%的人不这样认为;14%的人认为,在俄罗斯企业里中国职员的数量在增加,81%的人不这样认为。而来自于西伯利亚联邦区的被调查者的观点正相反,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在俄罗斯的发展将来一定能调整得更好。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应该限制中国的商品渗透到俄罗斯市场(61%的俄罗斯人主张限制,35%的俄罗斯人反对限制)。在商业发展方面,69%的俄罗斯人主张限制,28%的俄罗斯人反对限制。在劳动力增多方面,66%的俄罗斯人主张限制,33%的人反对限制。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则有更多的俄罗斯人主张限制中国的商品进入俄罗斯43%的俄罗斯人主张限制,41%的俄罗斯人反对限制。

四、加强互信刻不容缓

2004年10月14日俄商业咨询公司ROMIR Monitoring公布的一项调查⑦结果显示,中俄两国人民彼此怀有好感,但相互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在本次调查中,59.7%的被访中国居民表示他们对俄罗斯并不了解,远高于表示他们对俄罗斯有所了解者的比例(14.2%)。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俄罗斯的了解程度比城市居民更低。在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中,表示对俄罗斯不了解者的比例分别为68.6%和64.1%,表示有所了解者的比例分别仅为13.4%和9.4%。在城市居民中,不了解和了解者的比例分别为42.9%和27.1%。

在向两国居民询问“当说到中国/俄罗斯,你首先会联想到什么”时,分别有26.4%和35.8%的中国居民和俄罗斯居民表示“说不清楚”或者是“没有联想”。俄罗斯居民对于中国的联想主要局限于中国的物产(33.4%),如服装、大米、筷子等以及中国的人口(9%)和名胜古迹(3.9%)。另外,全俄舆论调查中心2004年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提到中国时俄罗斯人最先想到的是服装(14%)、人口 (9%)、大米(6%)、长城(3%)、小眼睛(3%)、共产主义(2%)、筷子(2%)、家用电器(2%)、绿茶(2%)等等。这两项调查都反映出俄罗斯居民对于现代中国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而中国居民在谈及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主要是俄国经典的电影、书籍或歌曲,对于俄罗斯当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则少有涉及。另外,还有高达53.6%的居民表示说不清楚。相比较而言,中国居民认为与俄罗斯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合作的意义远不及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合作的意义。仅有 4%的中国居民认为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与教育合作伙伴,位于美、英、法、日之后。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俄两国居民相互了解的程度还比较低。即便有所了解也仅限于对以往历史较粗浅的认识。而且,甚至在对经济、军事以外的文化了解的重要性都缺乏应有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认知真空对于发展中俄关系包括中俄经贸关系而言是相当不利,甚至相当危险的。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的程度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中俄经贸关系以及整个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和进程。

“无知的力量比有知更强大”,这句话也许适合用来解释目前存在于中俄经贸关系中一些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论调、商贸交易成功率低和投资盲目草率等现象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信息传达不畅以及实践交往和学术研究中的失信或虚浮表现等都起到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如何在这些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要务。

1.公众信息传达

在这方面中俄双方都存在一定问题,以下做一点粗浅分析。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那就是在一年的时间里跟踪俄罗斯发行量前30名报纸的内容,统计上面有多少关于中国的信息。最后的结果是,关于中国信息的数量,不但低于美国、欧盟和独联体国家,甚至低于像法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结论很清楚。俄罗斯应该更多地来宣传中国。[13]

近年来,俄罗斯学者和官员对于报道失真和不客观等弊端越来越为重视,同时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纠偏工作。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C·普里霍季科曾表示,俄罗斯媒体时不时地议论什么中国对俄罗斯军事和经济安全的必然“威胁”,这主要是由于对现代中国知之甚少造成的。在“倒包贸易”和边境贸易等经贸往来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双边人文、文化、学术领域的往来却相对减少。两国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之间的交流相当有益,但具有随机性和不连贯性。[14]

大众传媒理应发挥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这一作用远未有效发挥,而且有些时候甚至做到了相反的方向。用俄罗斯学者自己的说法是,“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客观的介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俄罗斯的报刊、杂志和电视等传媒对邻国生活状况的报道非常有限。而且出于迎合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的需要这些信息常常是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是对国外宣扬反华论调的翻版”。[15]

因此,正如俄罗斯学者认为,在中国移民问题上俄罗斯公民所持的态度与其说是基于自身印象,还不如说是形成于大众传媒报道、专家就该问题的阐述和社会政治活动家的言论等方面。[16]

另一方面,中国关于俄罗斯的宣传也没有达到足够全面和客观的程度。尤其值得提防的是传媒上出现的“大众民族主义”情绪泛化的趋势,公众舆论比较热衷于“灭他人威风长自己志气”,岂不知这二者之间并非零和效应。这一定程度地表现在涉及俄方信息的宣传报道中,如果大多集中报道诸如库尔斯克号沉船、车臣战争、别斯兰恐怖事件、尤科斯事件、“灰色清关”和输油管道等“眼球效应”强的所谓热点,而关于俄罗斯现代社会的客观报道和介绍少之又少,那么这种情况就值得我们深思。此外,“愤青”们主版的“爱国论坛”等网络媒体在领土等历史问题上不能持客观理智态度发表一些极端论调,这在客观上也有可能为反华言论倡导者提供口实。

对此,是否可以考虑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人文合作的框架内,由中国政府对俄罗斯旅游公司给予专项优惠,使更多的俄罗斯普通百姓,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居民,到中国来旅游,尤其是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使他们有切身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因为几乎所有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都对中国的状况感到震惊和赞叹,大大改变了他们以往对中国的某些不良印象,此举可在相当程度上揭穿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不实之辞。同时,这也可以成为加强文化外交等软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毕竟“口口相传”的力量不可小觑。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程度以后也需要向外国朋友展示一下除北京、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以使他们对于中国有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了解。

总之,加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促进人员往来,发展旅游业以及地区和边境之间的联系,加强社会人文领域以及文化、科学和两国媒体之间的协作,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的好感、了解和理解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需要中俄两国人民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2.在双方交往层面建构互信

在加强相互信任这一过程当中,那些具有国家“形象代言人”意义的中俄一线人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里尤其是指对俄交往的中方人员。尽管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在俄民众心目中越来越好,但是对中国国民的印象却不够好。这除了很多俄罗斯文化心理因素以外,也有很多我们自身的问题。对外交往无小事,每一个对俄交往的个体都应该注意建构诚信。

比如,一直以来,在对俄贸易合作中曾经存在着某些“泛虚伪假”行为,以致在相当大程度上使中方对俄经贸参与者丧失了威信,同时也造成“上传下行”过程中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俄经贸实践层面。从90年代初直至目前,各种级别和形式的考察团经常光顾俄罗斯,但为数并不少的考察结果只是签了可资交差的文件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抑或不了了之,这里甚至包括某些官方代表团签署的“某某友城协议”,这种现象在官方半官方直至企业团组都存在甚至带有某种普遍性。此外,中俄双方都有人反映在商务洽谈会上签订的合同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不能履行。在对俄投资、建立合资企业等方面反映出的中国人不讲诚信的观念、大帮哄、建起来再说等想法比较普遍,撞大运的思想暴露无遗。

与此相比,日资和韩资却很理智,因此尽管在数量上可能不及中国,但质量却相当之高。有的中资企业不排除仅仅是为了进行一笔业务而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商洽会和推介会等交流活动中存在“旧约新签”、“重复统计”等较多的形式主义以至造假行为,为的是给领导做样子,制造虚假繁荣甚至存在“雇用”在华工作的俄籍非商业人员参加有关活动,为其印制名片,这些人享受过“免费旅游”之后仍免不了四处“卖乖”。这些看似“小小不然”的情况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以致真正有合作潜力的客户无论如何也不肯参加类似的商业交流活动,显然他的亲朋好友也不会参加。如此口口相传其后果不言自明。在劳民伤财的同时失去的还有“建之难毁之易”的威信。

另一方面,在相关研究层面也应加强互信。一直以来,俄罗斯问题及中俄关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出了很多的艰辛努力并获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对中俄经贸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了解后会产生较为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在私下交流过程中,俄方学者反映中国学者对中俄关系的研究成果中很大程度上都是官样文章,相似内容的文章太多。相对于中国国内学者的学术成果他们更愿意看到海外华人学者的文章。另外,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太少,即便举行,也大多空泛,没有针对性,缺乏实际内容,甚至有的发言报告不认真,损害了相互的信任感。在这方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学术研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领域政策制定的方向以及民众的认知状况。因此,如何反映真实情况,上传较为准确的信息,表达思想而非逢迎已有观点或预设基调等方面理应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愿至今仍在发挥消极作用的商品质量问题不会出现在上述有关领域。另外,研究人员和宣传报道人员在用词用语的分寸上也有必要注意,建中国城、扩张市场等字眼很使俄罗斯学者警觉。很多中国学者也都认为,总的来说国内对于俄罗斯的研究还很弱,政策建议能力还较差。

[收稿日期]2006-11-10

注释:

①2001年到2002年初,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大学的学者各自在哈尔滨市和阿穆尔州对居民作了一个内容相同的问卷调查。阿穆尔大学回收了500份有效答卷,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回收了100多份有效答卷。Ларин В.Л.Китай и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России:проблемы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M].Владивосток,1998.C.79-80.

②全俄舆论调查中心于2005年7月23-24日进行了一项“中国之于俄罗斯: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的民意调查,调查对象共1600人,分别来自俄罗斯46个联邦主体中的153个居民点,误差率不超过3.4%。http://www.wcion.ru/?pt=59&article=1607

③调查地区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布拉戈维申斯克。

④1998-1999和2002年国际移民组织莫斯科中心专家对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居民进行的社会调查。

⑤1996-1998年莫斯科卡耐基中心项目框架内所作的一项社会调查,地区涉及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阿穆尔州、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和布里亚特共和国。

⑥莫斯科卡耐基中心调研项目,调查涉及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乌苏里斯克和莫斯科等地。

⑦2004年9月,中方对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大中城市、河北与浙江等7省的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中的3860名16岁以上居民以及俄方对1607名18岁以上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http://www.horizonkey.com/showart.asp? art_id=378&cat_id=6.

标签:;  ;  ;  ;  ;  

中俄关系中的相互认知与信任分析_中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