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内容论文,人道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是与人道联系在一起的,讲道德就要讲人道。我们所说的人道不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人道主义道德。人道是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规范,是社会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97年5月,江泽民在为反映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作为人,要讲人道;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作为公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因而,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道主义与人道主义道德(人道)
何谓人道?《礼记·礼运》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所谓人道即“仁遭”。孔予认为,“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见《论语·颜渊》),他还提出:“泛爱从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认为“仁义”即“爱人”、“仁民”。他倡导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照此看来,所谓人道,是人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因而包括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仁礼智信、杀人偿命、借债还钱等一切道德和法律规范。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人道概念,外延十分宽泛,且混合道德与法于一体。这种笼统含糊的概念,显然不适合分门别类地进行科学研究,因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逐渐分化为法与道德。
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的中国的“人道”概念,外延已演进得相当狭窄——它仅仅是“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道”,因而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亦即人道主义道德原则,这样,人道概念已归入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为了正确理解和界定“人道”,首先需要界定歧义丛生、众说纷纭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近代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文化思潮,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看待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主张。从伦理学意义上考察、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大致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人道主义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主张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一切人都当作人来看待的思想体系;简而言之,便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其二,人道主义思想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美国当代哲学家爱德华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指出:“人道主义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作为万事的权衡,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其三,人道主义重视与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认为人本身的发展、完善、自我实现乃是最高价值。所以,人们大都将“博爱”或“把人当人看”、“人本身是最高价值”并列为人道主义根本特征,也即“人道主义就是主张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人本身就是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也在于他自身。”(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人道主义包括某种形式的博爱主义。”(保罗·库尔茨:《保卫世信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人之爱对于人道化具有极高的价值。”(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9页)“人道是一个对全人类的仁爱精神,它仅能在伟大而富有感情的灵魂里燃烧着。”(罗国杰主编:《人道主义思想论库》,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1300页)
由此可看出,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广泛。而人道主义道德则只是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思想道德原则,即规范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简言之,人道便是使人实现自己潜能的行为,使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的行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行为,使人成为真正人的行为。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道,是以社会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德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
社会主义人道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道德生活实践中,人道主义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道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维护和提高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它要求我们在社会行为中不应该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作出选择、判断和决定,而要求我们的社会行为,不危害他人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从人道主义道德原则出发,一个人遵守人道规则,做事必须体现正义和人道,当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时,要服从社会利益。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道的一个内容是自身本质、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实现。因而,公民追求人道、实践人道,即善待他人要诚实,善待自己要自尊、自强、自立,对人谦虚,努力学习,节制欲望和情欲,不做害己害人之事,使行为符合伦理和道德规范,并在追求人道、实践人道主义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和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之人。人道的另一内容是平等待人。正如务台理作所说:“人道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共通的东西则是尊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教养、人的创造力,并保卫他们,使它们更加丰富的一种精神。”(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人道与道德建设
人道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应体现在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中,它作为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层面的道德要求,应当为一切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人道是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准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它只有在充满正义和人道的社会秩序中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才会成为支撑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支柱。
人道规范社会道德秩序。追求人道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现实的社会有一个更为良好的秩序。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处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正义状态的社会。所谓“正义状态”就是社会处于稳定有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合理的符合每个人愿望的状态。这样的社会有利于每个人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并最终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类对人道的追求过程,也就是约束不良行为,培养规范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道德规范的过程,它也促使个人的道德行为与正义和人道相适应,并成为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行为。
人道规范个人的社会行为。根据人道原则,个体在社会行为中应承担三项责任:1.追求自己的幸福,并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准则和规范,与此同时,不能妨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2.用人道、平等、正义的原则对待他人,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妨碍或阻止他人追求幸福,即做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3.做事要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为社会总财富的增加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追求人道的过程中,每位社会成员都要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状态的实行,这个过程也是公民道德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
人道是道德的根基。任何道德体系都蕴含着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既包含着道德的最高追求和普遍适应的统一,又具有要为一般大众所接受的基础层次道德,即具有具体化、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而人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在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层面。没有人道这个道德根基,就没有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起码的人道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道德,一个无力细致感受事物的感情冷淡的人,不可能理解崇高的理想。”
人道评价社会行为。人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中间,而社会是人生活于其间、思索于其间的一种客观存在,人置身于其中必然会对它有所感想和评价,人类关于一个社会是否人道、是否正义的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人之所以会对社会、某种行为或某项制度作出是否人道的评价,是因为有着诸多不人道现象的社会现实的存在。人道原则作为一种追求一切处于理想状态、合理状态的原则,显然是指导评价的总原则,它对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起一种社会舆论的作用,鼓励人道的行为,鞭策不人道的行为。
综上可知,人道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之一,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实践和培养人道的过程,也是公民道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过程。人道主义道德,也是公民评价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根本准则。而且人道状态社会的实现,也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一个完善的外部环境,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人道主义道德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人道,它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是社会主义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怎样弘扬社会主义人道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历程中,我们要积极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讲人道,行善事,献爱心,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创造高尚的社会道德氛围。
首先,全社会都应呼唤和重视人道主义道德。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同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整个社会都呼唤人道观念,各种教育、文化、艺术、大众传媒等部门都呼唤人道,形成高扬人道的道德气氛,那么人道的道德观念就会逐渐深入人心,就会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强烈要求以尊重人、重视人、遵守人道主义道德规范的强烈舆论,那么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种道德压力,迫使其遵守人道主义道德规范的约束。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由每个人的道德水平构成的,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每个人的道德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
其次,社会对人道德的呼唤要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产生反响。能否形成个人强烈的道德观念,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个人自己道德意识的深处有没有对人道的呼唤,而且在于这种道德良知的强弱,在于是否能够倾听良知的呼唤。而他能否听从内心道德良知的呼唤,取决于他是否愿意听从良知的呼唤。一个人如有良知,他就不仅能知道什么是人道,而且能够实践和遵守人道道德。
最后,我们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社会主义人道,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同时我们要努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提供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保证。第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价值的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一个受客观社会条件制约的历史发展过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第三,救难济困,帮残助疾,关心妇孺老幼,在全社会发扬人道主义道德新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人道不是一句空话。它应当具体地表现在赈灾救难,扶贫济困,照顾和帮助残疾人,尊重和保护妇女和儿童,尊老敬老等具体道德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