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三论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三论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三大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运行一般原理,主要包括三大理论,即供求理论、价格理论、市场理论。

一、供求理论

供求理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它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供求内容。

微观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影响微观商品供给量的因素有五个。第一,产品成本,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这种商品供给量减少;反之,该商品供给量就会增加。第二,生产技术水平。生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给生产者带来更多利润,提供更多商品。第三,商品本身价格。商品价格高,生产者愿意生产,供给量就增多;商品价格低,供给量就减少。第四,相关商品价格。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放弃原有生产的产品,而生产新的产品,原有生产的产品供给量就会减少。第五,生产者对未来行情的预测。如果某种商品行情有上涨趋势,减少现有供应量;某种商品价格下迭,增加现有供应量。商品供给量有一定的弹性,供给给弹性的大小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生产的难易程度。在一定时期内,容易生产的产品,其产量的变动速度快,因而供给弹性大,反之,供给弹性小。其二,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因受设计和专业化设备的制约,其生产规模比较难变动,调整的周期长,因而其产品的供给弹性小,反之;其产品供给弹性就大。其三,生产时间的长短。商品价格变化后,要改变供给量需要一段调整生产的时间,时间越短,供给弹性越小;时间越长,供给弹性越大。其四,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当产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者根据预期上涨的价格持续时间,而决定增加生产及增产幅度大小;当产品价格下迭时,生产者根据下迭的价格预期而决定减产多少。产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迭,使供给的弹性加大。

微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对某种商品有购买能力的需求。需求不是需要,需要是一种无限的欲望。如果不能正确预测社会真正需求,就会误导企业生产决策,造成经济损失。1988年全国居民大量购买家用电器,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日本六十年代普及家用电器,当时平均价格是居民平均月收入2.5倍,而我国1988年平均价格是居民月工资1.25倍。日本是在普及黑白电视机几年后,才生产彩电。而我国在黑白电视机还需要几千万台的情况下,马上普及彩电,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由于这种畸形消费,误导企业大量生产家用电器,并引进上百条国际生产线,据统计,目前50%已闲置,使社会再生产不能连续进行下去,出现盲目高投入、低效益、劣质产品增加的局面,这是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宏观社会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最终产品,包括用于投资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是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在保持低于5%的通货膨胀率,供需差率控制在4%-5%时,可称为大体相对平衡。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需要前提条件,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协调,产业结构优化。当前要处理好五个比例关系。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一般建设和重点建设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五个比例关系处理好了,协调发展,做到结构优化,才能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

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失衡现状很难解决,表现为四难。一是1993年总供需负差率较大,对1994年和1995年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压力。1993年是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留下过多结余需求,必然影响到1994年市场,做到平衡很难。二是1993年投放资金偏多,加大1994年和1995年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1993年底投放资比较多,银行、信用社各项贷款大幅度增长,现金投放平均增长35%左右,贷款,货币的投放过多对物价影响十分灵敏,而滞后期为半年左右,所以推动1994年的物价上涨,使通货膨胀十分严重,又由于1994年信贷、货币投入量没有明显减少,1995年还会出现同样问题。三是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促使1994年和1995年的需求总量再上一个大台阶。1993年下半年,国家虽然在宏观上采取了一些紧缩政策,但在力度上属于微调,对投资影响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的建筑工程规模明显过大,总需求量又上一个台阶,可想而知1995年的结果。四是,新出台的部分商品价格调价政策和兑付调资额,将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需求缺口继续加大,平衡很难做到。

近年来我国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原因。首先,软预并约束,使企业扩张冲动变为现实。其次,价格体系扭曲,过渡的需求不能及时被商品上涨价格表现出来,使重要产品短缺成为一种长期现象。再次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受阻,对潜在供给能力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总供给的增长落后于总需求的增长。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财政的分级管理体制,造成国家对供给方面进行调整能力下降,使地方需求无限扩张,国家资产投资严重失控,造成需求过快增长;金融体制没有进行彻底改革;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不分,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导致需求膨胀。最后,供给结构错位。工农业增长失衡,工业增长高速,农业发展缓慢。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明显滞后于加工工业。

实现社会总供需平衡应采取紧急措施。首先,加强对固定资产新建项目的审批。除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其他经济建设项目应利用经济手段严格限制。要强化差别利率,不是国家规定重点和基础工业项目,高利率贷款。同时还应征收投资方向调节税,不是国家重点投资方向的项目,要高收税。其次,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提高储蓄利率,尽快建立商业银行;把握住价格改革政策出台时机,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需平衡,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价格理论

价格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理论。价格机制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价格波动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功能。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价格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向社会传递正确的资源导向信息;价格能够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经济利益,给企业以优化资源配置的压力和动力;价格能够以市场价格为主,同时也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

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是价格机制运行的关键。价格体系是指各种商品比价关系和差价关系有机联系的总和。商品比价中的农产品比价是指不同农产品在同一市场、同一时期里,收购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指农产品和粮食的比价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农产品价格都应以粮食价格为中心,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工农业产品比价是指在同一市场、同一时期工业品零售价格与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工农业产品比价是指在同一市场、同一时期工业品零售价格与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商品差价主要包括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批零差价、质量差价。形成合理的比价和差价关系,才能理顺价格,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价格宏观管理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加强价格宏观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从经济总量上对价格总水平实施有效的调控。市场供求周期性变化,必然带来价格总水平周期的波动,一定幅度内的波动是正常的,但是,波动幅度过大,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局势稳定,为此,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价格波动幅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建立调控市场价格的必要政策。对重要商品和特殊产业的市场价格进行必要调节,为保证基础部门和特殊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应采取相对保护性政策和支持性政策调节这些部门的收益和价格。

目前我国价格体制改革的现状,主要表现四个滞后。第一,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滞后。资金、劳动力、房地产、产权、自然资源、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障碍之一。第二,价格放开搞活后,新的调控管理机制滞后。由于部分价格放开后,新管理机制没建立,价格行为不规范,价格结构不合理。第三,价格立法滞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约束。第四,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建立新的价格机制滞后,无法摆脱周期性价格波动过大的困境。

建立新的价格体制的主要对策是,放开所有竞争性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形成价格的范围,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同时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的改革,把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使企业通过公平、平等竞争取得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如利率、汇率、劳动工资由市场决定,商业用地、技术专利和产权价格由市场形成。另外还要管好不宜竞争的垄断性、强制性、保护性、稀缺性、公用福利性和难以承受性这几种商品的价格和收费。具体利用平均利润率方式进行管理,使这些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有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通过建立完备的价格法规体系,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实行以法治价。通过正确运用“调放结合”的改革方法,尽快理顺价格关系。凡是有竞争性的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价格全部放开,让市场主体根据价格和供求变化灵敏调整价格。不宜竞争的商品价格和收费由物价部门管理,以实现政府定价与市场价格互相协调。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价格调控体系和调控价格总水平,控制投资、信贷规模,调控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在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和下跌时期,政府应采取对重要生活消费品实行最高限价,或对农产品收购实行保护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农业等基础产业部门,会处于不利地位,为保证这些基础产业部门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应采取保护和支持性政策,从而加强宏观价格管理,尽快建立起新的价格体制。

三、市场理论

市场理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市场运行机制是调节社会经济的主要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上直接发生作用的各个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功能。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三大规律。价格规律可充分调节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取得更多利润,提高经济效益;供求规律可通过价格的波动,促使均衡和非均衡这两类市场不断互相转化,使市场趋于稳定均衡的最佳状态;竞争规律可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调节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核心问题是竞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前我们要完善健全平等竞争条件要有平等法律、平等税负、平等贷款及利率、正确运用竞争规律。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中是起基础和主导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指使社会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不断进行流动,这种流动是靠竞争,优胜劣汰,使资源从供给过剩部门流向供不应求部门,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流动,最终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平等性、独立性、竞争性。市场主体没有这四性,就无法对商品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映,也不能根据商品价格变化作出本企业的经营决策,这样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就失去微观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就无法运作。

市场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形成的自我运行功能。主要包括三个大要素,企业、政府、市场。这三大要素也可概括为三个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机制。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就要转变过去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那一套经营方式,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机制要在社会资源配置是起基础和主导性作用,通过市场商品供求变化以及由供求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化,引导和确定企业的经营决策,使社会供需大体平衡,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政府要依据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一定手段和方法,而形成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越发展,宏观调控越重要,市场经济越不发展,宏观调控越不发挥作用。企业经营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这三个机制是互相制约的,有一方面不发挥作用,其它两个方面也受到影响,整个市场经济就运作不起来。这三个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建立也需要一个过程。

市场经济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市场经济萌芽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古代市场经济。从16世纪开始,人类第三次社会分工后,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出现后,市场交换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特点是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作为社会主要经济形式。三是自由市场经济。从18世纪初开始,信用关系出现,债券、期票、汇票等运用。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个时期特点是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四是现代市场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自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反映它本身不能克服最大缺点,事后调节和盲目性。自从凯思斯提出国家干予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生活进行干予之后,经济危机得到了一定控制。近些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经济手段,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二是发达市场体系,统一市场规则、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三是发达的信用关系,信用已作为交换主要手段。四是开放型的,逐步过渡到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经济,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启发和可借鉴的方面。如何吸取自由市场经济的教训,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标签:;  ;  ;  ;  ;  ;  ;  ;  

市场经济三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