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文_唐璇 郝帅

畲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文_唐璇 郝帅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322118)

摘要:畲族舞蹈文化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舞蹈文化内涵深受畲族人民的喜爱。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畲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畲族民间舞蹈如何进行传承与发展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畲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

畲族舞蹈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适应性等文化特征。畲族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娱乐、文化教育价值功能,而且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发展民族个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畲族舞蹈的生存危机重重。本文分析了畲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探讨了畲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提出了畲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1畲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1.1 畲族简介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游耕民族。畲族的原始居住地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近一千多年来,由于战乱,畲族人从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浙、赣、粤、皖、湘和黔七省地,是全国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畲族自古就是山地住民,集聚地多半是在山区或半山区居住。畲族的原有族名“山哈”就有山中客人之意,而“畲”则有“刀耕火耘”之解。在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在景宁、丽水等地。据记载,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就从福建迁居浙江景宁。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史书上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定“畲”为族称(“畲”取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但尚未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大部分畲族人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1.2 畲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与畲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畲族早期舞蹈的表现内容多是原始图腾歌舞和宗教祭祀歌舞。从形式上可分为祭祀、婚丧庆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

(1)祭祀舞

对于祭祀性歌舞活动,畲族人谓之“功德”。祭祀舞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迎祖祭祖的活动,二是传师学师和做功德时仰神驱鬼、纳祥祈福的舞蹈。最富有代表性的迎祖祭祖的活动是祭祖长舞《做聚头》,内容包括“祭祖”、“拔伤”、“打癀”等祭祀仪式舞蹈。参舞者由各种祭师(法师)装扮,根据程序,时而唱念,时而跳舞,时而鼓角齐鸣、灵刀做响等。[1]在浙江景宁流行的畲族祭祀舞蹈,多见于做功德、“传师学师”等活动。比较典型的有《传师学师》舞蹈,它是畲族成丁礼仪式舞蹈,包括“八卦舞”、“狩猎舞”、“铃刀舞”、“神罡舞”等六十四段舞蹈。“传师学师”舞蹈是以家族为单位,用歌舞形式向成年男子传授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一种口传身授形式。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摇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舞蹈分有独人、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舞蹈以舞师的唱词结合舞蹈动作为表现手段,通过丰富的舞段反映本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等文化传统。祭祀性歌舞是畲族人延续百年、承前启后的文化保障、精神支柱,在畲族人的生活、生产中无不烙着祭祀文化的印迹。祭祀凝聚了畲族的民族认同感,使畲族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2)婚丧庆礼舞

婚庆舞蹈,是表现婚礼仪式中的舞蹈,舞蹈动作内容包含别亲、迎亲、拜堂、请安、献茶、行酒令、入洞房、唱拦门酒等婚礼的全过程。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

丧礼舞蹈,每逢举行丧葬仪式时,畲族人往往要由八名身着道袍的祭祀师跳功德舞。做“功德”主要是由祭师边吟边舞,根据舞蹈的动律和音乐节奏,动作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通称“坐蹲”、“一步一踢”、“悠荡”。 [2]

(3)生产劳动舞

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劳动的传统舞蹈,比较著名的有《猎步舞》和《栽竹舞》。《猎步舞》是怀念始祖盘瓠王遇难的祭祖仪式,因其动作不乏狩猎成分在其中,后人就加工成舞蹈,在《猎步舞》中,由4个男子扮演猎手,他们身穿畲族传统服装,整个舞蹈自始至终随着锣鼓点不断变换节奏,表现了畲族祖先狩猎时与野兽勇敢搏斗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而《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种竹和用竹造纸过程的舞蹈。在《栽竹舞》中,表演者按锣、鼓、钹的打击节奏,边舞边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为基本步伐,手脚同时顺着左右进退的韵律不断转圈。动作轻快明朗。歌词主要叙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浆,直至制成纸张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反映着畲族人劳动的艰辛和洋溢着喜悦的心情。

改革开放后,广大工艺工作者发掘畲族传统的舞蹈艺术,同时结合新时期畲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舞蹈。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婚礼舞》、《丰收舞》等。《婚礼舞》的创作直接素材来自福建建霞浦畲族结婚仪式。表演者共十人。主要有新郎与新娘表演拜堂、换灯、献茶、敬酒、送客等礼节,其他配角也随着新郎新娘的动作陪舞。基本动作是走直蹬和斜蹬的步伐。直蹬步无论左右脚都可以先起步,斜蹬步只限于横斜走。有音乐伴奏,节奏平稳,音调悠扬,具有浓郁的畲族风格。

1.3 畲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舞蹈自身的文化价值,并保留了本民族独有的舞蹈文化内涵。

(1)具有宗教色彩

畲族舞蹈中的祭祀舞,充满原始宗教及外来道教的色彩。祭祀舞起源于原始巫术礼仪,而畲族巫舞是原始道教思想的艺术再现。舞蹈中的“传师学师”是带有古代男子成人礼性质,并世代相传的原始宗教活动。祭祀舞在畲族人宗教活动中占有核心地位。而畲族舞蹈反映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驱魔逐邪,以乞求平安。在祭祖时,亦有简单的巫师舞与歌唱,并有锣鼓相和。

(2)茶文化

畲族人有“无茶无水不亲近”等畲族茶谚,体现了畲族人与茶相互依存,“人茶一体”的自然观念。畲族婚礼仪式舞蹈中的《敬茶舞》就包含了“茶”的文化意蕴,表现了畲族人以茶为礼、好客待人的秉性,这个带有仪式性的舞蹈至今仍保留在有些地方畲族传统的婚礼中。如舞蹈《婚礼》就是根据畲族婚礼中的踏袋、拜堂、换灯、献茶等仪式和动作为基调创作出来的。

(3)竹文化

畲族多在山区或半山区居住,畲村周围一般都有竹林。到了畲村就像是到了一个竹的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穿过竹林,见到竹篱,进了竹门,畲族人的屋内陈设也都是用竹子做的竹器:竹床、竹椅、竹席、竹帘、竹筛,不仅如此,连竹桌上的酒杯、茶具、烟具也都是用竹子做的。正是因为竹是畲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劳动中也创作了与“竹”有关的生产劳动舞。如《栽竹舞》,舞蹈的动作则反映了畲族人在栽竹、砍竹,直至将其制成纸的全部动作过程,舞蹈中的道具也来源于竹子。

2 畲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畲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畲族的民间舞蹈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又陆续创作一些新的畲族舞蹈。如反映畲族人民生产劳动的《采茶舞》、《油茶舞》、《采药舞》等;反映当代畲族人民艰苦奋斗生涯的《蚯蚓之歌》等;以及表现当代畲族人民生活风貌的《欢乐的鸭姑》、《晨曲》、《畲岭迎亲》、《凤凰彩带飞北京》、《喜迎亲》、《月圆》、《赶歌会》、《银耳花开》和《新女婿》等。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新舞蹈,在祖国的民族艺坛中展现了畲族舞蹈的独特风采。

2006年在北京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上,浙江丽水选送的舞蹈《畲家谣》在会演中一鸣惊人。荣获了创作金奖和组织奖,其中“山水传情”等 4 个舞段获优秀节目奖(即节目最高奖),沈竹韵、缪来燎、蓝宗菊、吴利华、郭富俊 5 人获优秀演员奖(演员最高奖),王瑛、张国民获优秀新人奖。[3] 《畲家谣》的音乐以畲族民歌音乐元素为基调,突出畲族音乐特色为舞蹈语汇创作提供主体支持,同时,辅之以瓯江流域的号子民歌,以凸显其地域生态环境特色,传承、丰富和发展了畲族音乐。《畲家谣》在舞蹈语言上有新的创新和突破,运用舞蹈的本体艺术魅力,增强了舞蹈的诗意化和震撼力,整个编排极具大气、恢弘特点。以畲族人的精神和风骨贯穿全剧,深刻凸现了其坚忍不拔的魂魄;同时《畲家谣》宣扬了“万物和谐”的主题,通过对瓯江流域民俗风情内涵的探询,表现了畲汉人民的相亲相爱,畲汉文化的交会交融,诠释了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万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带给人们更多的激动、思考和震撼。

2.2 畲族民间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

畲族民间舞蹈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畲族同胞的喜爱。畲族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娱乐、文化教育价值,而且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发展民族个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畲族民间舞蹈反映出畲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历史变迁的轨迹,体现了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有的畲族祭祀舞蹈存在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不利于畲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播。畲族宗教祭祀舞蹈的形成是畲族人民是劳动活动、神话传说的再现,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畲族宗教祭祀舞蹈是畲族人民文化意识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宗教祭祀舞蹈所依附的畲族宗教活动,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从宗教祭祀舞蹈中可以窥见道教入世和干预畲族生活的蛛丝马迹,这对畲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播不利。

二是畲族舞蹈技艺边缘化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畲族舞蹈生存危机重重。比如《粑槽舞》作为祭祀性的舞蹈,曾被视为“四旧”而禁止表演;因为许多老民间艺人已作古,现掌握该舞蹈系统完整的鼓点、跳法的人数很少,原生态的《粑槽舞》技艺已处于边缘化。畲族舞蹈原有的民族文化技能和特性不断丧失并异化,在主观上逐渐失去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卑意识,因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从心理和行为上处于被动状态,使民间优秀的畲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危机。

三是外来文化对畲族舞蹈文化的影响。现代畲族年青人与外界往来交流增多,使其视野不断开阔,追求现代时尚文化。比如,多媒体音响效果带给畲族年轻人巨大的视觉、听觉刺激;而时尚流行歌舞更给他们找到“感情共鸣”。在外来文化的浸泡下,新兴的娱乐方式使他们不再留恋动作粗犷、乐器单调、古老而纯朴的畲族舞蹈。此外,多元文化的融合,导致人们审美艺术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简单的生活再现和无发展前途的传统继承都不再会受到欢迎。在挖掘和整理的一批传统畲族舞蹈中,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原生态的艺术魅力,但大多属于“博物馆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着不小的距离,不利于畲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播。

3 畲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3.1 充实畲族舞蹈传承人队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畲族青年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出打工创业者日益增多,传统的舞蹈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为了延续畲族舞蹈文化,培养舞蹈传承人就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对此,我们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东风来完善畲族舞蹈的传承机制。一是要明确传承人的认定机制;二是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三是以发展传承人为核心,培养一批年轻的畲族舞蹈人才,使传统的舞蹈文化后继有人。

3.2 以创新意识推动畲族舞蹈艺术发展

畲族舞蹈绝大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但有小部分却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畲族舞蹈要进行细致的探究与划分,搞清楚哪些是封建陋习,需要淘汰;哪些具有文化价值,需要保留;在新时期,畲族舞蹈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得积极创新,以推动畲族舞蹈艺术发展。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内涵创作舞蹈,从纷繁复杂的畲族舞蹈形式中挖掘出其文化价值的最核心内容,并让它发扬光大,流传百世;二是畲族舞蹈的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要强化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借鉴,在向世界范围传播的同时不断学习舞蹈艺术的流行趋势,融合汉族等民族舞蹈的优点,要讲究如何巧妙融合,不能生硬地加入现代编舞技法,否则将出现“泾渭分明”的尴尬场面。因此,我们在创作畲族舞蹈时就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传统,加入新的艺术元素,以新的编舞理念,融入现代编舞技巧,如舞台调度、音乐渲染、服装舞美、灯光音响等艺术手法,以强化观众的审美兴趣,可以提高舞蹈作品的可看性,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

3.3 政府要加强对畲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的保护措施

政府的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校应设立相应的基金鼓励社会学者、民俗专家深入畲乡的田间地头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以取得畲族舞蹈的一手资料。政府部门要设立相应的畲族舞蹈研究机构,要强化畲族舞蹈资料的整理工作,对调查所得的书面、图片资料进行细致的整理,然后统一存档,以方便日后的调查取阅。也可以制作畲族舞蹈传承人的专题片,并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存档;要创建畲族舞蹈的传播机制,建立畲族舞蹈数据库,以方便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舞蹈爱好者进行查询观看。同时,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不断完善畲族舞蹈文化活动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并将舞蹈艺术纳入学校的教育内容,指导和鼓励畲族青少年学生学习畲族舞蹈。

结语

畲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和畲族人的共同参与。我们在传承与发展畲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多创作群众能共同参与、又可在畲族村寨推广的舞蹈。创作的畲族民间舞蹈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二者要兼顾不能偏废,这样才能推动畲族民间舞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畲族民间舞考察与探究[J].艺苑,2009(6).

[2]余林.谈对畲族祭祀舞的一点认识[J].大众文艺,2011(19).

[3]黎帆.浙江畲歌、畲舞、畲魂展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6-10-19.

[4]薛峰.畲族舞文化特征的祭祀烙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6]陈鸿.论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

论文作者:唐璇 郝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畲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文_唐璇 郝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