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业发展战略及其协同研究

新林业发展战略及其协同研究

伍祖祎[1]2002年在《新林业发展战略及其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一个国家的林业发展战略决定了林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决定了该国林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通过对国内外林业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世界各国的林业发展战略都是在一定的林业经营思想下产生的,都是与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类型和地区不同,林业发展战略各不相同,不同的发展时期,林业发展战略也是变化的,但目前都在朝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现代林业转变。本文从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出发,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理论,提出建立我国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所需遵循的原则,设计了我国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框架结构,并从战略管理思想出发,论述了我国新林业发展战略着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既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实施新林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和重要途径;按照五大类型区域的各自特点,搞好各类型区、四大突破区林业内部和相互之间的经营和协同发展,是成功实施新林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是实施新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林业的叁大效益是实施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社会日益关注生态环境,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到空前重视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认真研究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希望能对建立我国林业发展的新战略具有一定的作用。

蒋敏元[2]2005年在《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林业正处于全面调整、实施战略转折的关键时期 ,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现代林业的新视角、从社会生态建设对林业的需求出发 ,提出并系统阐明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构想 :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 ,从我国林业的实际出发 ,适应时代的要求 ,满足社会多种需求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全面经营森林资源 ,突出生态效益 ,综合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叁大效益 ;以科教兴林为动力 ,建立林业的大经营、大流通、大财经体系 ,开展分类、分区、分块经营和重点工程建设 ,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对这一新林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框架设计

邵权熙[3]2008年在《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从宏观上来看,林业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林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林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林业经历了一个由侧重林业经济系统到林业生态系统建设为主导的过程,各个时期林业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总结、揭示林业与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叁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林业发展模式并制定出相应的林业战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林业以及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对林业生态系统、林业经济系统、林业社会系统进行了系统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论述了林业系统与生态系统、林业系统与经济系统、林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有如下几点:(1)林业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林业建设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转变的必然,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所在。(2)森林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林业发展的主导。森林资源对人类的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但是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只有控制在不超越其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3)林业与社会系统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具有紧密的关系。社会技术进步、教育发展对于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林业发展也可以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进步。同时,森林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对林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是由森林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耦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系统特征,紧密的子系统相互作用机制,完善的系统运行目标,以及完整的系统结构体系。本文在研究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合理的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及运行机制可以达到良好的系统耦合功效,实现系统目标。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具有多种形式,随着林业的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也会经历由低水平耦合到高水平耦合的发展过程。最后,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林业发展战略演进,以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体,提出一个以林业产业为载体,以林业社会系统为支撑的林业生态建设市场化战略。

王永清[4]2002年在《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区50多年的建设一直是在一种非持续发展模式下运行的。实施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而这种能力建设表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盲目地、无科学规划的、寄期望一蹴而就的做法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无益的。本文以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系统为对象,以搭建推进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平台为目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宏观、战略的层次研究了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问题。期望能为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尽一点微薄之力。 森林资源能力建设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和主体。本文研究的森林资源能力建设包括林业用地和森林两类资源的能力建设。林业用地经济分类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前提,是森林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在叁类林地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培育经营组织重构的方案;按照叁类林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模式;对制约国有林区森林及森林资源的林权法律制度提出改革建议;阐述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问题。 产业协调发展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国有林区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界定了林业的产业性质,在叁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四次产业分类法,提出了“零级产业(环境产业)”概念,辨析了环境产业与林业产业的相关关系;分析了森林叁大效益—成本关系;分析国有林区产业单一状况的弊端;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叁方面分析了产业协同发展的价值;提出国有林区产业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以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产业为基础和龙头,以特色产业——如林产工业、森林旅游等为主导,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公益环境建设需求相兼顾为目标,以系统、综合、立体开发为指针,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协调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在产业位势分析的基础上,勾画了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产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理论模型描述产业链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协同度。阐述了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政策建议。 科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支撑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在对我国及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规律,着重阐述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根据林业科技创新特点,作者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诱导型相结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并提出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管理体制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在非持续发展模式下建立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原有体制进行调整改革或重构。本文首先对经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林业行业管理部门职能调整;国有林区政企分开,社会职能从企业中剥离出来;建立产业分离的经营模式,组建专业公司和经营单位。其次对营林—森工经营管理体制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林—森工分立型和结合型两种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并对商品林业营林—森工经营管理体制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再次对叁类林业的营林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分别研究和设计。最后对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构建最后对进行了研究。根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职能的不同,对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设计为两种方案,一是“垂直分立型”,一是“垂直结合型”:阐述了森林资源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特征及新旧体制的不同点。 最后,本文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对可持续发展体制及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案例分析。在介绍大兴安岭地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对这一体制的利弊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提出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对林业集团公司的运行机理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刘羿[5]2012年在《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社会最新发展观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南与理论研究的热点。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地球生物圈的完整性、庇护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着重要作用。全球森林的毁坏和减少的严峻事实,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着严重影响,直接危及人类21世纪生存环境和未来人类的生存。人们已经认识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及林业部门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适应于不同管理层次和尺度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或森林经营方案,在我国既是一项传统的森林经理业务,又是当前森林经理的一个新课题。论其为传统的森林经理业务,我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近年来,我国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方向,提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同时,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管理等相关改革的深入推进,产权主体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从宏观尺度上,对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在区域水平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为此,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对现阶段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作了明确的界定,赋予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以新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当前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编制及其研究,又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国际上也很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方案是各国森林管理的主要法律手段,良好的森林经营方案能够保障森林的持续经营,各国法律无不予以高度重视。国际上,如加拿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采用了目前林业社会较为推崇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被称为是“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的森林经营规划”。当时认为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所借鉴和启发。本文的目的是在研究国内外现有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理论与技术。科学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为现实森林经营寻求可持续经营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区域决策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研究地的龙泉市是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县(市)和浙江省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县(市),开展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的同时,进行编制技术研究,在规划编制的方法、技术路线、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先行实践,力求为浙江省乃至南方集体林区开展同类工作提供示范与借鉴。本文以作者参与完成的国家林业局有关森林经营的多项研究课题为平台,以作者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执笔完成的《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和《浙江省龙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等成果为前期基础,结合作者四年多来参与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工作的体会与经验,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过程中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系统探讨,对有关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1)系统阐明了森林经营及其理论的历史进展。为精准表达森林经营这一术语,根据林学学科或课程脉络,围绕森林经营与林学发展作相关的梳理;按照科学合理性的演进趋势,论述人类对森林及其森林经营的认识,既体现为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认识上的深化,同时也符合科学哲学思想的演变。(2)建立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分析框架。围绕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从哲学层面和森林生态系统层面,引导森林经营的理性思考,借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分析框架。为论文研究和理论完善提供了基础。(3)丰富了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评价的内容。分析论述了研究地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和森林资源概况;研究并增加了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内容;总结了森林经营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4)探讨了森林经营决策与经营目标。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将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决策的宏观目标。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前提和重大举措的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作为决策目标。进行森林经营决策分析的探索性研究。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体系。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5)开展了森林生态功能区划。按四个层次依次展开。第一层次即森林经营区划,从景观和整个区域层面谋划森林经营策略,协调不同的经营功能区;第二层次即森林功能区划,依据森林的某一主导功能或经营目标,以地域、地段为单元进行区划;第叁层次即森林分类区划,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森林用途分类,应优先区划高保护价值森林区;第四个层次即森林经营管理类型组的分类,以加强生态保护和适度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森林分类区划成果和基础,以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作为补充,选取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两个层面的指标群进行分类。(6)组织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理解并接受现实的森林生态系统,认可当前的森林景观格局,即维持森林资源及其经营现状,开展适应性经营或管理。结合森林经营管理经营类型组,以及森林群落类型,提出生态系统经营的3个基本途径,即保护、恢复和维持。(7)设计了森林择伐经营措施。为解决现实森林经营中的问题,树立可持续的森林经营观念,按照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和研究针、阔混交林经营特征,设计相应的森林经营措施,使其既能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又能培育和收获木材,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处于最佳状态。(8)实证了森林经营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的规划可行性。围绕森林培育、森林采伐利用、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游憩等项森林经营关键环节,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要求,提出贯彻和体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考虑的重点领域,对森林培育、利用等经营环节,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和提高林区基础设施,加强森林经营能力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体系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9)评价了项目实施的生态与社会影响。回顾了以往林业项目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实践与成效,进行了项目在人工造林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分析评价了项目实施对研究地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对项目实施中潜在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减缓措施。评价结论,项目可行。

苏宗海[6]2010年在《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建设,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并赋予林业以重大使命:“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叁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林业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思路和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将发展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总要求来构建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格局。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完善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机制,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本文在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体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成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明确提出现行林业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的财政政策仍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其次,分析了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提出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应该借鉴的相关政策;第叁,依据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现代林业发展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判断未来发展呈现以下趋势:林业越来越倾向于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需要,越来越依靠政府职能亦即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第四,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比较借鉴国外经验,明确了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的构成框架、实现机制和政策使用取向,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在科学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重点。从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研究入手,客观评述了现代林业的内涵、特征、主要建设任务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对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对比研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与问题,探讨我国现代林业研究的一般理论和实践、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财政政策与现代林业的关系,系统分析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研究探索现代林业对公共财政政策的需求变化及趋势,进而探讨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规律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林业财政政策支持机制,使林业发展稳定地、更好地、有效地契合于公共财政体制,形成支持现代林业生态、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借鉴国际林业发展经验,为我国林业财政政策的完善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现代林业是以多目标可持续经营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注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共财政与现代林业内在关联的纽带是不断增加社会福利。(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林业财政政策有广泛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所制订的林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采取的措施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针对性。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加速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形成财政有效支持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深入研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现状、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信我国林业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同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按照现代林业建设对公共财政需求的变化,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政策的逻辑关系,确定合理有效的路径选择。(4)通过对现代林业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原则与理论依据,并以现代林业的需求为基点,深入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资金要求与国家财力及公共财政支出能力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现代林业财政政策的总体构想和各项机制措施。

宁哲[7]2007年在《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是在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木材供需矛盾突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林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的背景下萌生的。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的重点,是探索森林生态林业产业之问和各要素在结构、功能、平衡上的因果联系与协同进化的机理和规律;进而阐述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在平衡基础上,通过生态化途径走向同化的必然归宿。以期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理论体系,对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有所裨益。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系统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整体把握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逐层剖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控制与协同机理。在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特征后,从结构和功能研究入手,继而阐释它们平衡的规律和生态化转型的必然性,展现了一个以协同进化为核心的逻辑发展过程。耦合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各种成分的排列秩序,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在依据。耦合系统结构是由森林生态系统、林业产业体系两个子系统和人口、环境、资源、资金、科技等五大要素组成,具有网状性和有序性的特征。结构中包含着叁种关系,即:森林生态对林业产业的基础关系,林业产业对森林生态的主体关系,人和科技对系统耦合的主导支撑关系,它们各自在其耦合位上发挥作用,共同促进耦合系统有序运动。耦合系统功能,是其结构能力的外在体现,最具特点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价值增殖。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平衡,是指以森林生态平衡为基础,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的结构、功能相协调而形成的一体化的稳定状态。体现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平衡之间的辩证统一,其实质是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之间始终保持着互为条件的相互增益性。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平衡的基本标志是和谐态、自组态、进化态。实现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平衡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规律,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组织、循环经济、动态协同、持续发展等五条规律。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生态化转型,既是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平衡高水平的协同进化,也是顺应我国社会对生态迫切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其内涵:强化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的互动与和谐共荣,促进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的同化;全面认识森林价值,科学地发挥森林整体功能;自然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一条绿色通道,在发挥生态效益中增大经济效益;师法自然,发展循环经济。并对生态化转型设计了一个生态林业生产模式。以上对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和生态化转型等方面的演进性研究与论述,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协同进化为核心的“整体—和谐—同化—持续”的耦合理论体系。为了使理论转化为实践,论文最后设计了一个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经营管理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以伊春市双丰林业局为实践点,对其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发展效应进行了耦合度的因子分析。

张朝辉[8]2014年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单一林木依赖型的产业结构、粗放低附加值的林品生产使东北国有林区陷入“资源诅咒”厄运陷阱,引发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引发了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持续熵增和存续困境。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政治博弈等严峻的客观形势,“五位一体”现代化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等重塑了林业发展和林业产业运行的战略地位和使命,推动了国有林区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不断拓展,推动了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主体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推动了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科学的有机融合,生态位迁移与林业产业演化的合理契合,有助于拓宽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演化的分析视野,有助于准确把握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演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理,有助于构建具有较高适应性和发展力的林业产业生态位,有助于推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正向适应性演化。本研究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研究、类比分析、系统论和模型分析方法以解决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研究的关键问题。首先,对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生态位进行了拟合性界定,描述了林业企业生态位与产业生态位的系统互动,从范式研究的角度构建了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范式。其次,实证分析了林业企业种的多元功能、多样性、种内与种间亲和性等,并据此识别了国有森工集团等大型国有林业企业的关键种属性与优势地位。第叁,回溯了东北国有林区在“传统林业产业体系形成、林业产业核心企业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初建”叁个阶段的产业生态位态势,以态势感知可视化模型识别了资源、需求、技术、政策和制度等生态位演化因子,界定了因子的利导属性或限制属性,分析了基于拉马克主义的适应性选择机制、基于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机制、生态位构建机制等在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中的协同作用机理。第四,林业产业基本生态位是现实生态位迁移的基础,是生态元适应性战略制定的依据;通过熵权模型和动态控制冲突模型确定了功能性和结构性林业产业基本生态位,确定了最理想、最适宜的生态-共生型林业产业基本生态位;以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机理为分析基础,阐释了林业产业现实生态位的遗传性演化行为、变异性演化行为、获得性演化行为和协同性演化行为。第五,根据林业产业生态位的本质属性、演化因子、演化机理、基本生态位、现实生态位演化行为等,提出林业产业生态元优化、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因子干预、林业产业生态位适应性调整等路径,以构建或逼近生态-共生型林业产业生态位,推动林业产业生态位的正向适应性演化,推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固、有序发展,推动东北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发展和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构建。

王兆君[9]2003年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森林资源的锐减,给我国的林业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国有森林资源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从蓄积上都占半壁江山,居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才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和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运营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然而林业改革的进程相对落后,尤其是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改革更加缓慢。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基本上还没有把森林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经营,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越位,经营者不到位,致使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危机。因此,研究国有森林资源运营的规律,为我国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 第一,界定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概念及其内涵,建立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目标体系,并按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目际进行了定位。 第二,构建了符合森林资源特点的、适合中国林业实际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由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主体、运营客体、运营环境和宏观调控子系统组成。并总结和概括了该系统模型的八大特点。 第叁,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和现行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中的内在矛盾,并指出存在上述矛盾的制度障碍。从而得出结论:实现国有森林资源资本有效运营的关键,在于根据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按照主导功能利用的目标,进行分类运营。 第四,创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主体。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一元化的前提下,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与行政管理主体分离,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分离,国有森林资源经营企业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竞争性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与非竞争性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分离。 第五,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创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探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第六,设计并构建了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森林资源国家所有、中央和省(区、市)两级管理。按照资产运营的目的不同,分别建立国有森林资源非竞争性资产和竞争性资产管理体系。 第七,提出了“内部监督十外部监督十稽查”的叁重约束的森林资源资产监督体系。 第八,建立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效益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 第九,为保证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体系的高效运行,对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环境保障条件进行了建设性研究。 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从新的视角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进行了分类,界定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概念并概括了其特点,构建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系统模型,创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主体及产权制度,设计并构建了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稽查”的叁重约束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监督体系。

田明华[10]2002年在《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但长期以来,人类虽然逐步认识到了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持和发展森林的公益功能,但是不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森林资源都没有正确合理地纳入经济运行体系当中,突出表现为森林资源的大幅度毁灭和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必须全面认识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重新构造森林资源的利用体系和利用机制。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今天,如何将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重构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该文第一大部分,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回顾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资源从无价值到有价值的认识历程,批判了当前几种自然资源价值论,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森林资源的价值,讨论了其价值形成与价值量决定和价值分摊与补偿,为解决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第二大部分,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认为总体上我国森林资源生产和再生产存在投入不足、产出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均衡等问题。该文还对不同时期我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考察体制因素对森林资源投入产出的影响。该文还选取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林业生产的十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这些案例基本涵盖了我国主要林业地区的主要树种。同时归纳了生态林业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选取了我国主要的林业生态工程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和评价。由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有了明确认识。该文第叁大部分,讨论了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性及对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影响,对影响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难点如培育生产周期长、外部性、产权等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上,对我国林业进行了基本定位,认为市场机制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分类经营是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必由之路。该文第四大部分,对当前我国主要林业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中包括林业税费政策、森林采伐限额政策、林地林权政策、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全民义务植树政策等,对各项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做法,结合我国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最后该文在前几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了我国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制度框架,包括商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和生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对商品林业建设提出了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落实产权,放开商品林经营;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开放林地市场;改革价格与税费制度,减轻森林经营者的负担;提高林业补贴,加大国家对林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的贷款,拓展商品林业对外融资渠道;放手发展非

参考文献:

[1]. 新林业发展战略及其协同研究[D]. 伍祖祎.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 蒋敏元. 林业科学. 2005

[3]. 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D]. 邵权熙.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4]. 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D]. 王永清.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5]. 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D]. 刘羿.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6]. 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 苏宗海.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7]. 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D]. 宁哲.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研究[D]. 张朝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14

[9].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研究[D]. 王兆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10]. 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D]. 田明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新林业发展战略及其协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