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结构_农业论文

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结构_农业论文

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节约型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S-3

勤俭节约是人类的美德,古人云:“俭节则昌”,“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1]。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到2030年前后,如何养活养好16×10[8]人, 这一严酷的事实摆在国人面前。于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也就应运而生。

1 节约的内涵

节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本文赋予“节约”四层意思:①广度开发利用。把一切可供开发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均要创造条件让其为人类造福;②深度利用。系指通过现代科技的投入,深层挖掘其生产潜力;③有机废弃物利用。人类应用生态系统原理,采用无废物工艺(农艺)使整个生产系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④控制利用。即遏制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非农用。

2 中国塑造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背景

中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是长远发展战略,也是与市场经济机制相匹配的必然结果。具体基于下列5个方面:

2.1 中国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约束型国家

中国虽是农业自然资源总量的大国,但却是人均资源量的小国,特别是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仅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3左右和1/4。尤其是到2030年前后,人均占有资源量就更是少得可怜!中国要以极少的资源来养活养好这庞大的人口非节约不行。

2.2 具有‘三性’的国土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中国国土资源具有不可多得的组合优势,如既拥有960×10[4]km[2]的陆地国土和包括从热带到寒温带的气候带,又拥有300×10[4]km[ 2]的海洋国土。从农业利用角度说,具有“三性”,即陆地国土资源的多宜性、海洋国土资源的多样性和气候资源的多带性。但目前利用尚不充分、合理,例如,在陆地国土资源中,重宜农土地,轻宜林、宜牧和宜渔土地,造成生产性结构不合理等。

2.3 农业自然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是短缺与浪费并存,例如,在3850×10[8]m[3]农用水资源中,由于跑、冒、渗、漏和大水漫灌,约有1000×10[8]m[3]未被有效利用,利用率只有30%~40%;耕地流失相当严重, 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重点检验结果估算,全国非农业建设闲置土地至少也有100×10[4]亩,……[2]。这与我国基本国情相悖。

2.4 有机废弃物未转化为资源

在农业收获物中,有大部分(约占60%)为废弃物,如秸秆、藤蔓、树叶等人类不能直接食用。而这些废弃物经工艺或农艺加工后,可成为很好的产品。例如农作物秸秆经青贮、氨化或微贮后是很好的饲料,甜菜粕经固态发酵装置进行生物直接转化生产蛋白饲料等。但长期以来,很少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2.5 物质能量转化率低,效益差

农业是物质能量的转化过程,若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就差。这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失去市场竞争力。如中国农田净耗水1m[3],只产粮食0.98kg,而发达国家已达到2kg以上,即我国要生产同等的粮食,农田净耗水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倍多。可见, 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实际都要求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道路。

3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目标

中国历代都重视勤俭节约,唐朝诗人李商隐从历史的制高点总结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3]。 表明勤俭节约事关国与家的成败。中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目标是通过“三节”(即节地、节水、节粮)实现“三增”(即增产、增收、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1 增产增收增效,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塑造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过程,就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和增产增收增效的过程。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节水灌溉技术,1992年至1993年共节约抗旱用油1.22×10[4]t、用电1.33×10[ 8]kW·h,经费4292×10[4]元,扩大灌溉面积21.51×10[4]hm[2]; 1992年至1995年4a共节水45×10[8]m[3],增产粮食12.64×10[8]kg[4]。这大大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稻农的积极性。

3.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资源节约特别强调对可更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控制利用,把不该耗费掉的资源不被耗费掉,变高耗低效为低耗高效,对物质采取多层次循环利用,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各个转化环节的转化率,以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培植资源,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保障食物安全

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终端目标就是要保障食物安全和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人均资源贫乏,但农业自然资源组合优势相当突出。到2030年,中国要养活尤其是养好庞大的16×10[8]人口, 除对这一独特的资源组合优势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控制耕地非农化外,别无他法。经粗略测算,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耕地资源的粮食替代能力,到2030年可达7.5×10[8]t 以上,若按年人均450kg计,可供养16×10[8]~17×10[8]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构建起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结构。

4 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评价指标

4.1 结构与区域资源组合的吻合度

农业是建立在可供开发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国一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农业尚处于资源型产业阶段,农业结构应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特点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吻合度比较好,表明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合理、不偏废。因此,吻合度的高低拟作为指标之一。例如,我国宜农土地、宜林土地、宜牧土地和宜渔土地(含海洋)面积之比为1.00:1.75:2.24:2.27,而它们的产值(1995 年现行价)比(以农业为1)为1.00:0.06:0.51:0.41(牧业产值中包括农区牧业产值),可见,二者吻合度颇低。

4.2 结构的关联度和协调性

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机制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关联度与协调性很强的有机组合,即农林牧渔业之间既有显著的食物链关系,又存在相互交叉联系。结构内部呈多方向性的网络连接关系。如,农业的副产品既是畜牧业的饲料,又是渔业的投入;畜牧业的副产品之一粪肥既可还田,培肥地力,又可肥水,发展养殖。如果结构单一,关联度小,交叉联系少,则表明它尚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

4.3 农业系统的废弃物资源化程度

节约的根蒂,不仅要把不该耗费掉或多耗费掉的资源节约下来,而且要将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或工艺设施促使其资源化。例如,玉米加工淀粉后的残余物——外表和麸子混合,可加工生产玉米蛋白饲料,其蛋白质含量高达60%;玉米籽加工玉米油后残留的水溶性和固体副产品,可以生产蛋白质饲料或作为化学工业原料等等。农业系统废弃物资源化程度的高低,表明资源深层开发利用的程度。

4.4 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应体现“两低、两高”,即资源低消费,生产低成本,农业高产出,经济高效益。其衡量指标之一就是要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近中期(2010年)拟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中远期(2030年)应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主要衡量指标是:单产、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生产成本和综合经济效益。

4.5 农业科技贡献率的高低

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建设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是其主要的支撑系统。诸如,农田水分利用率、产出率的提高,平衡施肥技术的实施,料肉比系数的降低等无一能离得开现代科技。因此,科技含量的高低和贡献率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属于节约型的重要依据之一。良性循环的高效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其科技贡献率在近中期和中远期拟分别达到50%~60%和70%左右。

5 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构架

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由于国情、区情的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特点、市场需求以及现代科技水平的不同,其结构也就各有所别。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在这母系统中又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子系统。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近中期和中远期, 其母系统合理或比较合理的构架, 若按产值计(90年价)拟分别为1:0.2:0.8:0.4和1:0.3:1.0:0.6。在各个子系统中,根据其各自的条件、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各有特色,它们分别是:节地—节时—节水型农业,节粮—食草型畜牧业,节饵—多层型渔业和速生—木本粮油—立体型林业。现分述如下:

5.1 节地—节时—节水型农业

中国的水土(指耕地)资源的量与质及其日趋减少和污染加剧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素。为此,从现在起就必须大力采用节水、节地、节时的现代工程技术措施和严格的控地措施,否则就难以养活养好16×10[8]中国人。在节地、节时举措中, 要根据生物共生互利、种间互补的原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长特性,分上、中、 下3层利用,并利用生物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对农业生产层进行厚度开发,促使从平原布局向立体拓展,使光热资源、外界输入的物质、能量经过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提高其转化率、利用率和单位资源的产出率。例如,在热量条件允许下或借助现代工艺设施(如地膜覆盖)通过间作、套种和多熟种植,让1 a365 d都能发挥生产效应。节水型农业是以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它采用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和农业适水种植的作物布局与耕作技术以及“四水”(指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优化调度与科学管理,提高区域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如通过种植制度的调整,可使农田整体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kg/mm·hm[2]~2.25kg/mm·hm[2],增产15%~30%。

5.2 节粮—食草型畜牧业结构

我国传统的畜牧业以耗粮型的生猪饲养为主。生猪料肉比系数大,一般为3.5。如同样生产1 kg猪肉和鸡肉,前者要比后者多消耗31.4 %的饲料。1995年我国生产猪肉3648.4×10[4]t,耗粮12769×10[4]t, 如果少产1/5猪肉,多产1/5鸡肉,保持肉类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就可节粮802.6×10[4]t,若按每公顷产粮4500kg计,就相当于178.36×10[4]hm[2]播种面积所产的粮食。我国拥有3×10[8]hm[2]以上可利用的天然草地和5.7×10[8]t农区秸秆, 发展草食型和秸秆型畜牧业很有条件。例如在我国可利用草地中,若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0%, 就可多载5000×10[4]只羊,按胴体重17kg,出栏率40%计,就可增产肉34×10[4] t,到2030年我国农区秸秆利用率从12%提高到50%,秸秆养畜1a 就可节粮4000×10[4]t以上。可见,依据我国国情和饲料与饲草组合特点应建设节粮—草食型为主的畜牧业结构。

5.3 节饵—多层型渔业结构

节饵—多层型渔业结构强调节饵和立体利用。节饵内涵有三:①大力发展肥水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适当控制肉食性鱼类和凶猛性鱼类;②用生长速度快的品种淘汰或置换生长速度慢的品种,如3倍体不育鲤比普通鲤个体生长速度快20%~30%、群体质量提高30 %~50%,推广3倍体不育鲤,淘汰普通鲤;③推广含肉量高、产量高、 养殖周期短的品种,如全雌鲤与正常雌雄混合体比,产量高10%以上,产殖周期由2a缩短为1a,且全雌鲤含肉量高达90%以上。多层型(含混合型)突出立体利用,可用3 种立体模式提高空间利用率:①鱼类与农作物的组合模式。在水体上面应用装有营养液的载体种植水稻,产量可达7500kg/hm[2]~10500kg/hm[2],载体下面还可养殖珍珠和鱼类, 可获稻、鱼、珍珠3丰收;②水体多层养殖。如上层、中层、 下层分别饲养不同食性鱼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各种饵料;③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立体养殖,如在水体上层吊珠,中层养贝,底层养蚌的立体生产模式。节饵—多层型渔业结构旨在节约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水体的空间、时间利用率,实现单位水体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5.4 速生—木本粮油—立体型林业结构

构建速生—木本粮油—立体型林业结构,突出速生、木本粮油和立体开发,为缓解木材市场供求矛盾,我国在用材林生产基地建设中,必须以速生丰产林为主,要积极培育、引进速生丰产树种,大力研究和开发速生丰产技术,快速培育木材,以缩短生长周期。木本粮油林在林业结构中应占有较大的份额,目前我国木本粮油资源开发不力,在一二百种木本粮油树种中,已经规模性开发利用的仅四五种,潜力颇大。据研究,到2030 年中国木本粮油产品产量按热值折算, 可相当于生产粮食1714.8×10[4]t。林业立体结构包括4个方面:①“三层楼”, 即通过乔灌草上中下三层对林中时空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开发利用;②发展生产性食物链工程。利用森林中除树干以外的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树枝、树叶、地下杂草、花朵、种子和昆虫发展生产性食物链工程;③减耗增效。利用食物链加环原理,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工林的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的发展,保护森林生产力。如人工放养灰喜鹊消灭松毛虫;放养黄柑蚁,控制柑桔害虫等。这不仅降低了防治害虫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减少了资源损失,防止了环境污染;④增益。根据生物共生、互生原理,在立体种群确定后,选择、匹配次要种群,建造起复合的群体,形成共存共荣的群落,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如四川黄连农场匹配的“白马桑”,海南橡胶园中选定的茶树,都显示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

6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6.1 唤醒国人,强化节约意识

中国要支撑16×10[8]人的生存与发展,形势是极为严峻的, 对此国人应有危机感。从现在起必须大力开展资源节约运动,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食物供求的基本平衡,才能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还要使国人清醒地意识到不要说浪费,就是全方位的节约,要实现这一目标,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所以,要唤醒国人,强化节约意识。

6.2 面向国土,开发国土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国土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组合优势,只有向时空抢资源,向科技要潜力,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优势,才有可能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要开发这一优势就必须面向国土,开发国土,必须树立“三突破、五面向”的观念,即突破狭隘的食物观—粮食、传统的国土观—陆地和习惯的土地观—耕地,面向宜农土地、宜林土地、宜牧土地和宜渔土地(包括海洋和内陆水域)以及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做到不偏废、不荒芜、不闲置和不浪费。

6.3 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化的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化的农业生态工程是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套生态农艺流程,按食物链关系和其他生态关系将这些物种的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水产养殖组成一条条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层次地配置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使之既产多种生物产品,又产多种能源产品,获得持续、最大的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例如,秸秆—猪—沼气—鱼生产线,将秸秆氨化或微贮后喂猪,猪粪入池制取沼气,沼渣既可作为栽种水稻的底肥,也可作为鱼的饵料,实行稻鱼共生,夺取粮渔双丰收。

6.4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三率”

现代农业科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有力的支撑系统。但是,若在成果没有实现产业化,农民难以接受和应用。例如,节水技术,未开发出防渗材料、低压输水管道、喷灌设施以前,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有效地缩短高新技术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可有效地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利用率和进步贡献率,真正发挥支撑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作用。可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过程和结构日趋高效的过程。

收稿日期:1998—02—11;收到修改稿日期:1998—05—08。

标签:;  ;  ;  ;  

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结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