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韶关 512026
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新生儿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新生儿均分,2组新生儿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新生儿例数是24例。给予对照组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给予观察组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对比分析2组新生儿护理干预后的组间数据。结果:经过对应性留置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留置时间、穿刺一次成功率、堵塞情况、并发症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显著延长新生儿留置时间,明显降低堵塞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新生儿护理中,临床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具有留置时间长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的临床优势[1]。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静脉留置针是腹腔静脉、头皮静脉留置针以及周围静脉留置针、PICC等[2],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护理需要合理选择留置针方法是可以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我院对48例新生儿进行了以下过程探究以及以下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探究对象需在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静脉留置针新生儿中选取,新生儿例数是48例,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抽签法,对照组中新生儿例数是24例,男女新生儿比例是14:10,最大日龄是28d,最小日龄是1d,中位年龄为(4.89±0.68)d,最重体重是4.5kg,最轻体重是1.8kg,中位体重是(2.99±0.54)kg;观察组中新生儿例数是24例,男女新生儿比例是13:11,最大日龄是27d,最小日龄是2d,中位年龄为(5.02±0.87)d,最重体重是4.6kg,最轻体重是1.9kg,中位体重是(3.02±0.66)kg。所有新生儿家长均对本次探究的相关内容(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关留置针方法)进行了充分了解,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对比分析2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组间数据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给予观察组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
均选取相同型号且相对较短以及较细型号的留置针给予2组新生儿成功穿刺,进行留置针穿刺时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有效实施,对穿刺点周围3至5厘米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操作并将输液管中空气排出,使静脉留置针中充满液体后选取新生儿头皮位置或者腋下位置进行成功穿刺,穿刺静脉需要具有弹性以及易于固定,进行穿刺时,进针静脉需要选择粗直静脉,成功穿刺后将针芯迅速拔出并使用3M透明敷贴进行妥善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在敷贴上需要标注穿刺日期以便后期查阅,另外需要利用网状绷带3M纸胶布对穿刺部位进行包裹固定并确保松紧度适宜。
给予2组新生儿输液治疗时需要提前用3ml生理盐水对输液管行冲管操作,待输液完成后再利用3ml生理盐水或者肝素液正压对其进行封管操作并观察2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次参与探究的48例新生儿所有临床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新生儿留置时间对比结果,经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用率的形式表示2组新生儿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堵塞情况、并发症情况对比结果,经X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将2组新生儿经过不同留置针护理干预后的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详情如下:观察组新生儿的留置时间显著更长,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上用于显著降低新生儿遭受反复穿刺痛苦且可以显著保护新生儿血管的穿刺措施,可以显著减少药液外渗可能性并保证合理控制用药时间[3],同时还可以显著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临床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尤其是新生儿护理中。据相关性文献报道,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所发挥作用是[4]:可以有效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并最大程度降低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强度,有效提升一次成功穿刺率并延长置管时间。
但是,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护理人员需要正确掌握穿刺方法并在穿刺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5],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相关性病情变化情况并合理选择留置针方法,对留置针留置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并上报医生;确保妥善固定穿刺留置针并做好抗感染预防[6],尤其是在新生儿留置针护理时需要重点注意无菌操作和妥善固定,因为新生儿会存在哭闹且易导致留置针脱落以及打折等,接头松动和留置针移位也有可能发生,最终严重影响新生儿有效治疗。
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新生儿的留置时间是(5.45±0.55)d,穿刺一次成功率、堵塞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91.66%、12.50%、4.16%,这与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位置比较隐蔽且不易脱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显著减少新生儿家长抵触情绪并显著提升新生儿护理效果。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显著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延长新生儿留置时间,同时对显著降低堵塞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存在积极作用,值得将其作为有效留置针方式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巧稚.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5):210-211.
[2] 杨岭.新生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2):72-73.
[3] 张倩倩.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171-172.
[4] 谭道琼.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23,1825.
[5] 于亮,杜敬莹,张玉梅等.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8):203-204.
[6] 扈秀梅.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3):161.
论文作者:李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新生儿论文; 静脉论文; 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并发症论文; 情况论文; 例数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