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万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一直被称之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研究高考话题作文发展趋势,就有必要分析过去的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曾进行过哪些纠偏工作:前一年高考作文出现了哪些问题,下一年的命题是怎么进行纠正的。这些在“不变”的基础上的“变”,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高考作文基本上在写作理念、命题立意、文体要求、评分标准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不变”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1)作文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新思想、新认识、新文体、新发现、新表达,都是话题作文鼓励和追求的。(2)作文的立意指向越来越明确在对个人修养的内心审视、对热点问题的理性认识、对人文母题的哲理思考这三个方面。(3)淡化文体,突出表达。作文从2000年改“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为“文体不限”,真正走向了“文体自选”的道路。(4)确立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既允许“小心文”,也鼓励“大胆文”,更提倡“创新文”。
一、高考作文应该具备的基本认识
我们说,所有的作文都是要给别人看的;所有的作文都是有好坏、上下、高低之分的;所有的作文都是表现一定的“陌生化”的情感和思想的;所有的作文都要有一定的技巧的。除此以外,高考作文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认识(这些是需要让学生知道并且需要强化的):
(一)800字能容纳什么
高考作文都有一个要求:“不少于800字。”若少于800字,意味着什么?扣分,但又不仅仅是扣分。那么,它还意味着什么呢?
1.意味着这是“容量”
考生要能把想表达的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表达清楚,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意味着必须考虑“节奏”
这个“节奏”是指行文的节奏、情感的节奏,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节奏。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先说时怎么说,后说时又怎么说。
3.意味着必须考虑“速度”
说什么时说多少,采取什么样的语速来言说;考虑到是用书面语,还是口头语表达;还要考虑到采取什么样的句式,采用什么词汇来言说等等。
思考“800字能容纳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对读者意识的一种确认和回归。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读者意识”,它靠什么来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最起码要分析读者心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既不要把读者想得太笨,如果想得太笨,就会说很多不该说、不必说的话;也不要把读者想得太聪明,把该说的、必须要说的话省去不说,而使得作文含糊和晦涩难懂。
(二)作文要有读者意识
文章总是写给某种特定的对象看的。作文始终离不开读者,其意义就是阅读者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通过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冲撞、点燃、共鸣之间产生的,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时必须要有一点“读者意识”:设想一个读者就在面前,与你对话。写作者如何对待读者?朱光潜先生将之分为四种:不视,仰视,俯视和平视。“不视”等于向虚空发话,心目中没有读者存在;“仰视”含有对读者的迎合;“俯视”表现了对读者的蔑视;只有“平视”,表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这是一切文章能够为人欣赏的不二准则。要引导学生把读者看做是可以信赖的、可以交流的良师益友,平等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理由,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
(三)作文以何取胜
1.新气逼人
“发前人之所未发”诚然困难,但亦可“发前人之所发”,用新材料、新角度、新论说,做到陈中出新、推陈出新,努力写出自己独到的东西。比如,“相互微笑”这样的话题,一般地会界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而一旦想到“人”与“某种文化”的“微笑”,“人”与“一朵花”、“一座山”、“一条河”、“一座城市”、“一段历史”的“微笑”,境界全出。又如,“好奇心”,对某一个事件、人物好奇,大家都能想到,但若对一个“城市”好奇,对一个“国度”好奇,对一片“土地”好奇,对一种“仪式”好奇……就会完全不一样。
2.立意惊人
即文章的观点、见解让人怦然心动。说别人想说却苦于无法说的、想别人一直想却没有深入思考的,这样的作文显然就能胜人一筹。
3.情感动人
用积极的情感引领人,用健康的情感感化人,用曼妙的情感熏陶人,用激越的情感振奋人……反对“假大空”的“官腔、社论腔、老人腔”,言为心声,说自己想说的话。
4.外观悦人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书写、结构、层次要富有建筑美感,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5.文辞醉人
具有语言的质感、美感,最起码要语言流畅。
(四)作文要说“人话”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章以传达思想者胜。这里的思想区别于政治思想,它主要关注人的生命本真与生活外相、人文精神与科学思考等。提高对问题的共同认识是高考作文的突破口。所谓共识,即学生针对事物能做出适合年龄特点、适合时代要求、自由抒发主体情感的认识。古语有云:“诗言志”,“诗缘情”,“言为心声”。作文应传达自己丰富的个性思想,表现自我独特的鲜活情感——一篇没有自我个性、自我思想、自我情感的文章,是无法想象的;而表达这样的思想、情感,则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作文既要真诚,也要使人信服——要写真实的、熟悉的、有情感的,而不是胡编乱造、玩虚幻、搞玄乎。
二、走出“写作高原期”
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到了高三,作文达到一定的层次后,会进入一个“写作高原期”:写作信心严重不足,随便怎么写,作文分数始终都是在“切入分”上下;反复尝试老师教给的方法,但效果就是不明显,很难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学生处于“吃老本”状态。其中的原因,既有写作训练本身的问题,也有语文学习的问题。从写作本身来说,到高三下学期,几乎都是按照文体教学、技巧点拨等思路进行训练的,学生仅仅依靠这样的训练很难写出高分作文。从语文学习来说,高三一轮复习几乎都是按照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等考点展开的,这也造成了高三语文学习与起始年级语文学习的人为隔断。而且,严峻的升学压力、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不少学生容易产生急躁、焦虑的心理,抑制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个体的“写作高原”现象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1)写作处于高位发展状态,每次作文都能高于“切入分”5分左右,但难以成为优秀作文。(2)写作处于“切入分”上下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好作文。(3)写作状态不稳定,有时分数可以高出“切入分”5-10分,有时又回到“切入分”甚至以下。对进入“写作高原期”的学生,要“望闻问切”,甄别症状、诊断原因,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一)建立作文成长记录卡,描绘作文得分曲线图
不妨建议学生将高三以来历次的作文得分绘成“折线统计图”(如下图)。折线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作文的优势和劣势,清晰地看出作文水平的定位和走向,可以从得分情况具体剖析影响作文得分的几个基本要素:文体、书写、题材、体裁等,并可以判断其是否进入“写作高原期”以及进入了何种类型的高原期。
(二)作文大盘点,攀登新高峰
进入高三后,如何指导学生将长期积累并在此时显得有点生疏、疏忽的写作经验提炼出来,使写作水平向更高层次攀登?此时,不妨做一点调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来个“大盘点”,将自己历次的作文整理出来,继而思考:(1)我最擅长的文体是什么?(2)我最擅长的作文招式是什么?(3)我最熟悉和灵活运用的素材是什么?(4)我最熟悉的作家或人物是谁?(5)我最善于从哪个视角切入?(6)我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有哪些?(7)我最得意的作文是哪几篇?(8)我最欣赏的高考作文是哪几篇?(9)我最喜欢的课文(或我曾经学习作文路数获得成功的)是哪几篇?(10)我能从哪一个方面进行突破?盘点,既是对写作信心的重新确立,也是对写作未来的定位;既是梳理自己掌握的素材和技巧,也是重新发现自己写作的优秀因子。没有盘点,就没有总结;没有盘点,就没有提高;没有盘点的广度,就没有提升的高度。
(三)做到四个删减,力求三个强化
到了高考冲刺阶段,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局限有所了解、有所总结、有所归纳,并超越这些局限,实现作文的飞跃。此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四个删减:(1)减少对技巧的拓展,将自己最拿手、运用最得心应手的进行强化式训练;(2)减少对素材的积累,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震撼灵魂的那些素材;(3)删掉不好的习作,对曾得到高分或满意分数的习作进行技术分析:运用的是什么文体、什么素材,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等;(4)删掉还不熟悉和不很熟悉的课文,针对某几篇印象深刻、有独特见解的课文,从内容到表现技巧,重新审视。
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个强化:(1)强化对既有作文的多角度的升格尝试。对那些筛选出来的满意的作文,要指导学生结合“集中、匀称、有趣”这三个作文核心概念和写作大盘点的心得,不断尝试升格。如:抓住其中的一点来写,应该从哪里写起;能在本文中提升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从而进一步打动人;能不能换一个文体写,能不能写出几句漂亮的句子来,等等。(2)强化语段训练。针对学生的写作状况,选取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写作片段训练,以提高学生审题的发散度和开放度,使公共命题私人化、抽象命题具象化,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高度。(3)强化“短平快”的阅读。一是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欣赏的优秀作文,开拓视野,把握近年来的满分作文所呈现出的特点。二是让学生迅速翻一翻自己经常使用的语言素材,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即博闻强记式的阅读。三是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那些摘抄下来并经过筛选的精彩话语、哲理深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