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的“网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大学生论文,网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互联网的应用飞速发展,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从高科技研究到社区服务,从学校教育到文化娱乐,从免费信息共享到电于商务,从虚拟社会交流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变幻无穷的虚拟世界,好看,好玩,好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骄子,时代的弄潮儿,当然成为“网虫”。泡网吧、网上冲浪、网上聊天或娱乐游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必然涉及到道德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网德”。加强大学生的“网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道理很简单,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它不为任何国家、企业或社会组织所拥有,没有一个强制全能的管理机构,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可以说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政府组织,因其功能日益完善,费用日益低廉,越来越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与互联网有关的道德问题。如网上泛滥的宣扬色情、淫秽、暴力等内容的信息,因垃圾邮件肆虐造成网络阻塞,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导致数据丢失或信息瘫痪,以及大学生计算机违法犯罪、网络伦理道德、网络身心健康等等,为我们提出了不可回避的“网德”教育问题。
二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有4580万人,其中56%的互联网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可见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到2002年5月,全国至少有各类“网吧”等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20多万家。[1]
然而互联网就象一把“双刃剑”,它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网毒”和“电子海洛因”。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目前网络犯罪有三大特点,即智能性、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世界上发生的计算机犯罪案件中,70%~80%是计算机行家所为(我国占70%以上),而且逐步趋向于年轻化。罪犯在18~40岁之间的占80%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不加强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互联网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成材,反而会使他们成为阶下囚。
归纳起来,目前因不注意“网德”教育,不良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危害有以下几种:
一是“网络成瘾症”。上网成瘾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网络成癌症”,是指患者无节制地上网聊天、玩游戏或是搜集信息,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就可以称为轻度“网狂”。我国大学生每周上网何止5小时。有些中学生甚至连续11天钻在网吧内,神形憔悴,健康受损。台湾就经常发生青少年因泡网吧太久昏厥甚至暴死的新闻。[2]因上网成瘾,一些大学生还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二是“涉网犯罪”。互联网是一种高科技手段,其应用范围涉及面很广。因此网络犯罪的智能性、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特点不容忽视。一名俄罗斯人借电话线上网,制造假帐户,一年内从美国花旗银行“拿”走十几亿美元。[3]在我国多次发生的大学生利用掌握的网络知识,进行金融诈骗的犯罪事实,也是血的教训。
三是“黑客”现象。资料显示,我国90%的网络都遭遇过黑客的攻击。黑客大学生在我国不乏其人,也曾经创办过黑客网站。黑客商手搞破坏并不为钱,有的是出于好奇,更多的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人能力,证明自己的本事。黑客高手固然不道德,但更为严重的是,还有许多大学生却十分崇拜黑客高手,这是另一种潜在的危险信号。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大学生“网德”教育,把黑客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有道德的网络安全专家。
四是网上黄毒。目前在互联网中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由于大多数黄色网站可以随意进入,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入黄色网站。具有一定“网德”的大学生会选择退出,自觉抑制黄毒的侵害。而那些好奇心强,意志薄弱者往往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伤害身心健康,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台湾所谓的“援交”(援助交际)就是用网络、电话达成意向而进行的性交易。在台湾任何一个网站,只要输入“援交”两字,大量的网页就会出现在面前。网吧成了性犯罪的温床。[4]
五是游戏废业。在国家大力打击和规范游戏市场的情况下,网络游戏就成了一些不法从业人员的生财之道。据调查,上网的大学生中有60%的人是玩游戏。虽然游戏只居网络的其中一种功能,但是因其具有互动性,还可以自己编程,所以比单纯的游戏机更具吸引力,其玩物丧志的消极作用也就更大。
六是网络虚恋。上网聊天文友是大学生们热衷的事情,也是由大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网上谈情说爱男女不分,以至于深陷网恋难以自拔。甚至有的上了居心不良网友的当,受到期辱,被拐被骗,后悔莫及。《焦点访谈》报道发生在东北的女网友被男网友杀害的血淋淋的惨剧就是血的教训。
七是“谣言垃圾箱”。目前全世界的新闻宣传媒体,最失控的莫过于互联网了,其反动性和煽动性是显而易见的。反动邪教“法轮功”的明慧网全然不顾客观事实,肆意发布各种谣言和反动宣传,在全世界造成恶劣影响。而在美国“9·11”和法国总统大选期间,被说成是言论自由场所的互联网常常披露虚假情况,造谣生事。正如Hoaxbuster网站的创立者之一纪尧姆·布鲁萨尔说:“我们经常怀疑网上的东西,本网站上多数消息都是谣言。”
三
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管制已成为当今的一种世界性趋势。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互联网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使互联网在培养大学生的教育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免疫力,使之成为抵制互联网犯罪的重要力量。
对策一:堵源头,严格加强行业自律。
2002年3月26日我国公布实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就充分说明,堵塞互联网不道德的源头,是加强“网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自律公约”要求互联网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准则,推动互联网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建立“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竞争,健康上网”的管理运行秩序。
英国也在积极尝试和推进网络业界的行业自律,采取堵源头的做法来有效遏制互联网的不道德行为。1996年以前,英国主要依据《黄色出版物法》和《青少年保护法》等来惩处利用电脑和互联网犯罪行为。1996年9月23日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安全规则》(3R分别代表分级认定、举报告发、承担责任),对网络源头提出明确的职责分工。德国是欧洲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互联网服务已涉及所有经济和生活领域。在堵源头的措施上,德国政府的《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即《多媒体法》)要求提供者对自己提供的内容负责,提供别人的内容服务也同样负有责任。这就有效地从互联网源头进行规范管理,为“网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对策二:立规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立法,对互联网进行依法规范管理,是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我国刑法第285、286、287条分别就“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利用计算机实施其他犯罪”进行了规定。到1999年1月,我国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已有23个,涉及公民个人的禁止性规定及法律责任规定就有16条22款。这些规定明确要求无论是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从事相关的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办法》第五条则明确九个不得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的信息。其中要求不得“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
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管理的立法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根据互联网出现的新问题修改现行法律。如对宪法、刑法、专刊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进行修改的补充,使之适用于惩罚信息犯罪。如美国、澳大利亚就通过制定专门调整计算机互联网的国内立法方式进行管制。美国的信息安全法规就有《公共网络安全法案》、《计算机安全法》、《儿童网上保护法》等。德国对《刑法法典》、《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权法》等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以适应加强互联网的需要。二是制定新的信息犯罪法规,通过单独立法来集中打击信息犯罪活动。这些法律就信息立法中的一些专门术语做了严格的定义,以杜绝互联网罪犯玩弄技术术语而逍遥法外。如英国1996年9月颁布的《3R安全法则》就是一部专门的法规。
对策三:占阵地,引导正确使用互联网。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成为国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占领互联网这块阵地,让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教育部2001年已正式启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中小学上网课列入基础教育大纲。这些中小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升入大学学习,成为大学生,因而“网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按照“爱国、守法、真实、文明”的要求,大力倡导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上风气,摈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对策四;建网站,发挥互联网“红色”作用。
在加强互联网立法和大学生“网德”教育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建立“红色网站”。要加强互联网的文化建设,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充实网络空间,使互联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为现代化高筹教育服务。
要善于借助高校高级人才、高级技术的优势,相对独立地建成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网络系统,达到互联网实施“红色”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也相应建成了一大批校园网站,自办上网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WWW.chinared web.com)“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就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党员建立的。西北工业大学更是建成特色网站,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上网需求。如“红土地”网站,“视窗”网站,“校园文化空间”网站,“学生之友”网站以及“反邪教”网站等。网站的建立,要本着“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进行,达到教育目的。
对策五:讲“网德”,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互联网是一个异构的、开放的网络世界,它不为任何国家、企业或社会组织所拥有,它是所有互联网用户的共同资源。因此网络用户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协议—TCP/IP协议来实现信息交流。而“网德”就是大学生上网所要遵循的一个道德标准。据香港青少年事务委员会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香港青少年普遍认为发出计算机病毒及其在网上观看色情信息是不道德行为。美国计算机协会倡导网民遵守并支持下列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1)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2)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6)尊重知识产权;(7)尊重他人隐私;(8)保守秘密等。坚决杜绝前面提到的种种有害于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恶性”网络行为。
作为我国的大学生,更应该守“网德”,讲网法,做实践精神文明的优秀网民。具体而官:
一要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也不做“黄客”,不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和教唆犯罪的信息。
二要讲究社会公德和IT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珍惜上网的匿名权,尊重公民的个人稳私权,不做骚扰性网络活动。
三要积极参与“红色网站”的建立,为互联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要时刻树立“网德”意识,牢记自己的大学生身份,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台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做倡导“网德”的优秀大学生。
对策六:抓管理,有关部门积极参与。
由于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各种网吧目前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如文化部门是网吧的主管部门,但其安全措施、防火措施又归公安部门管理,而工商部门只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核准网吧开业并据法律赋予的职能进行监管,不属职权内的,也不能越权管理。因而造成有问题时集中治理一下,过后又照常营业,任其泛滥,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引发许多“网德”问题。
“网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各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学校要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互联网管理服务委员会,制定措施,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狠抓落实,达到“网德”教育的综合治理。其次要提高互联网管理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充分认识到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网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广泛学习、了解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其精神实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掌握互联网管理和教育的基本专业知识,不仅是专业人员要懂,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也要懂;要参与“网德”教育,不懂得相关知识就会束手无策。第四要加大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大学生广泛了解互联网的有关法律、法规,知法,懂法,不违法。由全国高教保卫学会编写的《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在2000年修订时就及时地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增补了《预防计算机违法犯罪篇》及有关法律知识,对加强“网德”教育起到了积极地宣传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