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俗博物院深度发展分析
——以陕西省关中民俗博物院为例
邹晓练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 民俗博物院是保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且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的场所,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民俗博物院却常常出现管理运营方面的困难。在“互联网+”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该文试图通过“互联网+”思维,分析以关中民俗博物院为代表的民俗博物院运营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民俗博物院;旅游资源
1 民俗博物院发展概况与其重要性
1.1 民俗博物院作为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产业内,各种新业态和新形式也愈加多样化。以博物院、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里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博物院、博物馆因其主题不同,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其中,民俗博物院以保存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出的文化产物为特点,是文化旅游产业里特色鲜明的一项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术前伴有膝前痛及髌股关节退变并不影响Oxford内侧单髁置换术短中期疗效。作者认为髌股关节退变不应作为UKA的绝对禁忌证,但应做好单髁置换转全膝关节置换的准备,如术中发现有大面积的严重髌股关节软骨全层破坏并不适合行单髁置换术,可转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本研究的病例数量较少,随访时间短,今后尚需要进行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1.2 关中民俗博物院作为旅游资源和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关中民俗博物院坐落于秦岭终南山脚下,规划面积10.8万平方米。其建筑整体呈明朝与清朝的园林风格,景区内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是一个以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民俗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抢救保护了历代的民俗遗物共计4万余件,这些珍贵藏品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世界性的奇观珍宝”。因此,关中民俗博物院作为承载关中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对于促进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还是对于促进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承性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革新步伐的不断加快,研究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化、多元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遴选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真实性、科学性,成为研究者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研究数据获取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借助智能化的数据收集平台,如OTA数据监测平台等,及时获取有效且科学的统计数据;采用全新的高科技仪器,如眼动仪、脑电波仪、皮肤电反应仪、仿真模拟设备等,实现对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实时精密监控与动态预测。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合理分析,及时分辨虚假数据,避免采用虚假数据和过度解读无效数据,实现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价值。
2 关中民俗博物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民俗博物院作为旅游资源和文化载体,其发展对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保存的完整性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中民俗博物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其周边地区同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配套关中民俗风格的古建筑民居群,形成了一定的民俗体验文化区。这在陕西地区的民俗博物院当中是较为罕见的,十分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关中民俗博物院,也存在于陕西地区的其他民俗博物院,是存在于许多民俗博物院中的共性问题。
2.1 游客群体结构较为单一
有许多传统业态都基于“互联网+”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在宣传旅游景区特点,传播景区文化影响力,以及促进旅游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基于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关中民俗博物院的转型升级。
2.2 博物馆展品设置缺乏一定的连贯性
博物馆展品设置上虽然延续了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但是在部分展区的设置上仍然呈现出一定的跳跃性,缺乏相应的衔接与补充。
关中民俗博物院整体上仍是以藏品展览,古迹观赏以及休闲观光为主,缺乏游客与民俗文化之间的互动体验。整体上游览方式较为单一,互动体验的游览项目较少。
2.3 互动体验游览项目较少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态,不仅以重要的人文景观,起着协调环境、发挥公共空间亲和力和审美趣味提升的作用,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提醒大众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正常而和谐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当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和技术,在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方面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是,艺术在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的新关系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艺术家在开放的、较大空间区域里,通过对空间的重新构架、特殊材质运用、造型与色彩的奇妙组合、AR HR等新媒体的应用,等一系列艺术创作手段,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公共艺术作品,警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关中民俗博物院曾于2013年初推出了民俗文化产业项目“南山福苑”,依托老人过寿这一中国民间传统民俗活动,让过寿的老人能置身于古建筑群落中,体验传统的轿迎寿星、老腔大戏等民俗。但由于市场需求小,项目最后以亏损告终。该民俗活动的受众范围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且还需满足过寿这一时间条件。无形中将这一民俗活动的要素限制在了时间和受众中。一方面,相关民俗活动将受众范围群体限制于老年人群体,导致相关活动受众范围群体较小。另一方面,在受众范围群体中还需满足时间条件。因此,这一民俗活动从整体上看,受众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关民俗活动受众范围较小。
2.4 相关民俗活动受众范围较小
卫生部门作为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应在财政部门赋予的财务监管职权范围内,加强对其财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并制定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规范其财务行为,并进行年度审查。
3 “互联网+”背景下关中民俗文化村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关中民俗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作为我国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参观游客群体总体上呈现层次多样性的特点。虽然关中民俗博物院相较于陕西地区其他民俗博物院而言,游客群体结构仍然呈现出较为多样的特点,但是与西安市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参观游客整体上还是处于比较单一的态势。大多是西安本地游客、学生以及城市居民等,外地游客较少。
3.1 依托“互联网+”推广自身文化资源,打造关中民俗博物院文化品牌
借助互联网大众传媒与自媒体,依托自身拥有的关中民俗文化资源,以面向适合全年龄段的宣传方式,积极推广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展出内容以及关中民俗资源的文化价值,打造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文化品牌。
3.2 借助“互联网+”丰富体验方式,优化民俗文化资源展览脉络
创新民俗文化资源的展出方式,借助“互联网+”,增加新型的展现手法。可以充分地将民俗文化资源同参观者拥有的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整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互联网,将以往传统的观看展板或听从讲解的参观方式转为参观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决定自己的参观内容,以便游客获得更好的沉浸式的民俗文化参观体验。同时,针对馆内展览跳动性大的特点,也可以将其他民俗博物院的展品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图片与文字的共享,而且提供展品所在的民俗博物院位置,吸引游客前往另外的民俗博物院,在促进自身民俗博物院文化资源脉络完整性的基础上,又能实现各个民俗博物院间民俗文化资源的互补,以其中一个民俗博物院为起点,带动其他不同种类的相关民俗博物院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民俗文化资源展览脉络的完整性。
3.3 利用“互联网+”设置更多互动游览体验项目,丰富游览体验方式
除了可以开发线下的互动游览体验项目以外,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互动游览体验项目的开发。线下互动游览体验项目与线上互动游览体验项目具有互补性,线下互动游览体验可将受众定位于小孩、中年人与老年人,依据各个年龄阶层不同的特征,在线下开发适应各个年龄阶层的互动游览体验项目。线上互动游览体验可将受众定位于年轻人与中年人,年轻人通常是互联网的高频使用者,因此,可以依据年轻人的特点,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发相应的,与民俗文化相匹配的线上互动游览体验项目。这样做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能将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化,依据不同的年龄定位,开发具有年龄独特性的互动游览体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拓展民俗文化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可以充分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发挥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播作用,将该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到更远的地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民俗博物院“打卡”。这样一来,既丰富了民俗博物院的游客群体结构,成功增加游客流量;另一方面,也为地区民俗文化找到了现代的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地区的民俗文化,主动成为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播者。而更多的游客与传播范围更广的民俗文化又反作用于民俗博物院,不断促进民俗博物院的发展。
3.4 通过“互联网+”拓宽民俗文化资源产业链,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关中民俗博物院拥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借此进行民俗文化的资源整合,拓宽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开发具有关中民俗特色的文创产品,拓宽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可以针对关中民俗博物院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进行深度开发,比如关中民俗博物院中的“拴马桩”,是现存的最大规模的拴马桩集群,有着“地上兵马俑”的美誉,是关中民俗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可以围绕这一特色,进行相关旅游配套产品、展览方式的深度开发。此外,关中民俗博物院也可以借助周边的关中民俗文化村与具有关中民俗特色的古建筑集群,开发深度体验游、特色游等旅游产品,让游客不仅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关中民俗文化,更可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度体验关中民俗文化。与此同时,景区周边的餐饮场所也可围绕关中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定制,并紧跟市场需求,推出具有不同时间段,适应不同游客需求的配套产品。
4 结语
以关中民俗博物院为代表的民俗博物院蕴含十分丰富的旅游意义和文化价值,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解决民俗博物院发展的难题,一方面,需要各个民俗博物院深植当地文化的沃土,充分吸收地区珍贵的文化资源,实现民俗文物资源的优化重组。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积极向外界推广民俗文化,丰富民俗博物展览的互联网体验方式,优化民俗文化资源产业链。从旅游游客消费需求着手,推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文化产品,打造适合全年龄段参观体验的,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俗博物院。
参考文献
[1]王勇超.汉唐神韵长安风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J].民主,2009(8):39-41,57.
[2]刘家兴,朱琳.当前民俗博物馆展示与体验方式的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45):100-101.
[3]方岩.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4]刘军,刘俸玲.基于角色认知的“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服务设计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装饰,2017(11):118-119.
[5]祝笋.“互联网+”时代区县级国有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思考——以深圳市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8(4):48-49.
Deep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Folk Muse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Take Guanzhong Folklore Museum of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OU Xiaolian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2000,China)
Abstract: Folklore museum is a place for preserving cultural matters gradually formed and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social life of a nation or a social group.Its cultural value is self-evident.However,in reality,folk museum often has difficulties i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Internet plus"new forma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operation dilemma of the folk museum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uanzhong folk museum through the thought of"Internet plu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Internet plus;Folk custom museum;Touris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 G269.2;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206(2019)05(a)-0127-02
课题来源: 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项目“互联网+”战略下旅游产品的市场建设与开发;西安外国语大学品牌国际化传播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简介: 邹晓练(1999-),男,湖南益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