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次转变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次转变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大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主体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主体问题是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都颇为关注的论题之一,各种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在认识历史主体问题上实现了定位转换、视角转换、功能转换等三大转换,为人们进一步正确认识历史主体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原点和思维空间。

一、定位转换:从抽象的历史主体向现实的历史主体的转换

历史主体是指历史活动的承担者和创造者。近代社会以前,西方学者大多是在神学主义框架中理解和说明历史主体的。因此,剔除历史主体的神学帷幕、确立历史主体的人学意义,这就成为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古典哲学家们企图完成的中心理论课题之一。但直至德国古典哲学时代,西方哲学家并未彻底完成使历史主体由神到人的定位转换的任务。

近代唯物主义者把历史主体自然化,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合理性的根据都来源于自然,人是完全受自然界及其规律支配的。近代唯物主义者最终用自然消解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及作用。唯心主义者则把历史主体理智化,他们用抽象的非现实的理性规定历史主体,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是唯一的、根本的、绝对的东西,他把历史视为在时间里外化了的精神,人则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活的工具”,〔1〕历史主体在黑格尔那里被神秘化了, 绝对精神是历史主体,现实的人则是绝对精神的理性狡计赖以实现的工具。唯心主义者最终用神秘的精神吞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及作用。

消解抽象的历史主体、代之以现实的历史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历史主体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确立了“现实的人是历史主体”的命题。其一,他们认为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3〕其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的人,只要描绘出这种实践活动的能动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像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4 〕其三,“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创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历史本质论、历史存在论、历史创造论三重角度肯定了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对历史主体的这种人学定位,消解了近代以来的抽象的历史主体形态,成为他们进一步分析和说明历史主体的实质及其特征的理论逻辑前提。

二、视角转换:从对历史主体的思辨设定到对历史主体的实践诠释的转换

对历史主体的思辨设定就是力图使对历史主体的研究抽象的逻辑化和抽象的理智化,用抽象的非现实的理性推导出历史主体的某些规定性。近代西方哲学对历史主体的探讨只是在知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突出了对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关于历史主体研究的视野,但它的主导性倾向是以绝对理性主义推论思路来设定历史主体的,对历史主体的规定是在狭窄的领域展开的。费尔巴哈试图在感性的基础上解释历史主体,但他对感性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费尔巴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初衷。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对历史主体的理解只能在真正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才能得到解释,也就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说明。在他们看来,人是通过自己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创造作用来确证和表明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属性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指人在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对象化,并能在客观对象中客观地标示自己掌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的属性。历史主体概念所昭示的是人“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和“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5 〕前一方面的提升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逐步展开并最终完成的,后一方面的提升是人类在改造自我(即社会)的活动中逐步实现并将最终完成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内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确立和发展的,只有在科学的实践观框架中,才能正确揭示历史主体的人学底蕴及其实质。这是考察历史主体视角上的一个根本性转换。

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历史主体之所以作思辨地设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6 〕他们“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而是在无上的云雾中。”〔7〕结果,把历史主体要么归结为抽象的观念, 要么归结为抽象的自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真正使历史主体定位于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8 〕人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就是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象性活动,人是这种对象性活动的主体,这是因为:其一,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主要不是以自然物质的现存形态为自己的对象,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自然物质的现存形态而后使它成为人的对象的。这表明,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9 〕人同自然物质的对象关系是人类自己建立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其二,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自然物质作为对象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它是人的对象化或对象化的人,人在这种对象中现实地复现了自己。其三,物质生产实践打破了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条件的限制,它在更加广泛的人学意义上改造着自然界的本真状态,在物质生产中,“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0〕物质生产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客体,使人成为把自然界变为客体的历史主体。

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其中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关联结构,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之间有着内在的双向选择关系。人依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自然物质的性质予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中与人的现实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确定下来;自然物质依其固有的规定性约束和匡正作为主体的人的某些内在规定性,使其中与自然物质相适应的规定性确定下来。只有当人与自然物质彼此既选择了对方,同时也为对方所选择时,二者之间的主客体地位及性质才能真正确定下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才能现实地进行。可见,自然界的客体意义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程度,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改造程度,后者决定着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生成和发展。因此,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全部意义是在与自然界作为历史客体的相关性中得到确认的,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中说明历史主体概念及其实质。

就现实性而言,任何物质生产实践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形成才可进行,即只有在各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物质生产活动。各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交互作用形成社会交往实践。社会交往实践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集团、阶级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物质活动,它是实践活动的另一基本形式。社会交往实践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象性活动、它担负着“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从而使人成为历史主体的重任。从社会交往实践看,“人,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11〕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表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马克思既充分肯定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作用,又科学说明了人的行为的客观制约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的历史主体作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制约性辩证统一起来了。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是互为条件、彼此制约的,它们是人类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相应地,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获得其历史主体地位与通过改造各种社会关系获得其历史主体地位,这两方面也是互为条件、彼此制约的。如果说物质生产实践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使人获得了具本体论意义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属性,那么,社会交往实践可以说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使人获得了具现实性意义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属性。

三、功能转换:从“理论型”历史主体向“行动型”历史主体的转换

西方古典哲学沿着绝对理性主义的推论思路,对历史主体进行纯粹思辨的设定,这种理智化的历史主体理论漠视实际行动而沉醉于制造“震撼世界的大话”,这种历史主体理论难以与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沟通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同社会实践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它把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它的历史主体理论获得了巨大的实践功能。

对历史主体进行科学地阶级透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功能转换的理论切入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主体的阶级透视中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其一,阶级的产生表明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这个历史主体为加速自身整体能力的发展而必须分裂自己。阶级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当时人的劳动力已能生产出超过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产品,但生产力发展又相对不足,要从社会中分离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就必须运用强力迫使另一部分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便为前一部分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就不能再维持原先那种没有分化的公社成员之间人人平等的关系,否则它的发展将十分缓慢。其二,阶级的存在表明,人类整体能力的发展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发展来实现的。从人类能力的整体发展来看,“类”能力的发展是通过个体能力的非均衡发展实现的,这种非均衡发展越往前追溯越带有野蛮性,阶级现象是这种野蛮性的集中表现。阶级的存在意味着少数人作为社会整体的脑,支配着整个社会活动,而大多数劳动群众则被剥夺了自由活动的可能性,处于受剥削、受统治的地位,失去了部分历史主体的性质。人类在谋求改造自然界的征途上陷入了似动物界的生存斗争境地,采取了似动物界的野蛮手段。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条件下,这种野蛮手段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人类是从野蛮开始的,因此,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13〕其三,阶级的消失表明人作为历史主体地位的完全确立。阶级的消灭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就是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给一切社会成员,从而使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参加社会的精神文化创造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这时,阶级统治不仅成为多余,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阶级的消灭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斗争停止了。……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14〕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从此才真正完全地确立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已经为消灭阶级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物质保障条件,消灭阶级、确立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步骤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完成这一任务的社会主体力量是现代无产阶级。

现代无产阶级历史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从客观上讲是由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的,也是由其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的。现代无产阶级是一个被私有制这根“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15〕在它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16〕因此,现代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从而摆脱阶级斗争,就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17〕现代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受压迫最深,是最坚决、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同时,现代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即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现代无产阶级历史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从主观上讲是与其“阶级意识”的成熟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主体与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是既有一致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人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不是自然设定的,从现实性讲,是人通过斗争获得的,因此,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人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阶级意识是指一个阶级对自身社会历史境遇及历史使命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它是一个阶级存在的主观表现,也是一个阶级成熟性的重要标志。现代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经历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了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来说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18〕只有当它“开始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开始独立地发展起来,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不再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要求上像奴隶一样地跟着资产阶级走。”〔19〕而是提出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它才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成为一个具有真正主体意识并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阶级。由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要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需要较长的历史过程,因而,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他们把自己的理论称为是无产阶级的心脏、精神武器等,都旨在说明没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作用就不能真正发挥出来,无产阶级就不能完成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

彻底发挥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作用,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全面变革社会关系体系,使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即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0〕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实践指归,完成这一指归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注释: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5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7〕〔16〕〔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第118 —119页;第191页;第44页;第409页。

〔3〕〔8〕〔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3页;第236 —237页;第193页。

〔4〕〔9〕〔12〕〔13〕〔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31页;第35页;第603页;第35页;第159页。

〔5〕〔6〕〔14〕〔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8页;第41页;第323页;第443页。

〔10〕〔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第12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45页。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次转变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