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4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儿童100例,自然分成两组,对照组(n=50)采用常规喂养指导,观察组(n=50)采用个体化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改善效果。结果:两组各症状基线调查对比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本组基线值(P<0.05)。结论: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可有效改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关键词】 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效果
【中图分类号】R1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08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hild care clinic intervention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problems. Method To select the child care clinic in our hospital 100 cases of children,nature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n=50) with normal feeding guidance,observation group(n=50) with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 method,comparing two groups to improve the effect. Results Two groups of the baseline survey contrast P>0.05,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is group of baseline values(P<0.05).Conclusion The child care clinic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problems.
【Keywords】Child health clinic intervention;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problems;The effect
在儿童保健中饮食行为问题为常见现象,有较高的发生率,当前儿童营养领域研究已经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作为难点与热点。儿童饮食行为影响因素较多,如喂养者喂养态度、知识、文化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若喂养行为长期不当不仅会导致儿童缺乏微量元素、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及发育迟缓等,还会增加感染性疾病如腹泻、肺炎等发生率,甚至导致儿童死亡,亦会导致儿童社会情感或营养过剩等问题,加重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研究称[1]综合饮食行为干预可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予以有效改善,为具体探讨,现纳入儿童100例,分析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儿童100例,纳入标准:年龄为1~5岁,用IMFe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诊断)工具初筛后具备1种或几种饮食行为问题;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接受定期干预指导与复诊;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等器质性疾病、超重及肥胖儿童。将100例儿童自然分成两组,对照组(n=50)采用常规喂养指导,观察组(n=50)采用个体化干预方法。对照组中27例为男童,23例为女童,28例为1~3岁,22例为3~5岁;观察组中26例为男童,24例为女童,27例1~3岁,23例为3~5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诊断方法
应用IMFeD工具诊断100例儿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共5种,其表现主要如下:近30d内,①有充沛精力但胃口差:对食物缺乏兴趣,饥饿表现较少,对游戏或者人兴趣较大,吃几口便拒绝进食,用餐时间一到便离开餐桌;②特别偏好某种食物:受到外观、气味、质地或口味等因素影响拒绝很多食物,食用的食物有限,固定几种,对新食物不愿意尝试;③进食习惯不良:进食时完全沉浸在玩玩具或电视中,大人需追赶喂食,进食时间在30min以上,不下咽饭菜;④父母关心过度:认为孩子吃得较少,无法将家长提供的饭菜吃完;⑤害怕进食:准备用餐时表现出害怕情绪,对任何固体食物都表现出强烈抗拒。
1.3 干预方法
将每位儿童的档案建立出来,对其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如喂养方式、24h摄取食物类型、进食量与时间、家庭背景等;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发生主要原因。而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指导,观察组结合儿童具体饮食行为问题采用个体化干预。①胃口差:注重促进儿童食欲,在进餐前30min内避免儿童吃零食;②食物偏好:允许吃偏爱食物,不完全剥夺,但需适当减量,可在儿童能接受的食物从少至多加入其不爱吃的食物,鼓励与表扬儿童吃完,但避免强迫;③进食习惯不良:鼓励自主进食,但控制进餐时间在30min内,若超过该限制时间应拿走食物,不给任何奶类或食物,使其产生饥饿感并充分体验,而后让其获得饱感。家长应以身作则,将一切干扰因素尽量排除,与儿童共同开展餐前准备,营造快乐氛围便于儿童进食;④父母关心过度:对此类儿童应定期测量体重与身高,指导家长对儿童营养与生长有大概了解,使其期望值适当,不可攀比进餐量,因存在个体差异;⑤害怕进食:对此类儿童不可强迫进食,但要多尝试新食物,控制在10~15次左右,可结合儿童喜好提供相应餐具,在进食期间不可指责或批评儿童。组织儿童父母在1个月内接受培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应对策略》为主要培训内容,且每间隔2个月接受门诊干预指导,共4次;将矫治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处方发放至家长手中。两组干预均持续9个月,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各类饮食行为。
1.4 儿童饮食行为评分
干预前后结合饮食行为问题发生频率划分等级,共5个[2]:①每周平均不低于6d出现此行为判定为总是,计1分;每周平均3~5d出现此行为判定为经常,计2分;③每周平均1~2d出现此行为判定为有时,计3分;④每周平均不足2d出现此行为判定为很少,计4分;⑤未出现此行为判定为从不,计5分。分数越高代表有越优良的饮食行为习惯。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处理上述数据,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及均数(±)表示,t检验开展组间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结果对比
两组各症状基线调查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本组基线值(P<0.05),对照组干预后也高于本组基线值(P<0.05),见表。
3.讨论
当前饮食行为问题已经获得全球关注,而儿童饮食习惯则是儿童抚养人密切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使得我国迎来一波独生子女生育潮,其对后代饮食行为关注度更高。儿童饮食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因素,其关键影响因素为抚养人在喂养过程中的态度、方式、环境等。据统计[3]在发育正常与发育迟缓儿童中分别有25~45%及超过80%的儿童存在程度不一的饮食行为问题,而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结果显示1~3岁儿童中34.7%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学者提出[4]儿童进食习惯可深远影响其自主性与个性,优良的进食习惯会给其成长过程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为此,抚养人密切关注在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方面应该如何确保互动优良,研究提出[5]需注重两方面,一方面需维持儿童成长过程中营养摄取量充足,另一方面要将其优良的情感模式培养出来。
进食行为类似于其他高级行为,属于高级发育行为,有较高的复杂度,实践学习与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此发展基础。英国研究称父母认为子女存在饮食问题者占20%,儿童中17%只吃特定食物种类,13%偏爱饮料类,这也是当前广泛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而我国上海、沈阳及哈尔滨等地研究表明胃口差与进食习惯不良为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在诊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前需先判定儿童生理状况,观察是否存在食物过敏、消化道疾病或口腔功能障碍等,同时要检测与评估儿童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若生长情况比正常标准明显要低或存在营养不足现象如缺锌或贫血等需注重营养补充,以促进生长发育。
因饮食行为问题对儿童影响较大,为此临床及家长十分关注科学应对饮食行为问题的方式。常规喂养指导主要是医生结合个人经验评估儿童有无喂养问题,无明确的指引与判断标准,导致诊断结果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本文应用IMFeD工具诊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其优势在于简单易行,且客观性高。因家庭亲子关系与家长抚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为此本研究干预组组中采用阶段性个体化干预方式,医务人员与家长协同将个体化饮食干预方案制定出来,且指导家长强化干预某类突出行为问题,再次随访时收集家长反馈信息,再次评估后开展下个阶段的指导干预,家长可亲眼所见儿童变化,在干预过程中更加积极参与。该方式为家长与儿童提供个体化干预方案,有利于对家长喂养方式与观念予以改善,定期随访还可培养优良的医患关系,将家长与儿童配合度与依从性提升,简单易行,操作性高,且针对性强,故而效果优良。本组两组各症状基线调查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本组基线值(P<0.05),与报道相近[6]。
综上所述,儿童保健门诊个体化干预可有效改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而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玫玫,周慧芬,郭碧莹等.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作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10):2576-2577.
[2]向军春.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提升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z1):159-159.
[3]张丽,徐文英,朱廷等.3~10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临床干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5,10(6):557-560.
[4]史春梅,李希翎,董菁等.1~7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及其与儿童体格发育的相关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1):840-845.
[5]刘萍,彭宁宁,黄子娟等.1720例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6):828-830.
[6]王硕,黄小娜,王惠珊等.儿童保健门诊与社区饮食行为问题就诊儿童的临床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679-681.
论文作者:卢金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儿童论文; 饮食论文; 食物论文; 门诊论文; 个体化论文; 基线论文; 家长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