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网格形态的历史动因分析论文_刘中廷

安徽省凤台县城乡规划局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东西城市形态演变中形成的城市道路网格进行研究;发现东西方城市中网格形态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网格模式,并试图从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分析东西方道路路网模式的差异动因,意在从一个方面揭示现阶段为何中国传统历史街区正在消失,而相对的西方传统历史街区依然焕发活力。

【关键词】网格形态;道路等级;街区尺度

一、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的网络模式

1.1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的网络模式

概览西方城市发展史,不难发现,网格的运用几乎存在于每个历史时期。从公元前 5 世纪,希波丹姆第一次对几何状的棋盘式路网规划结构进行最早的理论阐述开始,经过大规模设立城邦的希腊化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建设,中世纪后期欧洲新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网格与棱堡状城墙的完美结合,到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将强调动感和景深的设计元素置于稳妥的网格基础上,至19 世纪初期北美方格网城市的建设都能清晰地看到网格发展的历程。

1.2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网络形态选取案例说明

网格形态存在与西方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但是由于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网格形态表现出非连续性、中断性。文章按照历史顺序,选取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网格形态。所选取的西方城市案例包括:米利都城、普南城、提姆加得市、佛洛伦萨城和曼哈顿岛。这些城市形态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严整的方格网城市规划。

1.3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网络案例阐述

1.31米利都城

米利都城规划是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对几何状的棋盘式路网规划结构理论的最早的阐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方格网状。

1.32普南城

普南城是希腊化城市建设的典型。普南城始建于公元前 6 世纪,于公元前 4 世纪进行彻底重建。普南城面积东西 600 米,南北 300 米。约有 80 个街坊,街坊面积甚小,每块仅 47×35 米。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

1.33提姆加德城

提姆加德(图 2-3)是古罗马营寨城的典型代表。城市平面正方形,350 米见方,东西有 12 排街坊,南北 11 排,每个街坊25 米见方。

1.34佛罗伦萨城

佛罗伦萨城是意大利中世纪自治新城地代表,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治城之初路网呈规则的方格网形状。城市以诺丽亚市民广场为中心,广场上有市政厅,该塔楼高达 95 米,作为城市的标志。城市街区大致为80米见方。

1.35纽约曼哈顿岛

18、19 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土地上建立了各种工业和城市。城市的开发和建设由地产投机商和律师委托测量工程师对全国各类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做机械的方格网网道路划分。1811 年的曼哈顿岛规划作为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1.4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网络模式归纳(如表1)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网络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形态发生着变化,其共同的特点是符合密集均等的小尺度网格模式的。通过规划道路级差、规划道路宽度、规划道路网密度、规划道路面积率、街区尺度以及街区面积要素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规划道路级差均为两级,级差较小,表现出均等的特点。

②西方规划道路宽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加宽。这种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呈正相关的。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和马车,所以道路的宽度较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狭窄的街道不能满足大量的工作人群和新兴的交通方式。城市街道宽度发生质变,新的20~30米的街道得以形成。

③道路网密度单位以千米/平方千米表示,即每平方千米城市用地面积内所具有的道路长度。道路面积率是指每平方千米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所占用地的百分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交通的便捷问题。但是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因为过高的干道网密度规划道路面积率不经济,增加城市建设投资。

④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街区尺寸较小:米利都城为47×35米、普南城为47×35 米、提姆加德为25 米见方、佛罗伦萨为80米见方、纽约曼哈顿岛为183x61米。小街区带来较多的临街面。

⑤西方古代及近代城市街区尺度、街区面积逐渐增大。这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制约相作用的结果。

二、东方古代城市的网络模式

2.1东方古代城市的网络模式

东方古代城市中运用网格最为典型的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唐长安、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座都城,它们的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严格的宗法思想。都城多方正规则布局,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旁三门,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形成一套严整的规划制度。

2.2东方古代城市网络形态选取案例说明

以时间为轴线,在不同历史朝代,不同城市等级中各选一代表城市,分别为隋唐都城长安城,宋朝府城平江府、元朝都城元大都、以及明清县城保定城四个典型城市。

2.3东方古代城市网络案例阐述

通过对选定城市的研究,东方古代城市中的网格模式表现为粗放规划的大网格道路与自发生长的小街巷的双重叠加特征。可以总结东方古代的这种网格结构为大街区二元网格模式(稀疏二元网格)。

2.4东方古代城市网络模式归纳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东方古代城市网络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形态发生着变化,其共同的特点是符合粗放规划的大网格道路与自发生长的小街巷模式的。通过规划道路级差、规划道路宽度、规划道路网密度、规划道路面积率、街区尺度以及街区面积要素比较可以看到明显差异。

东方古代城市网络模式不仅存在粗犷的大网格道路,还形成尺度宜人的小街坊。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精度和深度较浅,止于全城性道路,对于城市居民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街巷道路没有触及,至少在初始规划中无所触及。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道路一般不包含街巷,街巷多为自发形成。一方面,这些街巷显示出形态肌理的不规则、不均匀,随机性很强的特征;另一方面,街巷以步行交通为前提,尺度宜人,与人的知觉和运行模式相协调,为人们自然往来和生活提供最佳的生活空间,而与封建皇权思想无关。

三、差异比较及动因分析

如上所述,东西方城市虽然都采用正交规划的网格形态,但是其网格结构不同:西方采用密集均等的小尺度网格模式,东方采用大街区二元网格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道路规划程度、规划道路等级、规划道路宽度、规划道路密度、规划道路面积率、规划街区尺度、规划街区面积等几方面。(如表3)

同样是城市网格道路,东方和西方相差如此悬殊。文章认为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物化结果:密集均质的小尺度网格模式能从多方面满足西方重视经济的城市首要经营理念,而粗放规划的大街区二元网格结构同样与中国古代社会皇权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相统一。

3.1西方密集网格模式与其城市首要经营理念为“重商”相一致

在西方,“城”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对工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保障“市”的正常贸易的进行和发展。而且西方国王权力相对弱小,封建贵族、诸侯、教士并不直接从国王那里受封。这一特点决定了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可自由发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受国都变迁的影响,城市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密集均质的小尺度网格模式在以下几方面满足了自下而上的民主政治体制下发展经济的需求。

3.2稀疏二元网格模式与东方皇权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相统一

东西方两个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主要由东西方不同的城市经营理念而致。而两个模式

本身在不同时期也均显示出较为明确的变化趋势。中国古代城市而言,由于其严格的皇权统治思想,道路形态以及街区的划分的变化并不真实的反映出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交通容量需求,建筑体量,经济活动强度等因素。道路和街区的变密变小并非随着时间的演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降低,无法建设大尺度的城市空间,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道路的首要功能从前期的礼制功能转化为后期的交通功能;而街区划分的考虑因素也由早期单纯为管理而划,转化为对城市经济职能考虑比例的逐步增加。西方网格具体形态的变化,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交通容量的需求,建筑体量等因素。东西方道路网格模式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富臣.城市形态的维度:空间和时间[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梁江 沈娜.方格网城市的重新解读[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2003(4)

[3]梁江 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3

[4]梁江 孙晖.模式与动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论文作者:刘中廷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  ;  ;  ;  ;  ;  ;  ;  

城市道路网格形态的历史动因分析论文_刘中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