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秀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妇幼保健院1546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活血祛瘀中药炮制技术对药物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简述了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炮制方法,并分析炮制技术对活血祛瘀中药药物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 结论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此类炮制技术的科学性也值得肯定,其不仅不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弱化药物成分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强化临床疗效。
【关键词】活血祛瘀中药;炮制;药物质量;用药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95-01
中医用药多为复方,不同的方剂其炮制方法也各有不同,且同种药材在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后功效也有明显差异。所以研究分析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技术及其对药物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是当前中药房工作人员值得关注的课题。
1 活血祛瘀中药简述在中医体系中,活血即改善血液循环状况,而祛瘀则是促进瘀血消散。所谓活血祛瘀,多相对于人体血液循环引发的血瘀证而言[1]。随着当前中医临床关于血瘀证研究的逐步深入,不少常见的临床疾病在其发病初始以及病变期间均合并血瘀病理改变,因此活血祛瘀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在中药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中药药性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现阶段临床活血祛瘀类药物中,较为常见的包括川芎、月季花、延胡索、苏木、丹参、桃仁以及红花等多种药材。
2 活血祛瘀药材的炮制方法2.1 炒该方法主要为了增强药材疗效,或者降低毒副作用。以苍耳子为例,取净苍耳子放入炒锅,保持中火翻炒至有刺焦味道、颜色为焦黄色时关火,将表层的刺碾去后筛净即可备用。
2.2 炙该方法可调整药性,提高活血祛瘀之功效,且能引药上行,矫臭除味。以酒炙川芎为例,将适量黄酒喷淋在片状或者块状川芎上并搅拌均匀,等待川芎吸尽黄酒(闷润)后放入铁锅内,以文火炒干。待川芎色泽变深后即可取出,晾至常温后将碎屑筛去。
2.3 盐制该方法主要目的在于:(1)引药下行,以此来强化药物疗效;(2)弱化药物辛燥之性;(3)加强药物滋阴降火的功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桃仁知母为例,其盐制处理方法如下:将干净桃仁片放入铁锅内,保持文火翻炒直至桃仁片变色,然后喷淋盐水并继续翻炒至干燥,取出桃仁片并晾至常温,然后将碎屑筛去即可备用。
3 活血祛瘀中药炮制技术对药物质量和用药安全性的影响3.1 改变药物虚实关系对于虚实性质有差异的病症,临床在治疗时多利用强化复方补泻这一特点来达到虚实兼治的目的。同时临床需要对活血祛瘀药物的作用和特点加以强化,这不仅需要合理用药、科学配伍,还可利用炮制处理来实现这一要求。以中药材川芎为例,此物性平偏凉,具有润肺止咳、消止火毒的功效,但采用蜜制处理后药性则由平转温,改泻为补,可用于活血祛瘀。
3.2 改变药物作用靶点疾病分布有差异,药物作用趋势也明显不同,例如病在肌肤火灾脏腑,用药也分为表、里,更有入经、入脏、入腑的差异。对于层次不同的病症,临床应选择对应作用趋势的药物。因此中药配伍时往往遵循归经理论,并结合中药气味特点来合理选择药物佐治。
同时亦可利用药物炮制技术来改变药物作用部位,因为同种药材的作用趋势、层次以及部位在采取不同炮制技术处理后均会出现明显变化[2]。
3.3 降低药物毒性经过炮制加工的药材,其毒性部位可直接被去除,还可降低药材中的毒性成分。以延胡索为例,此物外层具有较大毒性,因此在炮制时应将其彻底剥离;也可将部分中药成分中毒性非有效水溶性成分予以去除[3]。以苏木为例,其中含有毒性成分,采用砂烫高温炮制后即可破坏毒性成分或者致其挥发,药材毒性减弱。
4 炮制处理技术对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影响的实证分析在菊科植物,干燥的红花可入药,具有祛瘀止痛、通络活血的效果。红花味苦、辛,性温而有毒,中医将其归于肺经,此物可通鼻窍、散风湿,且具有良好的消风止痒效果,炒后药物毒性减弱,主要用于止痛以及通窍祛湿。加热处理后药物脂肪油中毒蛋白成分发生变性,集中于细胞内且处于凝固状态,不易溶出,这样就实现了去除毒性的目标。本文附不同温度下砂烫红花生物碱指数变化的测定分析报告,以明确炮制红花的最佳温度,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
4.1 材料与方法4.1.1 材料红花生品500g、LB 培养基;培养基碳源主要为玉米粉以及蔗糖,氮源则为酵母膏以及无机盐类。
4.1.2 方法40℃环境下红花生品作全花干燥处理,然后粉碎并过120 目筛,按照既定比例将其放进培养基内并作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21℃,持续20min。接种后以180 ~ 200r/min 的速度振荡药瓶,44℃下培养48h。
4.2 结果与发酵前相比,红花经过发酵炮制后对于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有显著提升,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5 小结植物类药材是活血祛瘀中药最为主要的来源,其中最为常见的属果实种子、根或者根茎类,这与中药来源分布相符。活血祛瘀中药中最为常见的是温性药物,其次为平性药物,最为少见的为寒性活血药物。整体上来说此类药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应用较为广泛,寒热之证均可佐治;而就药物药味分析而言,活血祛瘀中药中以苦味药以及辛味药为主,提示此类中药材可行气活血、苦泄通下;根据炮制方法分析而言,姜炙以及酒炙入药是活血祛瘀中药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药物成分中的活血功效。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此类炮制技术的科学性也值得肯定,其不仅不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弱化药物成分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强化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 姚锋梅. 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878-879.[2] 刘国祥. 常见毒性中药中毒机制分析及炮制后减毒机理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4708-4709.[3] 陈云华,杨春梅. 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C].2014:320- 322.
论文作者:靳秀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药物论文; 中药论文; 毒性论文; 药材论文; 方法论文; 川芎论文; 安全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