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政策的宏观效应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政策的宏观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效应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亚洲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各国政府都在很深的程度上卷入经济。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被认为是产业政策成功的证明。1997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应该说,得出以下结论并不困难:和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执行产业政策是有代价(成本)的。笔者认为,产业政策的执行是有成本的。粗略地看,产业政策的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对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判断失误,或者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发生偏差,简单说,就是由于有限理性,政府错误地选择了某部门给予产业政策的支持。这样,这一部门的发展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积极影响。相反,将造成巨大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负效应将在长时期中起作用。中国的三线建设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2.由于产业政策,获得支持的部门或企业会产生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换言之,计划经济中的“预算软约束”弊端势必旧病复发。其典型病症是:规模扩张强劲、效率提高乏力。外强中干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最终将难以为继。于是,就会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而这只能导致病症更为加重。

3.在产业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的场合,如果政府的其他支出不变,并且,不考虑借债,那么,增加的支出只有通过增税来解决。增税使某些部门或企业的负担加重,这些生产单位往往通过提价转移税赋。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将导致销售量减少。如果产品有弹性,这将进一步导致销售收入减少。

在本文后面的正式分析部分,对产业政策的前两种成本将不再考虑,而仅仅关注产业政策的第三种成本,即增税对某些产业的损害。

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产业政策。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仍然十分热衷于产业政策,试图对由市场机制所形成的产业结构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产业政策一般是通过财政机制贯彻的。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政策对一国总产出会有怎样的影响?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上半年,产业政策的贯彻找到一种新的机制——信贷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政策对一国总产出又会有怎样的影响?概括地说,问题就是:调整结构的政策对总量会有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给出理解该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上述问题。

二、已有的研究及评价

1.产业政策的定义

据杨沐的归纳(注: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页、第3页。),关于产业政策的定义有五种,最宽的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最窄的认为产业政策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本文取一种较窄的定义。

2.产业政策效应

产业政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产业政策是与扭曲、抑制、不公平相联系的(注: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转引自汪同三、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第二种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认为产业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注:王述英主编:《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类似观点见上引杨沐著作第26-29页,汪同三、齐建国著作第25页。)。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取得效应是有条件的(注:江小娟:《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4页;吴忠良主编,吴照云、卢福财、吴志军副主编《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393页、第399页。)。本文赞成第三种观点,并把这些条件确切地表达出来。

3.产业政策的成本与收益

有一个研究(注:吴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认为产业政策的执行不仅有收益,而且有成本。产业政策的收益包括企业收益和政府收益,产业政策的成本包括企业成本和政府成本。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研究产业政策的思路极具启发性。本文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不过,本文对产业政策的收益和成本的观察,既不站在企业的立场,也不站在政府的立场,而是站在社会的立场。在产业政策的作用下,一些产业的产出增加了,增加的产出衡量了产业政策的收益;一些产业的产出减少了,减少的产出衡量了产业政策的成本。产业政策的净收益(收益减成本)大于零,表明产业政策增进了社会利益。

4.对产业政策的评价

和产业政策效应问题相联系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产业政策。似乎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产业政策进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产业政策具有再分配性质,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注:吴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原因之二是在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注:江小娟:《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第53页、第59页。)。本文试图通过理论的方式提出对产业政策进行评价的构想。

5.产业政策的贯彻方式

有一个研究明确地提出:产业政策的推进是通过差别政策对各个企业的引导和限制来实现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注:吴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注: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第一种是“倾斜金融”,使资金的流量在产业间形成差别;第二种是“倾斜税制”,使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税负。产业政策的这种差别化效应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不过,本文不仅关注税收的差别化,而且关注补贴的差别化;不仅关注金融在加工业内部的差别化,而且关注加工业和金融业之间的差别化。

6.分配效应和总量以及结构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樊纲认为,结构方面问题,例如“农业发展问题和工农业比例问题,本身不是宏观问题。”(注:樊纲:《宏观经济学与开放的中国(序)》,载于萨克斯,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巴罗认为,分配效应改变了资源在各家庭之间的分布但没有改变这些资源的总量。所以,“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惯例,我们假设(希望)为了分析总量的目的,可以忽略分配效应的作用。”(注:巴罗:《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笔者认为在分配效应和总量(例如经济增长)之间、在结构和总量(例如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试图把分配效应和总量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总量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表达出来,并以此作为考察产业政策效应的基本框架。

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思想

1.本文的主要工作

(1)在两部门和三部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式,为考察产业政策效应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

(2)给出包含其本质规定的产业政策的定义: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利用财政方式或信贷方式所产生的分配效应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并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政策。

(3)把国民经济抽象成由被扶持产业和非扶持产业组成,并考察产业政策对这两部分的不同影响。

(4)把对产业政策政策效应的研究区分为财政方式和信贷方式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从而把在信贷方式中的产业政策对金融业本身的影响纳入到结构—总产出分析中来。

(5)把产业政策在各个方面可能起的作用归结为对一国总产出、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种思路,对建立产业政策的评价体系具有启发性。

(6)利用模型,刻划产业政策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作用的传导机制。

(7)利用模型,揭示产业政策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

(8)利用模型,描述产业政策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作用的政策效应。

(9)把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分为分配效应和优化结构效应两个分影响。在考察分配效应的基础上,再结合优化结构效应进行综合的考察。

2.本文的主要思想

产业结构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分配效应会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产业政策是否必然具有生产效应,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相反,需要比较它的收益和成本才能最后确知。只有收益大于成本,产业政策才具有生产效应。产业政策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政策改变现有的收益格局,使一部分产业收益增加、一部分产业收益减少,并试图通过收益格局的这种改变刺激出更大的生产力。粗略地看,收益增加的产业的产出会增加,这就是产业政策的收益;收益减少的产业的产出会减少,这就是产业政策的成本。只有当收益增加的产业的产出的增加大于收益减少的产业的产出的减少,总产出才会增加,才能实现一国的经济增长。产业政策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产业政策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受到初始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的力度、产业政策(分配效应)的产出效应等诸因素的制约,而产业政策(分配效应)的产出效应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产业政策还会产生优化结构效应。优化结构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叠加决定了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四、产业政策的两种贯彻方式

第一种是财政的方式,即中央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法(例如增加转移支付)扶持某些产业尽快地发展。可将这种产业政策称为财政型产业政策。显然,财政补贴不能“无中生有”。有“予之”,就必定有“取之”。财政补贴来自税收,税收只能来自某些非扶持产业。被扶持的产业由于享受到财政补贴可能增加产量,非扶持的产业由于税赋增加可能减少产量,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某些变化。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增加对农业、轻工业的税负,以增加对重工业的补贴。在改革开放以后,增加对加工业的税负,以增加对采掘业的补贴;增加对非高科技产业的税负,以增加对高科技产业的补贴。财政型产业政策主要通过第一、第二产业之间,或者这两个产业内部财政的再分配贯彻执行。

第二种是信贷的方式,即中央政府——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对某些产业增加信贷,从而促使这些产业更快发展;同时,对某些产业压缩信贷,从而使这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使产业结构发生某些变化。可将这种产业政策称为信贷型产业政策。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上半年,中央银行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而且要求商业银行对各产业的信贷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方面的贷款支持(注:见《2004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4年第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贷型产业政策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它不仅可能使加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发生某些变化,而且可能使加工业和银行业之间的产业结构发生某些变化。

五、财政型产业政策的的宏观效应

1.基本思想

财政型产业政策对被扶持产业进行财政补贴促使其产出增加,非扶持产业由于税收增加产出趋于减少。在被扶持产业的产出增加大于非扶持产业的产出减少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才具有生产效应,即实现了经济增长;否则是非生产的。

2.价格不变情况

产业政策不仅会影响各产业的产量,而且会影响各产业的价格。二者的变化会影响各产业的产出,以及总产出。首先考虑价格不变的情况。假设国民经济由被扶持产业和非扶持产业组成,政府向非扶持产业增税,并以此补贴被扶持产业。以A表示被扶持产业,B表示非扶持产业,Y表示产出,Q表示产量,P表示价格,T表示税收,R表示补贴,E表示弹性,则

附图

附图

式(2)同样突出了结构对总量的影响,把经济增长归结为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式(1)不同的是:它不仅反映了产业政策对不同产业产量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不同产业价格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表示在价格可变情况下产业政策的生产效应。由式(2)可见,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第一,初始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政策力度从而分配效应的力度;第三,产业政策对各产业的产量的影响;第四,产业政策对各产业的价格的影响。

有两个新出现的弹性。其一是价格补贴弹性,表示财政补贴对被扶持产业的价格的影响程度。财政补贴增加导致产量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趋于下降,所以价格补贴弹性为负。其二是价格税收弹性,表示税收对非扶持.产业的价格的影响程度。税收增加导致产量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趋于提高,所以价格税收弹性为正。

在这两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样大的简单情况下,财政型产业政策要取得生产效应的条件就是:当采取财政手段对初始收益格局进行再分配的时候,这种再分配对被扶持产业的影响要大于对非扶持产业的影响,即四个弹性之间的关系服从下列不等式:

附图

六、信贷型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

1.基本思想

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收缩信贷。其结果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量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就此点而言,收缩信贷也是一种产业政策,它改变了银行业和非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收缩信贷对非银行业产出从而对总产出的影响则要取决于一定的条件。在信贷“有保有压”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仅发生在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之间,而且发生在非银行业内部各个产业之间。在产业政策的作用之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否使总产出增加同样取决于一定的条件。

2.信贷收缩情况

在当前的情况下,总产出等于银行业的产出加非银行业的产出之和。银行业的产出等于其贷款规模与提供该项服务的价格的乘积。假定信贷服务的价格不变。非银行业的产出等于其产量与价格的乘积。非银行业的产量受贷款规模、价格、投机活动的影响。若贷款规模增加、价格提高、投机活动减少,则产量增加。在影9向非银行业产量的诸因素中,价格受到贷款规模的影响,而投机活动又受到价格的影响。如果贷款规模收缩,那么,价格会下降,进而投机活动会减少。以A表示非银行业,C表示银行业,表示信贷服务的价格,S表示投机活动,则

附图

产业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在这里具体表现为“有保有压”信贷型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第一,银行业和非银行业的结构;第二,非银行业内部“保贷款”产业和“压贷款”产业的结构;第三,“保贷款”的规模;第四,“保贷款”对产业的影响;第五,“压贷款”的规模;第六,“压贷款”对产业的影响。概括地说,只有当右边大于零,该政策才具有生产效应。下面讨论几种简单的情况:

(1)假设“保贷款”产业和“压贷款”产业所占比重相同,且“保贷款”规模和“压贷款”规模也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该政策具有生产效应的条件是:“保贷款”对产出的影响大于“压贷款”对产出的影响,即

附图

(2)假设“保贷款”产业和“压贷款”产业所占比重相同,“保贷款”和“压贷款”对产出的影响相同,“保贷款”和“压贷款”的规模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式(4)中第三项的符号不确定。如果“保”大于“压”,第三项为正,该项政策肯定具有生产效应;如果“压”大于“保”,第三项为负,该项政策肯定不具有生产效应。

(3)假设“保贷款”产业和“压贷款”产业所占比重相同,而“压贷款”的规模大于“保贷款”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政策要取得生产效应的难度大为增加。它不仅要求:

附图

这说明: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在信贷增加对“保贷款”产业的影响大大强于信贷收缩对“压贷款”产业的影响,该项政策才会具有生产效应。

七、产业政策通过优化结构的宏观效应

以上对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的考察,主要着眼于产业政策的分配效应对各产业产出的影响,从而对总产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产业政策对被扶持产业的推动性影响小于对非扶持产业的限制性影响,那么,产业政策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是负面的。但是,产业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可能是对经济结构的某种“优化”。所谓经济结构的“优化”是指经济结构的这种调整、这种改变,通过产业之间的外部性等效应,对被扶持产业和非扶持产业的总产出都产生了推动性的影响。这样看来,产业政策通过分配效应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对总产出发生影响可以区别为两个分影响。第一个分影响可以假设产业政策的分配效应导致被扶持产业产出的增加小于非扶持产业产出的减少从而总产出减少。第二个分影响是产业政策的优化结构效应导致被扶持和非扶持产业的产出都增加从而总产出增加。产业政策的总效应是这两个分影响的叠加:如果优化结构效应大于分配效应,那么,产业政策具有生产性。

附图

那么,产业政策的整体还是对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在考虑到产业政策的优化结构效应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分配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可能被抵销。换言之,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这种可能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性降低了。

八、基本结论

在流行理论中,总量和结构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研究总量,就必须撇开结构问题;研究结构,就必须撇开总量问题。但是,根据本文的研究,可知:二者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在本文给出的数学表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结构和总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借助于这种关系考察产业政策怎样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以引出一些基本结论:

1.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产业政策所固有的分配效应会改变产业结构,所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通过产业政策的分配效应实现一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满足一系列相当严厉的条件。若这些条件不满足,则产业政策只能产生负效应。

4.由于非扶持产业、“压贷款”产业往往利润率较高,而扶持产业、“保贷款”产业往往利润率较低,所以,从这个方面看,产业政策的实施一般对经济增长有所损害,而换取一些其他目标的实现,如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5.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可能会反过来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对于这种复杂的联系,本文称之为优化结构效应。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如果产业政策的分配效应对各产业的影响同时又产生了优化结构效应,那么,只要产业政策的优化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分配效应对经济增长可能的消极影响,产业政策的整体仍然具有生产性。

注释:

(13) 本文的数学表达借鉴了贝纳西对贬值效应的分析,见贝纳西著《宏观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导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168页。

标签:;  ;  ;  ;  ;  ;  ;  ;  ;  ;  ;  

产业结构政策的宏观效应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