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研究_居民收入论文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消费需求论文,居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65(2010)06-0001-05

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水平,而且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从财税政策角度,探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1978-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243元,比1978年的311元增长35.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78年增长68.6倍,年均增长15.2%①。但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却平均每年以0.44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中国最终消费率② 自1981年以来呈逐步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48.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见表1);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8年的35.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率却始终趋于较高水平,并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从2003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6年在4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表1反映的是部分国家最终消费率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最终消费率都在70%以上,即使韩国和印度最终消费率也接近70%,中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同样,我国居民消费率也比较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同期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正因为如此,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均衡协调三者的关系。表2反映了资本形成总额、消费支出及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8年的37.6%,而同期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大都保持在30%以下。我国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8年的46.6%,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与中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2.4%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15.8%。1980~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但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经济脆弱性、风险性却在近年逐渐显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受到了严重质疑和挑战。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不仅是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期之策,更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期之道。

二、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探析

要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先找出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从经济学理论来看,消费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取决于收入水平,二是取决于消费的意愿,三是取决于消费的环境。目前制约低收入者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是收入水平。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主要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既包括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小,又包括居民收入内部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而造成的不均。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逐渐地向政府与企业倾斜,而居民所获得的分配却逐渐缩小。图1反映的是2005-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状况,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图1:2005-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

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③。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比1,较2007年的3.32比1和2008年的3.31比1扩大。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正处于逐渐扩大的趋势。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0.24,一直上升到1999年的0.40,再到2005年的0.48,扩大了一倍。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非常严重。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具有较大消费倾向的贫穷阶层由于收入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

对于高收入者,主要是其消费意愿不强制约其消费。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消费产品结构不合理。而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也有一定的消费意愿,但由于我国民生财政水平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相对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整体保障水平比较低,老百姓有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不得不进行储蓄,大大抑制了其真实的消费需求。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51.3%,而美国为12%。从经济学理论上讲,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储蓄和消费两部分。储蓄主要是出了以下动机:养老、教育子女、医疗、防备不测、为日后改善生活、为投资和获利、为给后人留下遗产等等。但无论出了何种动机,储蓄都是对现期消费的抑制。我国储蓄率较高除了中国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等因素影响外,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人们更多的是要依靠自我保障。2007年,我国政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 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④(见表4)。

尽管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如,自2008年7月以来政府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但这些政策主要是降低了企业税费负担,受益者多为企业,虽然涉及居民的减税项目较多,但减税幅度并不大,只有再就业的税收优惠、安置残疾人员的加计100%工资扣除、购买1.6升以下小汽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等政策能够直接鼓励消费。这就造成我国富裕阶层“有钱不消费”、中产阶级“有钱不敢消费”、贫困人口“没钱消费”的局面,居民消费一直以来都无法得以真正的启动。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选择

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目前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第一,进一步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我国现行增值税规定,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0-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则为1500-3000元。现行营业税规定,按期纳税的起征点为月营业额1000-5000元。根据一般经营活动的利润率水平和当前物价水平,月销售收入在1000-5000元只够经营者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明显偏低。可以考虑对现行增值税与营业税的起征点在提高标准的同时将其改为免征额,所有从事个体经营的纳税人都可以从其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中扣除一定的数额,仅就超过规定数额的收入纳税。这样可以减轻个体经营者的税负,促进其收入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第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如加快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模式转换,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简并税率级次,适时推出按照家庭为纳税单位的征收办法,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并且使费用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挂钩,从而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2009年我国税收收入达63104亿元,其中所得税为1610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5.5%。目前我国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由于流转税负易转嫁和“累退性”的特点,增加的税收负担主要由居民部门而非企业部门承受。提高直接税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不仅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而且有助于发挥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减轻居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目前可优先考虑对与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商品和劳务减税,比如降低营业税中交通运输、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的税率;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更多地适用13%的增值税低税率;对粮食、食用油、食盐、普通儿童服装、洗衣粉、居民用煤、天然气等部分生活必需品在最终环节予以免增值税或实行零税率的照顾;适当提高某些有害健康和影响环境等消费行为的消费税税率。

第四,增加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让更多劳动者参与第一次分配,可以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特别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劳动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形式,因此,就业对这类群体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必要在税收上实施扶持农民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等直接或间接的税收激励,努力扩大就业。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机会,应当从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消费性行业大力发展的角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来间接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民生财政,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差别很大,但都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促进的。因此,政府支出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世界26个主要国家的历史数据,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增加0.2个百分点⑤。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而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安排中,用于社会公共性的支出不尽人意。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调整和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民生财政。即政府通过增加民生投入,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被动储蓄”,让老百姓无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才能真正启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是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重视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开征教育税,取消现有的教育费附加,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的可靠来源。二是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三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国内学者韩冰、臧旭恒(2006)利用2002年全国分地区城镇居民的横截面数据,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系数为0.171125,是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外相关系数最高的,并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张继海(2006)认为,社会保障可以使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有明显的增加,并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使社会保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运用税收政策扶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优化消费产品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换代升级,提升高收入者的消费意愿

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强。而导致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品的种类依然不多,消费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品升级换代和消费服务高水平、消费多样性的要求。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新兴消费服务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凡是有助于拉动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消费品、节能减排消费品的研发与生产。在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基础上,在产品销售初期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新兴服务业的开拓与经营可以给予3年以内的营业税减免优惠,从而有利于调整消费市场和消费品结构,使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成为启动居民消费的有效力量。当然,要提升高收入者的消费意愿,与税收政策扶持相配套的,还需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消费产品与新兴消费服务质量,优化消费环境,才能真正刺激居民消费欲望。

收稿日期:2010-11-02

注释:

① 文中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http://www.stats.gov.cn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 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③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2/024420251101.shtml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

④⑤ 参见金三林《优化政府支出,扩大居民消费》,《税务研究》2009年第12期。

标签:;  ;  ;  ;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研究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