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X线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论文_邵袁缘1,张瑞涛2

(1三峡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学 443000;2三峡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443000)

【摘要】 目的:观察CT与X线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10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行X线、CT检查,观察两种技术的检出率。结果:在10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中,CT的检出率91.67%比X线的检出率75.00%高(P<0.05)。结论:X线、CT均能显示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变征象,但CT检查的准确性较高。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CT;X线;影像学特征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95-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难治疾病,由股骨头损害或供血中断,致骨髓、骨细胞死亡,再予修复,最终引起股骨头塌陷或结构变化,以及关节障碍。目前,X线、CT是临床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常用技术。为探究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10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男女比例63∶45,年龄24-76岁,平均(45.36±21.06)岁,病程1-19个月,平均(5.17±4.24)个月;病损部位:左髋36例,右髋39例,双髋33例。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X线、CT检查。

1.2方法

108例患者先行X线检查,再行CT检查。X线检查:选用西门子DR拍摄机,取仰卧位,内旋双足尖15-20°,双侧股骨头、股骨颈充分暴露,电压80-90Kv,电流10-12mAs,焦距80-90cm,选择自动曝光技术,拍摄双侧髋关节正位片、股骨头轴位片。CT检查:选用西门子SPIRIT双排CT螺旋机,取仰卧位,平扫,从嵴上缘扫描至坐骨下5cm,电压120Kv,电流250mAs,层厚0.75mm,高速全容积扫描,骨算法重建软组织窗,采集数据传至工作中处理图像。

1.3观察指标与诊断标准

观察两种诊断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效果。股骨头缺血坏死的ARCO分期标准:O期:X线、CT显示病理正常;Ⅰ期:X线显示骨小梁排列混乱,边缘粗糙,CT显示骨小梁部分融合、增粗、变形,关节缘骨质轻度增生;Ⅱ期:X线显示骨小梁成像模糊,稀疏,结构混乱,囊变呈带状吸收,CT显示股骨头大小不一囊变、硬化;Ⅲ期:X线显示骨小梁无正常结构,生理形态明显变化,颞部塌陷、囊变或硬化CT显示股骨头形态改变,骨关节面增生或硬化,关节间隙新生月体;Ⅳ期:X线现骨小梁大面积塌陷、结构变化,关节间隙缩小,CT显示股骨头塌陷,关节整体变形,中心密度减小。

1.4统计分析

SPSS21.0软件统计数据,正态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x2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经X线检查显示:①早期。股骨头受重区骨质呈斑片状硬化,局部片状灶密度高,且骨小梁增粗、模糊,主要集中于股骨头外上方。②中期。股骨头关节面断续,股骨头边缘或硬化区显示小囊状透亮影,股骨头皮质下方呈现条状或新月状透亮影。③晚期。股骨头塌陷、形变,关节面局部显示“双边征”,边缘骨质表现硬化,中心骨小梁高密度。经CT检查显示:①早期。股骨头“星芝状”结构消失,星芒结构变粗,且斑片状骨呈硬化状态。②中期。股骨头内部呈现小囊状或弧线形低密度灶,条带状骨质硬化,且硬化部位显示条带状、囊状透亮影。③晚期。股骨头形变、碎裂,关节面断续,皮质下显示“新月征”,且关节呈退行性变化,骨小梁轻微骨折,关节面塌陷。

2.2诊断效果

在10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中,CT的检出率91.67%比X线的检出率75.00%高(P<0.05),见表1。

表1 诊断效果比较[n(%)]

注:与X线比较,aP<0.05。

3.讨论

近年来,股骨头缺血坏死通过影像学技术的诊断,临床确诊率逐渐提升。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股骨头的骨质处于硬化、疏松状态,且“星芒征”在股骨头内开始消失或变形,随之表现出“新月征”,股骨头形变或碎裂,并且关节面骨性皮质呈断续现象等。本研究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的检出率91.67%比X线的75.00%高;这表明CT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确诊结果上优于X线检查。这是因为X线检查易受许多重叠结构干扰,影响检出率,而CT具高分辨率,能清晰显示出细微结构,便于观察病变结构。正常股骨头经CT检查的影像特征是结构完好,且骨皮质之间保持连续,松质骨均匀密度,骨小梁呈拱形交叉排列,均匀密度,且骨小梁初级的张、压力显示为网状结构。在早期发病时,骨小梁初级的张、压力内侧是互为结合并形成增高密度的骨区,此时影像学检查可见骨小梁呈局部高密度放射形的星芒状,边界明了,这是早期判断疾病的影像特征。尽管行X线检查,操作便捷,价格经济,但其无法全面呈现骨关节面及腔隙,难以观察到股骨头全貌,故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现象,降低确诊质量。反之,CT因具高空间、高密度的分辨率,能较好的显示出前部股骨头结构,这是股骨头病变最为多发的位置,能及早检出早期中央部位的硬化情况,明确病变程度;同时,通过计算死骨大小,能反映出皮质骨、软骨下骨的缺血状态,从而判断股骨头病变所致细微骨折的程度,指导后续治疗。

综上所述,与X线比较,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显示,能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提高疾病检出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姚兴朝.MRI、CT、X线影像学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对比[J].影像技术,2015,27(5):40-41.

[2]黄俊武,叶菊花.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28-130.

[3]黄承雷.X线与CT对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0):24-25.

[4]方村艳.股骨头缺血坏死60例X线与CT诊断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7):949-950.

[5]陈尚儒.CT检查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0):2334-2335.

论文作者:邵袁缘1,张瑞涛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  ;  ;  ;  ;  ;  ;  ;  

CT与X线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论文_邵袁缘1,张瑞涛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