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维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13000
【摘 要】后浇带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施工作业开展过程中的应用,对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实际提升具备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
现阶段,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物中设置后浇带结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建筑施工工作开展模式。在后浇带施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避免对后续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顺利推进造成不良影响,应当严格遵照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图纸约定的内容展开具体的施工作业过程,并切实做好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技术细节控制。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展开简要阐述。
一、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的内涵和基本功能
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是混凝土建筑材料经由浇筑处理施工过程而形成的刚性接缝,后浇带建筑结构能够比较广泛地应用于一切不适合设置柔性变形缝建筑结构以及施工作业环节建筑主体钢架结构变形特征趋于稳定的建筑工程体系之中。
从基本类型划分角度分析,可以将后浇带建筑结构分为后浇沉降带建筑结构、后浇收缩带建筑结构以及后浇温度带建筑结构,并且被分别性地被用来解决建筑建设工程项目主楼架构与周围裙楼之间所存在的非均匀性沉降、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凝结收缩,以及温度应力克服规避等具体技术细节问题。
后浇带建筑结构通常具备多种类的变形缝建筑力学和功能性特征。在实际进行后浇带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确定行为的过程中,要明确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之间的结构关系,要为每一条具体的后浇带建筑结构明确设置一项主功能,并将其他功能作为主要施工技术功能创造实现过程中的附属实现项目。
在实际开展施工活动的过程中,后浇带实际就是建筑物主体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预留的“缝”,在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本身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技术处理行为,而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施工工作达到一定的施工龄期时,需要有关施工技术作业人员针对后浇带建筑结构位置预留的“缝”运用预制的混凝土技术材料展开浇筑技术处理环节。从建筑施工技术学的分析角度,“缝”代表不存在,表明在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条件下,既可以有效解决建筑物实体在施工过程中引致的结构差异沉降、凝结收缩,以及温度应力问题,又可以在不进行永久变形缝设置行为的条件下完成建工程施工工作的预期性技术控制目标。
图1表示了常见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的外观,这种后浇带施工设计类型在我国当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版图中具备着广泛的应用。
图1:建筑后浇带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二、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技术控制要点
第一,在建筑工程主体框架施工过程中进行后浇带的留置活动,必须切实遵照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指导方案中规定和约制的设置位置和尺寸要求。通常技术条件下应当将后浇带建筑结构的宽度设置在800.00mm-1000.00mm之间,如果后浇带结构的实际设置位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移动和改变,必须报请专业施工设计技术人员的审核以及施工监理单位的备案。
第二,遵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文件中第4.3.13条第三小节的规定“应当建筑物主体框架结构中每30.0m-40.0m的间距之上预留出一条或多条施工后浇带结构,并将其带宽参数控制在 800.00mm-1000.00mm之间,其中应用的钢筋结构可选取并应用搭接式接头法,并且规定后浇带建筑结构中的混凝土建材应当在后浇带预留环节结束后的两个月之后完成”。
第三,关于后浇带建筑结构接缝位置的断面形式选取问题,应当遵循如下控制原则:在建筑主体架构中的墙和板厚度测量值不大于300.05mm的技术条件之下,应当将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直接制作成平直缝结构类型;在建筑主体架构中的墙和板厚度测量值大于300.05mm的技术条件之下,可以将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制作成阶梯形,或者是具备上下对称特征的坡口形;在在建筑主体架构中的墙和板厚度测量值大于600.05mm的技术条件之下,应当将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制作成企口缝结构类型
第四,在实际进行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的预留以及后续浇筑施工处理活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应用于后浇带结构之中的钢筋建筑材料具备整体性和连续性,规避其出现在运输和施工应用过程中的断开或者是切割处理现象。如果实际施工建设的工程项目设计指导方案要求必须对主钢筋建材实施断开可切割处理行为,则必须保证主钢筋建筑材料的实际搭接长度超过主钢筋本身直径参数测量值的45.045倍,而在钢筋的接头结构设置过程中,则必须遵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实施错开式技术处理,并遵照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指导方案的要求完成附加钢筋的设置。
第五,开展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应当保证模板安装支撑操作的牢固性,针对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钢筋实施清理整形处理,并严格依照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控制规范开展具体的施工规范控制过程,确保建筑物实际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具备较好的密实度。
第六,后浇带结构施工过程的封闭处理。在针对后浇带结构展开浇筑施工时,应当在预留后浇带结构的模板之上设置一层钢丝网。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需对钢丝网进行拆除和控制处理行为。
第七,针对后浇带建筑结构展开浇筑施工活动,应当采取具备不收缩和微膨胀技术特性的混凝土。并且在现场搅拌操作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实际使用的微膨胀剂以及外加剂物质的质量状态。
第八,后浇带建筑结构在完成混凝土浇筑之后应当具备充分的密实度,并且与之前浇捣形成的混凝土建筑结构具备牢固的连接特征,在实际受力之后不会出现裂缝现象。
第九,开展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留置混凝土强度检验试块,以及抗渗强度检验试块,并且要求后浇带建筑结构应当比两侧混凝土建筑结构具备更高的强度等级。
结语:
针对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本文从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构的内涵和基本功能,以及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技术控制要点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意为有关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苏晓凡.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探析[J].江西建材,2015(18).
[2]邵洪顺,张同义.浅谈建筑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J].河南科技,2014(18).
论文作者:宋晓波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钢筋混凝土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物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