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我们去创新学科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每一种理论学说,都要表现为一定的体系并以体系的方式而存在。体系是内容以范畴形式的逻辑展现,它属于理论内容的形式的方面。相应的内容只能体现于相应的形式之中,所以没有一种发展成熟的学科内容不具有一贯性的和严密的理论体系。
通常所讲体系,可以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构成某一完整理论的各个思想间所固有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联系表现着思想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制约性;一是指一种学说借以表达的理论形式,这种理论形式通常是通过稳定的范畴、原理之间的有机的和统一的联系而表现出来的。前者渗透在思想观点之中,是潜在无形的逻辑,可以称作“思想体系”;后者表现在人们对于业已成形的思想的论述和表达之中,是自觉地揭露于外的联系,属于外显地有形的逻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体系”或“学科体系”。思想是逻辑性的存在,完整的思想在通常情况下都会自身构成一定的思想体系,但这并不等于自然地就具有了它的理论体系。要把思想具有的内在逻辑显示出来,必须通过相应的概念系统,还要建立起自觉的逻辑联系,这只有经过专门的研究才能做到,这就是属于学科体系建构的工作任务。
2
我们说体系属于内容的形式方面,这并不表明体系的问题不重要。以为形式仅是附着于内容,属于内容的外在的东西的看法,是对形式的一种偏见和误解。其实,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形式作为内容的内在规定,表现的往往正是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体系之于内容,决不是一种仅仅表达的关系,它同时就是内容的规定。作为内容内在逻辑展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内容的理念系统。这样的系统不仅关联着内容的全局,体现着内容的基本精神、实质、原则和方法,而且还具有限定和规范的作用。我们无论从科学理论、人文理论、社会理论,或是哲学理论中都可明显地见到这种情形:同样的范畴,放在不同理论系统即逻辑体系中,其性质、涵义、功能往往是很不相同的。
所以,体系是理论、科学必具的模式,严密的科学体系便成为理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精华和实质都凝结在这个系统之中。黑格尔曾就哲学讲过这样一段话:“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页)。这段话,关于体系的意义可以说讲得十分透辟了。
体系的规定性表现了体系的两重性。正是由于体系具有如此重要的规范意义,反过来,它也就具有了对内容的限定作用而很容易被凝固化,甚而被僵化。愈是完备的严密的体系,也就是说理论愈是原理化、规则化、系统化,它也就愈具有拒斥力、封闭性,难以接纳新的知识内容。所以,成熟的体系很容易走向僵化,而一但被僵化,它的作用也就走向了反面。
这种情况并不令人奇怪。事情都是对立的统一。如果它不可能被僵化,它也就不具有范式的性质,不能对内容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也就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所以,从体系具有凝固、易被僵化的这种性质,并不能引出理论可以不要体系,我们不应当去建构体系的结论。这里指出这点,只是要我们认清它的两重性质,不要把体系的规范性绝对化,在需要更新内容和体系之时应该及时主动地去自觉转换体系模式。
体系的两重性质表明,任何体系的作用都是历史的、相对的,从来没有一种一劳永逸、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前进、知识的累积、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旧的体系为新的体系所取代,这是理论学科发展的常态。即或是自然科学的理论,也并非单纯以知识直线积累的形式发展的,它也要不断经历范式的转换、体系的更迭,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在从事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中,我们必须明确树立一种体系意识。这样的意识包括,我们要推动学科尽快发展和成熟,就必须十分重视体系建构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看作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意识也包括,当着知识内容的发展要求突破旧有体系的束缚和限制时,要勇于打破僵化的传统体系,改造过时的旧有体系,创建适于内容发展的新体系,这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3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百业俱兴大发展的时代。历史的变化、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为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创造了发展的基础,也提出了更高和更加迫切的发展要求。我认为今天应该是出理论的时代,出理论家的时代,也就是建树创新体系的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不辜负时代的期望,勇敢地投入历史的洪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与我们伟大的实践相匹配的伟大的理论来。
毛泽东同志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富有远见的繁荣和发展科学与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可惜的是,在若干年代里,由于多种原因这个方针贯彻得并不很得力,以致长时期来我们很多学者不但创造体系的意识并不强烈,就是理论创新的观念也很淡漠。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禁区已经打破,各种不同学术思想自由讨论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不必再去依附他人建构的陈旧体系,学说他人习惯的话语方式,沿袭他人走过的老路,而是要运用我们自己的头脑,以我们自己的话语方式,说我们自己要说的话,即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重大贡献的时候了。
在我看来,我们不但应该积极推动去创建符合于时代要求的理论和体系,还应该倡导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理论学派。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各具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众多学派竞相争鸣的条件下,就像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学术才能得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不同的学派也包括不同的体系之间,当然会有真理与谬误的分别,但学派或体系的划分与真理谬误的区别毕竟不是一回事,也不应当把它们等同起来。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什么是真理和什么是谬误,只有在不同学派的争鸣中才会被发现并认识清楚。学术观点不能强求一律,也不应当事先“定于一尊”,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真理的发现和认知。
今年6 月份《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主持召开了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讨论会,拟在该刊开辟专栏推动学科体系建构的研究和讨论。我认为这是适时的具有开拓意义的举措。我深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形成一个学科发展、理论创新和体系建构的热潮。
4
建构体系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要 做好这件工作,必须破除对于体系的神秘观念和我们自己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该说,建构体系在学科发展中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事业,但这里却并无任何的神秘性质。理论要人去创造,体系也是由人建立的。这里需要的只是坚实的研究、不惧辛苦的劳作和不避风险的勇气,只要能够做到这些,任何人都有权利也都有能力去进行理论的创造。只有特选人物才有权利创造理论、发展理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许多功底很深、造诣很高的学者在过去的年代只因受到这样的思想束缚,往往失去了建树的大好时机,非常可惜。今天我们就不必再受这样的束缚,应该大胆去探索,大胆去创造。
构建体系也有一个客观条件的问题,这就是学科知识必须积累到一定数量,学科内容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理论思想必须提高到一定水平,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体系问题才会提上日程,变成迫切的需要。在这个方面确实表现了内容对形式具有某种优先性、形式对内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的关系。
但是,内容的优先性和主导性并不意味着发展成熟之前的内容是不具有形式的;更不意味着,在内容发展成熟之后形式便会自然地“水到渠成”地产生出来。内容始终要被规定于一定的形式中,而且要受到形式的影响和制约。这一方面表现了形式对内容决不是消极的东西,它不但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也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从这个意义说,在学科的发展整个过程都存在着体系的问题,都不应当忽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的工作,只是在内容趋于成熟这个阶段,体系的问题变得更加迫切、突出和重要而已。一种切合内容的性质和需要的体系,绝不是内容成熟的自然产物和结果,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专门的研究去进行创造的;同时,学科内容的真正成熟还依赖于这样的体系的创造和建立,严密科学的体系所以会成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基于这一点,体系建构的工作所以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基于这一点。
学科体系关联着学科内容的全局,体现着学科理论的原则、精神和实质。为学科构建体系,从某种意义说,意味着要使直观认识上升到理念,要把经验知识凝炼为范式,要使理论思想升华到新的更高境界。正因为如此,它也才是具有更为重大意义的一项工作。所以,我们要从事此项工作,就不能不以最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但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还要力争胸怀理论全局,进入学科发展前沿,从巅峰掌握学科内容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体系建构是一项深沉厚重的学术工作,不能有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也不能有哗众取宠的投机思想。它是一种理论创新,绝不是为标新而立异。那种追逐新潮,偶有所得便急于创造新体系,把体系创新看得十分轻易的轻浮思想和做法,在这里是不会有大成就的。
5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也是理论家的生命。文艺界有的同仁提 出了“活着进入21世纪”的口号,我很赞同这个提法。活着进入21世纪的意思是说,人文知识分子不应作为化石、动植物标本被拖入21世纪,应当努力去创造适于整合新世纪文化现实的新的形式。这也应当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们的抱负和职责。我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和彻底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起不断创新的体系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反映新世纪伟大实践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