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原因分析论文_徐华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原因分析论文_徐华

(莱阳市中医医院 ;山东莱阳 265200)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与MP菌量、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P-DNA定量;取痰液及BALF用于细菌培养;采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痰液病毒。结果: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混合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4.7%(22/34)、52.9%(18/34),高于非黏液栓组的24.5%(13/53)、20.8%(11/53)(P<0.05)。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菌量〔OR=10.682,95%CI(1.447,78.877)〕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MP肺炎患儿黏液栓的形成与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有关,而未见与患儿性别、年龄有关。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228-02

前言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MPP)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病,以5~20岁最为常见[1]。预防MPP患儿气道黏液栓的形成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分析MPP患儿气道黏液栓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医师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2]。而对于MP肺炎黏液栓形成的原因,临床尚不明确。本文旨在分析MP肺炎黏液栓形成与肺炎支原体菌量、混合感染的相关性,为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小儿肺炎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胸部影像学表现呈肺叶或节段性大片密度增高影,有行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指征,并得到患儿家长知情同意;(3)MP感染的诊断:应用颗粒凝集(particleagglutination,PA)方法检测血清MP抗体滴度≥1∶160或对比2次MP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4)不伴其他基础疾病。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其中男38例,女49例;年龄10个月~11岁。本研究获得河北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1.2.1支气管镜操作方法

术前禁食、禁水6h。采用日本OLYMPUSCV.260(2.8mm)或FUJINONEB.270P(3.6mm)电子支气管镜,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尺寸,采取边麻醉边进,依次观察鼻腔、声门、气管,逐级观察支气管结构、支气管黏膜情况,若有黏液栓,则确定阻塞部位,并用0.9%氯化钠溶液灌洗,堵塞严重者使用异物钳或细胞刷将黏液栓清出呼吸道。另外,收集病变部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4ml。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

1.2.2MP定量

患儿入院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2ml,进行MP抗体检测,若检测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MP感染,则病程10d左右再次进行MP抗体检测。取BALF2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MP-DNA,应用PE5700型基因检测系统进行PCR扩增及数据处理,PCR循环条件:95℃预变性3min,94℃变性15s,60℃退火30s,60℃延伸30s,共40个循环。根据基因拷贝数分为低菌量(≤106/ml)和高菌量(≥107/ml)。

1.2.3细菌培养

婴幼儿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痰标本,年长儿晨起漱口后用力咯出痰,并取2mlBALF用于细菌培养。将痰标本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悬液后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和含万古霉素的巧克力平板,纯培养结果或优势菌生长判定为阳性。BALF原液和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10、100倍的BALF溶液分别接种于血平板上进行定量培养。将接种好的血平板置于5%CO2培养箱中35℃培养18~24h。定量培养菌落≥104cfu/ml为阳性。

1.2.4病毒检测

采用痰培养检测呼吸道病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GenomeLabGeneticAnalysisSystem)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RT-PCR)方法同时检测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总甲型流感病毒H1、甲型流感病毒H3、甲型流感病毒N2、甲型流感病毒H5N1、副流感病毒l型、副流感病毒2型、副流感病毒3型、季节性流感病毒N1、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人冠状病毒HKUI/OC43型、人冠状病毒NL63/229E型、非典型性冠状病毒、猪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具体过程参考文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黏液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行纤维支气管镜时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高于非黏液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菌量比较

2.2混合细菌感染

非黏液栓组混合细菌感染6例,其中肺炎链球菌3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大肠埃希氏菌1例;黏液栓组混合细菌感染7例,其中肺炎链球菌3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卡他莫拉氏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0,P>0.05)。

2.3混合病毒感染

非黏液栓组检出混合病毒感染11例,其中鼻病毒4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例,副流感病毒3型2例,乙型流感病毒1例,腺病毒1例;黏液栓组患儿检出混合病毒感染18例,其中鼻病毒4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例腺病毒2例,副流感病毒3型3例,甲型流感病毒2例,博卡病毒1例,偏肺病毒1例,鼻病毒混合偏肺病毒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乙型流感病毒1例。黏液栓组混合病毒感染率高于非黏液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6,P=0.002)。

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性别、年龄、行纤维支气管镜时病程、菌量、混合细菌感染、混合病毒感染为自变量,是否有黏液栓形成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菌量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 2 MP 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讨论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型微生物,是我国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刺激性咳嗽,部分患儿会出现持续性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合并胸腔积液,形成黏液栓堵塞气道,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MPP患儿气道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显示,黏液栓组患儿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反应在MP致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年龄较大的患儿具有更加成熟的免疫系统,在面对MP感染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刺激气道黏膜,分泌物增多不易排出,导致黏液栓堵塞气道。本研究显示,黏液栓组患儿的热程显著长于对照组。MP作为致热源刺激机体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发热症状,导致气道壁水肿狭窄,支气管上皮细胞减少,引发分泌物增多不易排出,导致黏液栓堵塞气道。另外组织受损造成的机体应激反应也会延长患儿的热程。本研究显示,黏液栓组患儿的胸腔积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胸腔积液主要是过强的免疫反应引起的。

MP感染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时会引起自身抗体的形成,产生免疫复合物,引起胸膜病变,导致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本研究显示,黏液栓组患儿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当组织受损、感染时会出现快速升高的现象,等到病情稳定并趋于好转时CRP会开始降低,恢复正常水平。CRP由于MP感染而上升,与MP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认为,混合感染可加重MP肺炎患儿病情,也有MP肺炎混合感染致患儿死亡的报道。本研究显示,MP肺炎混合细菌感染中以混合肺炎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但并未显示混合细菌感染与黏液栓形成有关,不能排除与样本量小,细菌培养阳性率低等因素有关。而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混合病毒感染与MP患儿黏液栓形成有关,混合病毒感染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常见。有研究指出,肺部疾患常存在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气道黏液过度分泌,分泌物黏稠不能被有效清除,可能是肺部疾患伴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机制,本研究结果与该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可能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通过本研究,初步了解MP肺炎患儿黏液形成的相关因素。伴有黏液栓形成的MP肺炎患儿在抗感染、对症治疗基础上,及时行支气管镜解除呼吸道阻塞对减轻高热等症状、促进肺复张、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临床医师早期、合理治疗MP肺炎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孟晨.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支气管镜下表现和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54-956.

[2]陈志敏.难治性MP肺炎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35-237.

[3]张丽君,安淑华,李金英,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5):432-436.

[4]周兰芝,牟丹丹,李婷婷,等.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8):1786-1788.

论文作者:徐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原因分析论文_徐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