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事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04)04-0056-05
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历来都集中在民族创新能力上。西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要重点解决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难以顺利推进,因此,有必要认真探析其问题所在,研究相应的对策。
一、制约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
1997年,西部各省市区人类发展指数按在我国的排名,倒数前十名的省份有九个是西部省市区,依次为西藏、贵州、青海、甘肃、云南、宁夏、四川、陕西、重庆。“就知识资本存量而言,西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32%,贵州为38%,青海为44%,云南为49%,宁夏为54%,内蒙古为57%。”支撑科技创新的关键条件之一——社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以全国平均数为100,东、中、西部因特网普及率之比为197:45:32,人均电信业务之比为182:71:49,电话用户中,东、中、西部各为1.95亿户、1.1亿户和0.7亿户,分别占52%、29.3%和18.7%。”在全国信息化程度的分布状况中,排位于前10名的省区没有一个在西部,而排列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西部信息化指数(NIQ)最低的省份仅为13.3,低于全国总指数25.89,与最高省份北京(157.22)比,相差143.93。西部城乡之间信息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也比较明显,极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关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数——公众基本科学素养也比较低。2001年,全国平均为1.4%,东部为2.3%,中部为0.85%,西部仅为0.65%。西部仅为东部的18.36%,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42%。
(二)科技创新的人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来看,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西部12个省市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2002年末人口3.66亿人,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20080.9亿元,占全国的19.2%”。相对于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人才队伍仍然存在六个方面的不足:队伍规模偏小,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强;地区、行业之间分布不够合理;人才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科技教育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不够雄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还未包括每年流失大量中高级人才)。西部人才总量只占全国的25.44%,与东部相比,低19.14个百分点,与中部相比,低4.54个百分点,且西部人才的整体质量和层次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高层次的拔尖人才,“西部高级专业人才仅占全国的13.6%”,且其中的78%的人才分布在机关、教育、卫生系统,只有约22%的人才分布在生产一线。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比较落后,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层次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
(三)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能力较差
东部地方财政支出的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在全国所占比例比西部分别高出40.01个百分点。科技三项费按各区域经费支出总额平均值计算,东中部各区域平均数比西部平均数分别高出84747.69、15404.83万元;科学事业费按各区域经费支出总额平均值计算,东中部各区域平均数比西部平均数分别高出37558.15、3517.92万元。可见,在科技经费投入上,西部的经费保障能力比较差。而西部远离国家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才、信息、技术装备、交通运输等条件都不如东部,科研和开发的成本要高于东部,而经费又最少,保障能力显然是较差的。西部企业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风险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事业的都比较少;科技创新事业的社会融资能力也比较弱。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新近出版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得出的结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现梯次分布。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得分远超出其他地区,而青海和西藏则敬陪末座。新疆、甘肃、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贵州、西藏和青海排在第四集团内。陕西和四川两省虽然排到第三集团,陕西虽在知识创造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知识流动方面则表现较差。四川虽强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但却弱在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环节上。从单项知识能力指标来看,2002年,仅三种专利申请与授权一项,西部12个省市区之和为22871项,而浙江、广东已分别高达10479项、22761项。西部专利授权量只占全国的20.40%,东部的30.45%。按各区域省市区平均值计算,西部只分别占全国和东部的57.81%、35.40%。从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企业创新机制灵活,已基本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也有类似的倾向。而西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不突出,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活,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弱。西部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比较差。如,种子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新焦点,植物新品种权作为种子的垄断武器,成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最重要的元素。2003年,山东登海种业公司每年申请量为8~10件,而新疆有6家种业公司在全国种业50强中榜上有名,却无一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此类问题在西部有一定的普遍性。
(五)保障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具备
从西部13个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2年,包头、南宁、桂林、重庆、成都、绵阳、贵阳、昆明、西安、宝鸡、杨陵、兰州、乌鲁木齐等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收入为18492398万元,只占全国153263685万元的12.07%。从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2002年,西部合计为1290327万元,只占全国8841713万元的14.59%。足以可见,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在全国所占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这也反映了西部抢抓机遇、创造机遇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科技创新在西部还没有成为规模强大的潮流;知识资源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前沿科技还没有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科技集成还没有能够成为创新常用的形式;研究→发展→生产作为科技创新链中的必需环节还没有凸显出来;技术创新成为重大创新项目必要前提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难以担负保障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基本使命;科技创新战略作为引导西部发展重要指针的作用还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二、加快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一是搞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西部科技创新工作要突出重点,面向市场,扩大开放,形成合力。二是全面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调动全国科技力量参与西部科技创新。三是在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要把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科技的支撑,加强特色资源增值转化技术开发、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四是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重点布局要选择科技基础条件较好、人才相对集中、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作为重点,形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科技高地。五是大力普及重大共性高新技术。特别要重视围绕科技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重点实施好节水、治污、特色资源深加工以及相应产业、信息技术应用等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六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策略。一方面集中各方面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实现点的突破,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道路。七是提高科技管理效率。八是高度关注全球科技创新进展,及时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二)坚持将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结合起来
政府在科技管理制度安排与创新时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积极向中央争取,进一步下放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重点解决科技创新中制度供给主体的制度创新能力与创新激励问题,促使地方政府从体制上关心科技创新,为西部科技创新创造内在活力;二是选择好西部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切入点。应改组和调整政府资助研究机构,设立科学技术评价机构,对科研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三是增强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管理制度运行的效率。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鼓励科研人员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攻关,科研成果产生后,要及时推向市场,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实现创新体系由政府导向转向私营部门导向。提高政府研究开发投资的效率,研究开发体系从国内向国际网络发展,迎接高新技术的挑战;五是积极实施旨在提高主要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和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的研究开发计划,研发投资重点向一二三产业的应用技术领域大幅倾斜,积极组织力量开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三)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想抓科技创新
一是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抓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二是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通过公开征集科研项目,公正地评价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公平竞争局面;三是集中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抓住重点发展领域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使各层面科技工作聚焦其上,通过引进与自主开发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四是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推进项目集中于科技专项和科技工程上,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向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专业孵化平台倾斜,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五是增加科技管理的透明度,形成全社会对科技管理的监督机制,形成规范化、透明度高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
(四)大力培养、使用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的竞争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吸引。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培养面向西部需求,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的领衔式科技将帅人才,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群体,学术带头人。西部要痛下决心,尽可能采取国际接轨的待遇和相应的措施来吸引、留住一批尖子人才。西部的工作、政策和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特别注意创造有利于尖子成长、创新人才辈出的文化氛围。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文化。树立使一部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的思想。推动西部人才与国际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
(五)强化政府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能力,实现西部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西部科技计划比较注重单项技术,这是技术开发初级阶段的必然过程,今后还要继续练好单项技术开发的基本功。但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来看,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因为缺乏与其它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这就造成西部每年所取得的数千项科技成果,很多由于缺乏优化组合与集成,最终束之高阁,削弱了西部科技创新的能力。因此,西部应重视通过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等,进一步强调学科间融合和部门间协作的必要性,强调从以发展单项技术为主转向以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为主,鼓励长期开展各学科间的协作、合作性的研究与开发,强调科研创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
加大科技投入是西部发展的根本。对科技的投资是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第一,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基础研究需要设立公共研究基金,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促进竞争;激励科技创新,对承担重大工程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投资,以项目带动、帮助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事业。第二,重视“基金”的设立。可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或按《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来组建科技创新合作银行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设立“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各大学通过竞争对该基金进行竞争。第三,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政府要保证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在GNP或是GDP中所占的比重,都要保持逐年上升,且其增长率要大于的GNP增长率。第四,通过经济枉杆的调控作用,鼓励企业、民间机构投资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事业,要形成资金倾斜政策。第五,政府要采取调控措施保证资金的科学使用,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的效率。第六,建设一支能够用市场手段融集科技创新资金的企业家队伍。把培养一大批与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第七,推动企业股权向多元化发展,构建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化机制,提高西部企业融集科技创新资金的能力。第八,积极推行科研成果和技术入股。第九,建立科技创新委托研究开发制度。第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融集企业科技创新资金。
(七)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优惠政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得力主体之一,西部应做好调动其积极性的工作。设立“企业投资研发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对每年投资研发超过利润额15%的企业,均可享受减免税50%的优惠待遇。对尚未盈利的企业投资研发,可预先申报税收减免,获得相当于研发投资30%的资金返还。合理配置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对所有部门包括企业在内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均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八)重视发展高科技企业群
发展高科技企业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推动高科技企业群的发展。国家应与西部各级政府共同制定推动高科技企业群发展的政策框架,并建立“西部创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包括科学园、技术孵化器和由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和管理专家等在内的高科技企业群的发展。西部还应仿照美国“硅谷”的模式,在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南宁等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比较富集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硅谷”,利用科研机构和大学科技人才与知识优势,推动技术创新。
(九)引导高等院校迅速成长为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政府要在西部的国家重点大学里建立一批”科学技术中心”,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工作,以保持其研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一是严格选拔标准,资助有前景的学科。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明确支持西部科技创新的中长期计划,由一所大学或几所大学合建若干个“科技中心”。但中心不搞终身制,已成立的中心应3年评估一次,评估不合标准,应中断资助。二是建双向选择机制,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在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学科内,任何研究人员都可申请进入中心工作。中心应不设研究工作的具体框框,在2年时间内,研究人员可以有进有出。三是既要早日商品化又要研究者能赚钱。国家科学基金会可不要求各大学的科技中心同企业合作,但应将研究人员获得商业成功视为研究工作成功的标志,以引来大企业的支持,并使研究人员能从自己的成果中赚到钱。四是引导和推动西部的国家重点大学尽快形成高水平、有较强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教育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和汇聚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五是加强研究机构与大学的合作,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
(十)通过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建议由国家实施西部“科技创新工程”,强化西部科技能力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二是建立促进产学相结合的专项计划。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工艺处理技术等为重点,力争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机械电子和石油石化等领域,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确立重点鼓励小企业参与的以项目为主的产学结合计划。项目由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确定,须具有创新意义和风险因素。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实施,项目总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企业界人士担任。重点培养一批科研实力较强的公司和一批实力较强的学术机构。专项合作计划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开发出某个创新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通过合作,加快企业的科研或开发速度,降低创新成本;学术界则可以获得新的经费来源、积累科研和开发经验,扩大研究、开发范围和知识转移途径;而最终实现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