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当前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加强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实用语文能力,就是 大纲中强调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为此,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堂生活化、艺术 化、个性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艺术化个性化
1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如 大街小巷的广告词、宣传标语、横幅、对联,以及与人的交往 中……这些潜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对学生来说,往往容易被忽 视,有些根本不去探索这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如果教师能够 合理引导、点拨,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长期以往,会起 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优化语文课堂的“双赢” 效果。中职语文教学基础模块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说话幽默 风趣》一课时,学完基础知识部分,我要求学生设计幽默风趣 的广告词,起初全班鸦雀无声,看来学生对于广告是比较陌 生的,后来,我引导:经常路过老电影院对面化妆店的同学, 都应该看到玻璃门的两面有一副红色大字的对联,看过之 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学生开始交头接耳,议论 纷纷,终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了,他大声说:老师,我知道! 是:“趁早下‘斑’,请勿‘斑’留。”教师里顿时掌声一片,刘某 同学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因势利导,问谁还知道哪些 幽默有趣的广告语呢?这时举手的人明显多了,诸如:理发店 广告:虽为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轮胎部广告:任劳任怨, 只要还有一口气。某打字部广告———“不打不相识!”等等广 告语云集,顿时教室里成了广告公司,那些精妙的语言陶冶 了学生的情操,更多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尝 到了语言的趣味,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 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有 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
2 让个性化装扮课堂,让教学充满色彩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 需要。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分强调科学化、 规范化、程序化,使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严重得到扼制。实践证 明,中职学生对于富有个性的教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从 教中职语文教学以来,慢慢发现一种现象,在教学每一课的 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时,往往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求知 若渴的眼神,让人难忘。除此之外,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 如果讲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讲个笑话、说条谜语、教 师随机编段顺口溜等等,学生都会兴致勃勃,极大地调动了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此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往往 会形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的作者李四光时,我在讲 完作者简历和主要贡献后,引入了李四光名字的由来:“李四 光是湖北人,原名叫李仲揆。1902 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 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 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 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 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 ‘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 四" 后边加了个‘光’字。从 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没想到讲完之后,学生被李四光的这一 举动惹得哈哈大笑,课堂里顿时一片议论声,我顺势引导: “一个随便给自己起了名字的人,后来却成了世界著名的科 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你想听他的故事吗?” 顿时,教室里不约而同的响起一种声音“想———”,我顺势将 李四光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复习本 单元内容时,学生对李四光的简介仍记忆犹新,几乎轻而易 举的就复述下来了。可见,适时穿插于课堂的故事,会为平淡 的课堂增添色彩,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富有诱惑力,极大 地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
3 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融入作品意境
文学鉴赏其实是一个由阅读到鉴赏的循序渐进的个性 体验表达过程,作品鉴赏的效果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 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十分 关键的。在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 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营造一种浓郁的语文阅读氛围,帮助学生 形成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内在的 情感体验,然后可以通过互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 学生的想象,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并培养学生自主提 问的意识和主动思考的习惯。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 表现手法,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的心灵能够融入作 品的意境之中,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实现思想的碰撞、 智慧的摩擦和情感的交融。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 位需要的”语文能力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力 求接近生活,丰富学生的视野与心灵,开发崭新的语文教学 资源,要努力将课堂生活化、艺术化、个性化,改变传统的教 学理念,使课堂成为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语言艺术的摇篮。
论文作者:乔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中职论文; 李四论文; 能力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