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发展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建立起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东方不发达的国家即以小农为主的经济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到底能不能跃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或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求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并继而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作过考察并从理论上做过精辟的阐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二十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在现代科技愈来愈多地运用到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了明显优势,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外在的威胁和挑战。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由于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在五十年代后,愈来愈暴露出其限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种种弊端,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在中国甚至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错误和挫折,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极大损失。到1991年,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由十几个减少为几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走进了低谷。但是,在前苏联和东欧发生的剧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失败了,严格地说,它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在中国,由邓小平总设计师,从1978年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掀开了社会主义新的一页。十八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迅猛增长,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成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正如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以后,多次肯定在“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可能完全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因而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过渡时期”不能一下子消灭私有制因而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相应的经济政策的论述。马恩把“过渡时期”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过渡时期作过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它依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指出了过渡时期的历史必然性。这个“过渡时期”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是经济上的原因:马恩认为不可能立即废除私有制,因为“群众的发展是不能命令的”,“废除私有制所必须的大量的生产资料”也还没有创造出来,因而“只能逐步改造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6页)马恩在这里提出了两点对我们有特别重大现实意义的论断:(一)由于消灭私有制需要对群众的发动和教育,特别是对小农,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恩格斯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用强制的办法,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80页)(二)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一个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只有在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道:生产力是“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恩全集》第3卷第40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私有制所必须的大量的生产资料”还没有创造出来之前,“过渡时期”是必然存在的。而在这个过渡时期既然还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的现象,就必然还存在着旧式分工和商品货币关系。
第二,恩格斯认为,即使在实行了生产资料国有制以后,还存在着集体或个人经营国家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现象,这就意味着过渡时期还必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他指出:“这些住宅、工厂等等,至少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马恩选集》第2卷第544——545页)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对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第三、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超跃资本主义阶段的论述中包含了东方社会不走西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道路而可能根据东方社会自身特点而走非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道路的见解。
马克思在对印度、中国和俄国的生产方式(即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后,出于崇高的解放全人类的人道思想探索了东方社会之路,指出这些国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灾难,跨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通过新式的民主革命建立新型的民主主义社会,从而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俄国和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同时存在着向资本主义发展和通过新式的“根本革命”跨跃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两种可能。马克思论证了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和具体道路,即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群众通过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里的关键是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工农联盟。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我们无须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革。”(《马恩全集》第22卷第582——583页)而要引导农民“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同上第585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理论已经被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所证实。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在俄国还是在中国,虽然跨跃了资本主义阶段,并不是说在新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的成分。在俄国和中国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完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和旧式分工还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因而是不可能的,所以必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
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新思路
伟大的辩证法大师列宁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待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经济与政治的现实,不照抄书本上的模式,不满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方式和设想,1923年1月在《论合作社》一文中做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的著名论断。(《列宁选集》第4卷第687页)他及时地做出了各项英明决策,特别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还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列宁曾经设想把全部生产置于国家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建立全民的计算和监督,通过国家掌握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限制直到消灭市场作用。但是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不通了,尤其是农民不能继续忍受余粮收集制的政策,出现了消极怠工,生产积极性下降,甚至对苏维埃政权不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及时地认识到必须调整经济政策,否则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将无法渡过,将动摇工农联盟,甚至断送苏维埃共和国。列宁讲道:“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与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现实生活这样告诉我们。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这样告诉我们。”(《列宁选集》第4卷第571——572页)
列宁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经济上讲,列宁明确指出,要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是如何通过商业这个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相结合。
从1918年春天到1923年春天,列宁对过渡时期的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1921年春天,制定新经济政策,他指出:“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由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2页)这个中间环节就是新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退却到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1921年制定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的认识在实践中继续发展,他说道:“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作的退却是不够的,必须再退却,再往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列宁全集》第33卷第73页)到1923年春,列宁实际上已经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了。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俄国的国情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列宁说:虽然“我们建立了苏维埃类型的国家,……但是,我们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完成。”(《列宁全集》第33卷第54页——55页)
第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没收了地主、资本家的土地、财产和银行以后,必须立即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第三、从俄国社会情况的实际出发,列宁早在1918年《‘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书“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中就提出了俄国社会存在五种经济结构:(1)宗法式的自然经济;(2)以农民为主的小商品生产(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经济。这是一种不同于欧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同于典型的封建主义经济的一种混合经济,但这正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即社会主义社会中合法存在的经济成分。这科学地预示着俄国将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调节。列宁同时指出:“俄国现有各种经济结构的成分是怎样的。问题的全部关键就在这里。”“俄国如此辽阔广大,如此五光十色,以致社会经济结构的所有这些不同类型都错综在里面。特点就在这里。”(《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05页)
第四、及时从战时共产主义(产品经济模式和余粮收集制)转到商品交换制进而再转变到商品货币关系论和利用市场机制,是列宁正视俄国经济现实提出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正确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策的领导。”(《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15页)俄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各项治国政策做出调整,充分利用货币、信贷、税收、工资、利润等市场机制的管理手段,有效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效率。
第五、列宁提出,要敢于利用资本主义。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25页)列宁同时指出: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在无产阶级掌握了运输业和大工业的前提下,“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地方流转在目前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同上,第529页)列宁明确指出:在一个遭到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益和必要的。(同上,第548页)“无产阶级国家只要不改变本质,在一定限度内,在国家调节(监察、监督、规定形式和手续等等)私人商业和私人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是可以容许贸易自由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同上,第583页)
第六,要处理好无产阶级与小农的关系,必须与农民进行商品交换,通过合作制把他们引向社会主义。列宁根据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国情,指出对小农经济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在自愿的前提下逐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主义。列宁同时指出必须废除余粮收集制,而且必须与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据此列宁放弃了把商业看作与计划相对立的传统观点,提出把商业市场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环节。
三、邓小平总结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在苏联和中国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明确指出必须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仅仅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当成摆脱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困难的权宜之计,在列宁1924年逝世以后不久就改变了经济政策。这种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生产资料几乎是单一的公有制;第二,经济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实行中央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指令性计划决定着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采用直接计划调节的方式,否定市场调节,市场功能被窒息。第三,在经济部门实施行政管理。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都由上面统一管理。把经济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去解决,把经济核算、成本、利润等杠杆抛到一边。第四,国民经济片面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使人民日用品匮乏。苏联实行了六十多年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使苏联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二战以后,愈来愈暴露了它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弊端,终于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竞赛中败下阵来。1991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从政治上说是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从经济上说乃是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造成的悲剧。
在中国虽然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正确理论,而且在建国初期实行过类似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方针,但在渡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后,急于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过渡,至使在1957年以后,中国也同苏联一样实行“斯大林模式”。从1958年一直到1979年之间廿多年中国大搞阶级斗争,搞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一直到大搞“文化革命”,使中国的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同志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后30年的历史,建国头8年成绩很大,但后来就出问题了,耽误了整整20年的时间,经济建设总的说来“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多大改善。邓小平系统地总结了党在这30年中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后3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的有关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光靠革命热情从主观愿望出发,搞唯书唯上是错误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不充分认识我国“底子薄、人口多土地少”的国情,盲目提出建立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和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是错误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政策。第四,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废除,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上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题目的。
邓小平总结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革命与建设的历程,明确指出:中国只有坚持搞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搞资本主义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
针对“四人帮”鼓吹的“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邓小平极其深刻地阐明这样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要消灭贫穷。”(同上)“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同上)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后,在1991年春天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一个最完整、最科学、最深刻的概括和表述,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是对社会主义运动几百年历史的科学总结,它与“贫穷的社会主义”及形形色色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划清界限,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定义。这段论述表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三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讲,“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然,这是要经过相当一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后才能达到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在这里没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上的突破,特别是对在苏联实行了六十多年、在中国实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的重大的突破,对“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邓小平不但突破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旧框框,而且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什么是社会主义”紧密相关的同样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的实践问题。邓小平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精辟的回答: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指明方向。第二,充分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充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革,制定与现阶段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工作方针和政策。从1980年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从1984年开始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到1991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做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打开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的思路。第四,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
总的来讲,邓小平从方法论上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概括为“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把经济建设始终放在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要求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是通过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重要手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及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不仅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提出了新型的经济体制模型理论,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理论贡献。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还要发展市场经济?历史已经证明,做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比计划经济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包括政府订货)自主灵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经济运行是计划指导和间接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政府不直接调控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逐步建立政府以经济和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宏观调控方式。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产品对市场占有的容量和时间,而产品能否占有市场关键在于产品的品种、质量和销价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它能唤起千帆竞争、万马奔腾的宏伟场面,极大地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已为十八年改革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所充分证实。多一点计划调节还是多一点市场调节已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最主要的是它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共产党所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她的政府的一切活动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而她的法律是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她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也是为人民服务,她反对并取缔一切唯利是图损害人民利益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执政的是资产阶级,发展经济也是为了保护和壮大少数人的政治经济利益。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处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补充,各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要在经济总量及高科技含量中占优势。这是保障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基础。而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化为基础的。第三,由以上两条所决定,我国实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策。我们的各项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必须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伤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反对和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过的不正当竞争和两极分化。提倡公平竞争,反对“见利忘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
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它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否定,恰恰相反,她是对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继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这场革命将要极大地解放中国的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恩格斯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过渡时期总路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