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惯例演化的重新定义:基于组织免疫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惯例论文,视角论文,免疫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久以来,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问题一直都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而其中的组织惯例演化研究又往往充当了这个重要议题的关键切入点。Nelson和Winter用组织技能来类比组织惯例,认为组织从流程经验中学习获得的惯例对其单个组织来说是独特而具有竞争力的,这些惯例如同组织的基因一样,保存和传递组织的知识,维护组织的稳定,但同时又构成了阻碍组织变革的惰性来源。因此,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的匹配问题就决定了组织能否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近十年来,随着惯例生成观理论的提出,学者们逐渐抛弃了惯例变化的环境被动适应学说,转而以惯例执行者的能动作用来解释惯例的内生性变化,并通过与试错学习、符号互动理论等方面的结合,较好地阐释了组织通过持续修改惯例以应对环境压力的变革过程。但这类研究大多通过追踪特定组织环境中的惯例执行者的“情境化行动”来探讨惯例变化的内部机制,研究者们为了更好地探讨惯例变化的内部动力,人为地将惯例执行环境的复杂性降低到一个可行的水平,进而将组织层面的惯例演化过程转化为一个具体惯例内部的“明示”与“实行”间的递归过程。而且随着图式和启示概念在战略研究中的扩展,部分学者又对惯例与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本质与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因此,如何形成一种对惯例匹配环境变化的更综合、更全面的理解,已成为促进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研究的关键。 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在现有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医学免疫理论构建了战略管理的组织免疫理论。该理论在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组织视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变化、自动维持组织稳定的有机体,从而弥补了以往在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研究中单纯强调“以变应变”的理论缺陷。但这种“组织免疫理论”仅是一种组织层面的宏观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撑,虽然有人曾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将组织的免疫系统还原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基础结构,但这种机械式的“还原论”对企业是如何识别环境变化的、企业是如何适应新环境的以及企业免疫力的微观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答。 围绕上述理论问题,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惯例新理论。该理论保留了惯例生成观理论中的惯例是能力的微观基础及其结构和行动的双重性假设,将自然环境下的惯例演化过程视作惯例的明示、实行及具体情景三方面的循环交互模式,并用组织免疫理论中的组织监视、组织防御、组织记忆来概括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而提出惯例即为组织免疫力的微观基础。此外,新理论又进一步将惯例类比为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组织抗体,将组织惯例与变化环境的匹配过程类比为组织识别外来抗原并产生相应抗体排除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并通过引入1984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Jerne在免疫网络理论中所提出的“生成的语法”假说,从组织层面上对组织是如何识别具体情景并选择相应惯例的、组织是如何运用惯例来应对具体情景的、组织是如何根据惯例在具体情景中的执行结果来更新惯例的这三个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就惯例的起源、本质与效能提出了新的诠释,从而对组织惯例与变化环境相匹配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一个更综合、更全面的解释,促进了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理论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一)组织惯例生成观的研究综述 惯例的生成观理论即组织惯例是由明示与实行两部分的交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成系统,与惯例的实体理论相比,该理论可以更好地探索惯例的内部动力和理解它们对外部压力的反应。自Stene首次引入“惯例”这一概念以来,模式性一直被认为是组织惯例概念中的核心特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模式性仅表明惯例是一组可以重复的行为集合,会随着相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Nelson与Winter首先将“演化”的思想引入组织惯例之中,认为组织就是在绩效反馈基础上演化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运作和管理惯例,但这里的惯例演化还仅局限于被动的适应,认为惯例只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于惯例执行者的能动作用并未涉及。Pentland和Rueter将组织惯例类比为“行动语法”,认为惯例的执行是惯例执行者根据语法规则的指导,从行动库中选择合适的行动模块而进行的组合,并由此提出了组织惯例是一系列可供替代选择的行动模式。Feldman则根据案例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惯例本质上也是持续可变的,并用惯例执行者的能动作用来解释这种持续的变化;此外,她还将惯例看做是某种包含认知与行为的东西——由思想、行动和结果连接而成的周复循环。Feldman和Pentland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完整提出了一个理解惯例的灵活性与变革性的概念框架,通过引入结构与行动的双重性视角,将惯例看成是由实行和明示两部分构成的生成系统。其中明示方面体现了惯例的“结构”,塑造了执行者对惯例是什么的认知,是惯例的抽象的一般化内容,或是原则上的惯例;而实行方面则包含着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做出的具体行动。明示方面可以用来引导、解释和参考惯例的实行方面,而实行方面又可以创造、保持和修改惯例的明示方面,两者相互依存、循环递进。之后Pentland和Feldman又进一步探讨了人工制品(artifacts)与组织惯例的关系,这些人工制品是组织惯例的物理表现形式。简言之,规则和书面程序可看作惯例明示方面的代理(proxy),而工作日志与数据库则可代表惯例的实行方面,在具体情景中,惯例的明示与实行分别由不同的人工制品编码或推动。 近年来,一些学者又将注意力集中于相互依赖的惯例执行者行为是如何聚合到组织水平的结果与过程上的。Rerup与Feldman在惯例生成观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纵向案例研究探讨了组织惯例与组织图式之间的关系,通过描述人们采取行动解决惯例中的问题和有关图式的疑问而展示了惯例和图式是如何交互构成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前人关于图式可以影响惯例的观点,还进一步证明了惯例对图式的影响。而Dionysiou和Tsoukas则在惯例生成观理论与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惯例如何作为一个集体的成就而被从内部创建与重建的过程新模型,为惯例的明示与实行方面相互构成的微观过程基础提供了解释。此外,该文还首次对惯例明示方面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解释,通过将明示方面的认知内容看成是一个由包含强烈共享图式的稳定核心与包含松散共享个人图式的外围所构成的辐射状结构,有效解释了明示方面的单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免疫方面的研究综述 “组织免疫”一词源自生物医学中的人体免疫理论。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学习、识别、记忆和特征提取能力,因此成为人工免疫系统(Artificial Immune System,AIS)的重要理论来源。目前,AIS的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了信息安全、模式识别、智能优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机器人学、自动控制、故障诊断、决策支持系统等诸多领域,充分显示了AIS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巨大优势以及在生产管理中的广阔发展前景。 此外,在战略管理的研究中,人体免疫理论也被用于阐释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作用机理。SubbaNarasimha在《动荡环境中的战略:动态能力的角色》中,通过援引韦氏字典中关于能力(competence)的定义即“对于一个抗原决定簇具有响应的能力(如通过产生抗体),或具有必要或适当的才能或素质”,将组织的动态能力类比为免疫系统所具有的识别外来未知抗原,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并从组织知识的视角将动态能力界定为一种产生多样化业务知识的特性。 随后,国内学者王以华等人在《组织免疫研究初探》中正式提出了“组织免疫”这一构念,认为组织免疫力的研究是建立在企业组织是有机体、企业组织是自组织系统以及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三个假设之上的,指出管理学中的“组织免疫理论”应当建立在管理学理论、复杂理论以及医学免疫理论的基础之上,并将“组织免疫”定义为“组织识别外部和内部异己,排除威胁因素并产生记忆,从而维护组织健康的能力”。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企业免疫系统发挥的功能主要有监视、防御、自稳和学习四个方面,初步完整地提出了组织免疫理论。随后,王以华等人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免疫理论,对企业组织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组织的免疫行为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两个维度,其中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组织结构、制度规则、组织文化三部分,而特异性免疫则主要由组织监视、组织防御及组织记忆三方面构成。此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对组织免疫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有效补充,如许晖等人将组织免疫理论中的“企业内、外部异己”具体化为企业在复杂、动态性环境下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风险,并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对不同“异己”的作用机理,大大丰富了风险管理理论。黄京霞则将组织免疫理论与SubbaNarasimha的动态能力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提升机制模型,完善了动态能力的组织免疫框架。而张剑光在对国内管理学中以“免疫”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回顾之后,重新界定了企业免疫力、企业异己和企业细胞的概念,并描述了企业免疫系统的层次结构与组成。此外,他还通过对不同的企业异己与企业细胞之间关系的讨论,扩展了企业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就企业免疫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和异同点进行了总结。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惯例生成观理论与组织免疫理论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虽然两者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两者均描述了一种组织内生性的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中组织免疫理论虽然从组织水平上提出了完整的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步骤,但由于该理论只是建立在组织是有机体与自组织系统的宏观基础之上,研究者们认为组织天生就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识别和选择,对威胁、危害和风险进行抵御,进而保护和维持组织的稳定,并未就组织是如何识别与响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以及组织免疫能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释。而惯例生成观理论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我们借鉴该理论研究中的追踪惯例执行者的“情境化行动”的做法,将变化的环境视为一组由具体情景所构成的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图像集合,并引入该理论中的惯例是能力的微观基础及其结构和行动的双重性的观点,将惯例看成是组织免疫能力的微观基础,并将组织的免疫过程看成是惯例运行中的具体情景及惯例的明示与实行方面三者之间的循环交互模式。 此外,自Nelson与Winter开始,惯例便被视为一个同时兼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综合体。随着惯例生成观理论的提出,学者们开始专注于惯例的灵活性与变革性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比喻来阐释惯例所具有的“内生性地产生并保留新的行为模式的能力”,如Pentland与Rueter所提出的惯例“行动语法”理论,Feldman与Rafaeli的惯例是“舞蹈中的系列舞步”的类比等。而Feldman和Pentland在阐释惯例生成观理论时将惯例的明示与实行方面分别比作了“乐谱”与“即兴演奏”,将惯例的明示方面与惯例整体比作了“剧本与戏剧”以及“字典与语言”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些比喻虽然通过关注惯例执行者的能动作用,形象地表述了惯例的灵活性与变革性,但却无法体现惯例在组织中的实际效用。而组织免疫理论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我们在组织是有机体、组织是自组织系统以及组织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三个假设之上,将组织惯例比喻成同时兼有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组织“抗体”,将组成环境变化的一系列具体情景比喻为种类不同的各类“抗原”,而将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演化过程类比为组织识别外来抗原并产生相应抗体进行免疫应答的过程。 由此,本文试图在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惯例演化新理论,以阐释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的匹配过程。该理论贯穿组织惯例与组织免疫两个研究领域,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将两个领域中的理论成果相互融合,弥补各自领域的理论缺陷。此外,本文还通过借鉴最新的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成果,对惯例生成观理论中的明示与实行两个构念进行重新界定与补充,并通过引入医学“免疫网络理论”中的“生成的语法”假说,对组织免疫过程的内部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组织水平上对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演化过程提出一个更完善的解释。 三、组织惯例演化新模型的提出 (一)组织惯例与具体情景 在惯例变化的环境被动适应学说中,惯例被看做是“一个不可观测但又具有明确界限并相互联系的实体”,且通常按照预期运行。当惯例的执行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能够通过持续地修改惯例以应对这种变化,进而实现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的匹配。而在惯例生成观理论中,组织惯例是由“多个参与者互相依赖的行为形成的可重复的、可识别的行为模式”,研究者们通过惯例的明示与实行之间的区别来探讨具体惯例中不同惯例执行者的“情境化行动”如何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惯例的稳定与变化。其中明示方面体现了惯例(结构)的抽象思想,并塑造了惯例执行者们对于惯例是什么的认知,而实行方面则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执行组织惯例时所采取的具体行为(行动),惯例的本质是即兴的,即便是由相同的人重复地实施同一个惯例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惯例生成观理论为组织持续修改惯例以应对环境压力的组织持续变革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彻底打开了组织惯例的“黑箱”。但这种理论仍然遗留下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对惯例明示方面的概念界定问题,虽然Feldman和Pentland将其定义为“惯例的理想或认知方式、抽象的一般化内容、原则上的惯例”,但这个概念过于模糊,后续研究者们在研究中往往将惯例的明示方面与图式(schemata)、启示(heuristics)两个概念相混淆;其次,惯例生成观理论虽然借助惯例执行者的能动性很好地解释了惯例的内生性变化,而且也承认了惯例变化是受特定情境与初始条件约束和激活的,但该理论仅是在惯例水平上对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的匹配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惯例执行者在“一个由其他参与者行为所创造的环境中”的“情境化行动”,而不是组织惯例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匹配过程。因此,如何表述惯例执行环境的复杂动态性便成为我们构建惯例演化新模型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学者就“惯例”、“惯例的明示方面”、“启示”及“图式”等概念进行了区分。Bingham与Eisenhardt借鉴了Cohen等人的观点,认为惯例通常是组织针对特定问题而制定的准自动响应的详尽解决方案,而启示则仅是针对一系列类似问题所提供的一个共同的行动框架,对于具体的行动细节却并未提及。在此基础上,两人又对惯例和启示做了进一步的区分,认为两者在内部结构、涉及问题、认知介入、结果的可复制性以及与战略行为的相关性方面均存在差异。通过案例研究,他们还发现,企业最终从组织流程的经验中学到了一系列启示的组合,这些启示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以机会把握为中心,而且都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Rerup和Feldman则对惯例的明示方面(the ostensive aspects of routines)与制定组织图式(the enacted organizational schemata)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均是一种通过行动而构成的抽象模式,并且这两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重叠的。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惯例的明示部分是通过与特定的程序或子程序相关的特定任务的行动构成的,而组织制定图式却是由发生在组织中的各类行为所构成的,其中就包括那些构成惯例的广泛模式。两者是同时在组织不同的分析水平上变异和运作的两种关联模式。即明示由完成一个特定任务相关的行动所构成(如招聘),并在惯例的级别上运作;而图式则是由与组织成员相关的图式的所有行动构成的(其中一些是惯例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不是),它们是在组织层面上运作的。通过几个概念的比较,我们发现惯例的明示方面与启示的概念更为接近,而且在传统的惯例研究文献中,惯例就包括启示,并且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启示功能。因此,本文将惯例的明示方面看作是由一系列启示所构成的启示组合,这个少而精的“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即独特的经验规则)组合能使组织在一个简单的规则结构中即兴行动,从而保持其行为的连贯一致性。而对于惯例的实行方面,我们仍然延续了它的原定义: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执行组织惯例时所采取的特定行为。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借鉴了惯例生成观理论文献中的追踪惯例执行者的“情境化行动”的思路,将动态变化的惯例执行环境视为一组由具体情景所构成的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图像集合,其中每一幅具体情景的图像都代表着组织在持续修改惯例以应对环境压力的变革过程中,某一时间点上与惯例执行相关联的具体情境,进而将惯例的演化过程转化为惯例运行中的具体情景与惯例的明示及实行三方面之间的循环交互模式。该模型虽然保留了惯例生成观理论中的明示与实行之间的选择性变异与保留的循环递进过程,但同时探讨了在组织水平上组织惯例与变化环境的匹配过程。通过引入具体情景这一构念,我们将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的匹配问题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1)组织是如何识别具体情景并选择相应惯例的?(2)组织是如何运用惯例来应对具体情景的?(3)组织是如何根据惯例在具体情景中的执行结果来更新惯例的?对于这三个问题,现有的惯例生成观理论研究都聚焦于后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却鲜有讨论。因此,笔者将通过组织免疫理论来进一步地解答这三个问题。 (二)组织惯例演化的三个过程 组织免疫理论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们通过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免疫应答过程来类比组织响应环境变化的活动,并由此将企业组织视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变化、自动维持组织稳定的有机体。通过组织免疫理论,我们将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演化过程类比为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外来抗原并产生相应抗体与之反应的免疫应答过程,并借助于该理论中的组织监视、组织防御、组织记忆三个子过程来解释惯例的明示与实行方面以及具体情景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然而现有组织免疫理论仅是在组织水平上引入了医学免疫理论,并未就组织免疫行为的微观活动基础提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也就无法更深入地在惯例水平上探讨组织监视、组织防御、组织记忆三个子过程的运行机制。针对这一理论的缺陷,笔者通过引入Jerne在免疫网络理论中所提出的“生成的语法”假说来解释这三个子过程。 免疫网络理论是一种建立在克隆选择学说与复杂巨系统以及自组织理论基础上的免疫调节学说,该学说认为任何一个抗体分子的可变区上都有独特的氨基酸序列,以构成特异抗原的结合部位,而这些独特的抗原结合部位本身又构成了该抗体的独特型。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当被外来抗原所激活的细胞克隆产生足够数量的该类抗体时,抗体表面的独特型决定簇便会被宿主体内的其他淋巴细胞所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由此类推,淋巴细胞克隆不断地被激活,继而又不断地生成相应抗体。通过独特型与抗独特型之间的相互识别、相互刺激与相互制约,免疫系统内部构成了一张巨大的、复杂的免疫网络,从而可以对免疫反应进行调节,使其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由于受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的影响,Jerne将免疫类比成语言,将免疫系统的运行方式看成是“生成的语法”。为此,他引用Chomsky关于语言的论述来表达他的思想:“任何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所强调的基本事实是,一个有经验的话语者能够在适当的场合用他的语言制造出新的句子,而其他的话语者也能立即听懂这句话,尽管这句话对他们来说也许从未听到过……语法就是一种详细说明无限多样的句子,并且给每一个句子分配一种或多种结构定义的规则。也许我们将这种规则称为一种生成的语法(a generative grammar),理想的语法应当包括句法、音调和语义成分。”基于这种思想,Jerne把产生无限多样抗体特异性的机制比喻成句法,将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应答机制比作语义学,即免疫系统通过抗体语句来回应各种抗原语句。Jerne认为免疫系统所能生成的抗体种类就像语言中的可能语句一样是一个“无尽的终端”,而免疫系统中每类抗体的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组成的结构都是构成这个免疫词典中的一个语句或段落。由此,免疫系统便能根据它的“生成的语法”制造出回应各种抗原语句的抗体语句。 对于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Jerne提出了镜像理论,认为免疫系统对于一个入侵抗原的免疫应答就是从免疫系统的现有抗体库中选择一个抗体独特位上具有合适抗原镜像的现有抗体。在这里,Jerne以镜像作类比,认为在“有意义的”抗原结构中,某些部分就是抗体独特位氨基酸序列的镜像,而免疫系统正是利用抗体独特位上储存的反映抗原“有意义的”结构的特定信息来识别外来入侵抗原的。对此,Jerne强调说:“抗体语句具有抗原语句的部分镜像,但这些抗体并不是入侵抗原的重现,它们在抗原入侵前已预先存于B细胞的抗体库中,服务于机体。”从组织免疫角度重新界定组织实践的演变_抗体论文
从组织免疫角度重新界定组织实践的演变_抗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