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因素理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工作开展的探究
孙士强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摘 要: 在双因素理论视角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保健因素方面存在政策和制度保障不足、经费支持不足、绩效评估环节薄弱等问题,在激励因素方面存在志愿者缺乏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不足、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如推动落实高校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加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培训和评估。
关键词: 高校;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双因素理论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词,是指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1]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雏形,但最早的官方志愿服务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在1993年12月发起的“中国志愿者行动”。[2]此后,志愿服务活动长期以共青团员为主,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而依托于团中央及高校团委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机构。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分析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角度寻求改进措施,以期更好的开展高校德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 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是一种经典的内容激励型理论。该理论将满意与不满意作为理论前提,并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3]保健因素是指除工作本身之外的影响员工的因素,常与员工的不满情绪相关,常见的保健因素包括安全保障、工作环境、工资水平等。如果保健因素处理不当,员工就会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但即便处理得宜,也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激励因素是指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影响因素,常与员工的满意情绪相关,如工作本身的责任、工作带来的成长与进步、快乐与成就感等。激励因素如果处理得当,会使人感到满意,带来激励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不会使人感到满意,但也不会导致不满。双因素理论指出,管理者应当通过改善保健因素,使员工实现从“不满意”到“没有不满意”的转变;通过改善激励因素,使员工实现从“没有满意”到“满意”的转变。由于双因素理论的调查样本来自于匹兹堡地区的多名会计师与工程师,[4]该理论更适用于脑力工作者,这一特征与高校青年志愿者相符合,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充分研究双因素理论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基于双因素理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因素
(1)政策和制度保障不足
完善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是顺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立法层面,部分省(区、市)和有立法权的城市早已制定了志愿服务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且1997年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正式公布《志愿服务条例》,[5]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填补了我国志愿服务领域在国家层面的立法空白,但是在后续政策的落实和制度保障建设方面仍有较大不足,在高校志愿者组织中则具体体现为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多数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流程规范;另一方面,高校志愿者组织往往呈一年级干事、二年级部长、三年级主席的金字塔形组织架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通常也并不固定,导致活动组织者经验不足、活动参与者流动性大,不利于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承和经验的总结。
(2)经费支持不足
由于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点,常常使公众及相关职能部门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成本低廉,导致经费支持难以得到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经费支持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志愿者的物质保障难以实现,例如志愿者参加校外志愿服务时会产生交通费,并且需要购买保险,这些费用往往需要志愿者自行承担,会使志愿者产生不满意的情绪;其次,志愿者缺乏物质激励,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付出通常只是以工作时长体现,而相关研究表明,诸如西部计划等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受志愿者青睐;[6]再者,高校志愿者组织缺乏经费支持,会使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品质降低,容易给志愿者带来不满意体验。
东半壁店小流域总面积11.42km2,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671.02 hm2,占小流域总面积的59%;其次为工业用地,面积为205.80 hm2,约占小流域总面积的18%;公路用地、沟渠、水面、农村道路、设施农用地、住宅用地分别占小流域总面 积 的 3%、1%、2%、0.4%、10%、8%。东半壁店小流域包括东半壁店、张各庄、倪家村、辛庄营4个村,总人口3 410人。土壤以黏底轻壤质潮土、夹黏轻壤质潮土为主。东半壁店小流域内植被属典型的针阔混交林类型,主要分布有乔木类、灌木类、草类植物。根据水利普查成果,小流域侵蚀面积为2.14km2,全部为轻度侵蚀,占总面积的比例为18.77%。
(3)绩效评估环节薄弱
因此,赛事组织者和参赛者往往能够在体育赛事的权利归属上实现一定程度的一致——即由参赛者授权赛事组织者统一行使包括体育赛事转播权在内的体育赛事各相关权利,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作为代理人,赛事组织者应当将所获得的大部分收益分配给各参赛者;而且在分配方式上,还需要考虑到如下问题。
一阵凉风透过窗户缝隙吹进来,把紧闭着的卫生间窗帘掀开了一条缝。她一惊,伸手要去拉拢来。可就在她的手触到窗帘的刹那间,她的目光无意间投向了窗外,她看到了一个令人心跳耳热的镜头。对面一间房子的窗户,窗口的大红双喜还未褪色,不知是疏忽,还是过于急切,那对年轻夫妻未拉上窗帘也未关灯就除去彼此的衣物,赤裸地滚落床第,两具肉体像柔软的藤条般缠绕在一起,似乎憋足了半个世纪的爱和欲要在这一刻尽情地倾泻……
(二)激励因素
于是,便有了大家所看到的王惠和李金枝的同台演出,同场次、同时空的交流、对话、对唱的携手表演,便有了舞美以车台的前后左右运动对“推拉摇移”的镜头运动的效果转换,便有了舞台使用卷帘纱幕的上下运动产生的时空厚度和深度,实现了电影“蒙太奇”在戏曲舞台上表现“三维空间”和“心理第四维”时空的艺术探索等等。
(1)志愿者缺乏坚定的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是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和支持是对志愿者极大的激励。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不利于提高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对比部分西方国家,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有限,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也尚未建立,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经历的认可程度不够,导致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不高,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学生干部经历、资格证书考试等方面,而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志愿服务培训不到位
志愿服务是一项没有明显收益与回报的工作,只有依靠坚定的志愿服务精神,才能支撑广大志愿者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但在目前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真正热爱志愿服务事业,具有坚定志愿服务精神的志愿者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对志愿服务精神认识不足。高校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对社会充满憧憬和好奇,怀揣帮助他人的美好心愿,但这种意愿往往不够坚定,一旦新鲜感不再,或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遭受挫折,便难以维系对志愿服务的热忱。另外,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依托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多数情况下志愿者只充当活动过程中的程序性角色,被动的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体现,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
志愿服务的绩效评估是为了了解志愿者的服务情况、项目的运作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所进行的全面规范的评价过程。高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只重视活动开展过程,忽视了后续的绩效评估环节。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志愿者的绩效评估不到位。有些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完成为终结,根本没有对志愿者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价,或是对志愿者的评价过于笼统,如清一色的“优秀”评价,这些反馈结果的缺失以及不客观极易滋生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绩效评估不到位。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通常没有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手段来不断总结经验,做出改进。
(2)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不足
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需要经过培训才能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除了基础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外,某些特定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应急救援等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但在我国,尤其是高校中,招募到的志愿者通常只接受简单的培训就会参与到志愿服务过程中,这些缺乏系统培训的志愿者往往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难以达到基本要求,在服务过程中只能提供简单机械的劳动,无法保证自身提供的志愿服务的质量,也难以从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与进步,从而导致志愿者个人积极性的挫伤。
三 基于双因素理论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工作开展的改进措施
(一)推动落实高校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是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吸引力的重要一环,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寻求学校甚至社会各界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以保障志愿服务顺利开展。志愿者组织应当积极献言献策,推动学校在教学理念和制度上将志愿服务纳入教育教学正式环节,形成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例如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纳入学分、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予以体现等。在活动经费方面,应当参照国外志愿服务经验,丰富经费来源,在学校提供的学生活动经费的基础上,主动寻求企事业单位和慈善福利基金会等社会途径的支持。
(二)完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体系
志愿者组织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者,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志愿者组织合理健全的管理体系。首先,应当建立专业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团队,除了基本的学生干部外,也应配备固定的团干部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骨干进行政策和业务指导,帮助其快速成长,保证管理经验和团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其次,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项目运作科学化、统筹管理制度化、信息反馈经常化、财务管理严格化,在具体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做到工作有规划、实施有方案,既保障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也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参与体验。
1.2 麻醉方法 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饮。两组患者均给予托咪酯(0.2 mg/kg)、丙泊酚(0.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0.3 mg/kg)和芬太尼(5.0~6.0 μ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A组患者接受七氟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维持麻醉,浓度为2%~4%;B组患者接受右美托咪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维持麻醉,诱导前5 min以0.5~1.0 μg/kg静脉泵入,麻醉维持期间以0.2~0.4 μg/(kg·h)静脉持续泵入。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20 min停止给药。
(三)大力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
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习惯性的将社会事务交给政府解决,尤其是在志愿服务项目上,民众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动力不足,民众对志愿服务的接受程度也不高。为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营造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氛围,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公众对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志愿者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组织建设,通过组织成员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普通志愿者,激发志愿者的期望和热情;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合理的范围内授权给志愿者,提高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志愿者与服务项目和志愿者组织的连接,强化参与意识和自我认同。志愿者组织要对志愿服务进行充分的总结和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校内媒体,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在更高的平台上主动发声,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志愿服务理念,加强对志愿者的理解和支持,由此社会认同的提高也会促进志愿者的自我认同,从而实现激励的效果。
(四)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注重绩效评估
培训和评估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培训与科学的评估能帮助志愿者成长与进步,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志愿者组织在开展培训和评估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志愿者组织中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和培训后的反馈;其次,要丰富和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将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基本能力培训和心理辅导、特殊人士帮扶等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不同将批量培训和单独培训相结合,甚至可以将志愿者培训纳入选修课程;在服务完成后的评估环节,对项目整体和志愿者个人都要做出科学的评价,对于项目整体,可采用“3E”理论、“3D”理论、“APC”评估理论等评估框架,[7]对于志愿者个人,则应将服务对象、活动领队、志愿者本人、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综合考虑,并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意见告知志愿者本人。
参考文献
[1] 杨天红.我国志愿服务立法中志愿者主体资格的界定[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04):61-65+71.
[2] 谭建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新中国70年青年志愿服务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2):102-108.
[3] 林阿妙.双因素理论在知识型员工激励中的运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07):44-47.
[4] 尹志欣,马君.双因素理论在中国知识型员工中应用的新发现[J].现代管理科学 ,2013(12):107-109.
[5] 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38-44.
[6] 王万奇.当前研究生支教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2):72-76.
[7] 张明锁,张慧颖,郑玉英.志愿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青年探索,2015(03):29-35.
本文引用格式: 孙士强.基于双因素理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工作开展的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68):164-16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8.056
作者简介: 孙士强,男,山东淄博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助教。
标签:高校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志愿者组织论文; 双因素理论论文;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