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_课堂教学论文

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_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可以把那些学生已有的感知和未来发展水平串联起来,让学生凭借已知的去探索未知的,达到除疑、解惑、识记的目的,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等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主体性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1]。

新课改后,生物课程标准明确了生物课程教学的四个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提出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2]。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时应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置问题,并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主动解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思维、自学、表达和研究问题的能力[3],从而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在问题教学方法中,问题设置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拟从课堂自学、课堂教学、课堂小结三个方面阐述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及问题的设置。

一、课堂自学中的问题设置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进行课堂自学的指导,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学时间;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如整节内容全部自学下来,易造成只记住字面意思,不理解内涵的结果等。所以教师应选择有利于点拨且让学生“伸手能够到”的内容自学。如对教材中科学史的发展过程或经典实验的重现等章节就可由学生独立阅读;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或只要求学生读完就算。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学逐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读前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4]。这样既可以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或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例如在让学生自学科学史“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时,可利用多媒体重现这个实验过程,但在呈现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遮光处理?为什么是将一片叶子的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而不是取两片叶子一片遮光一片曝光?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叶片内贮藏有淀粉?这个实验说明什么?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比如在自学“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时,先不用课本上的“大问题”,而是自行准备好几个“小问题”:水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放在黑暗而又没有空气的环境?为什么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根据实验步骤设置的问题自学,然后用较少的时间提问归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看了半天不知道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的尴尬,也避免了学生因一下无法回答“大问题”而产生的惧怕畏难情绪;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供了课堂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机会。

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反对“填鸭式”教学,更反对教师连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已备好,整齐划一,顺风顺水。但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教师怕被学生问倒的心理作祟,大部分教师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向着教师心中的正确答案走去,而对学生回答的其他答案要么不予理睬,要么给予直接否定而不做任何解释。这容易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怕此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联系不大,被老师拒绝回答,甚至根本不带问题进教室,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直没有表现出来,这种现状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提问技巧也是一剂催化剂,如果在课前几分钟能利用多种途径创设符合学生心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通过导语创设问题情景,回顾旧知引出新知。比如在进入新课光合作用学习之前先复习前一节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所需,那么各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最终是怎么来的呢,从而引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生理作用——光合作用,通过与呼吸作用的对比,可知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了解科学家的趣事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演示渗透实验时,先让学生明确该装置的特点及关键点——半透膜,再让学生观察奇妙的蔗糖液面上升现象,并让学生尝试解释该现象,该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半透膜的特性来说明,学生只要能“现买现卖”都能得到答案,容易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生物科学史中同样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可用来营建问题空间,如介绍色盲症发现的故事后提问:什么是色盲?其表现症状是什么?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是色盲,他妈妈却正常呢?这与性别是否有关?这些问题的设置都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兴趣。

再次,可以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许多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比如蜜饯的制法、菜贩在蔬菜叶片上洒水,虚脱患者要补充葡萄糖盐水、压榨新鲜果汁前要将水果烫一下,等等。学生对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继而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这样有助于教会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进而合作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及巩固练习中问题的设置

一般来说,课堂小结都是由教师呈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简明扼要,所占时间不多,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已产生“听觉疲劳”,即使是很重要的小结也很难再有精神听下去。这时可以考虑调节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自己上台归纳总结本节内容,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重难点,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最终由这些问题和答案串成本节课的小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各种联系进行综合,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将知识综合成系统。

最后,最好能留出一点时间出几道复习巩固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但要注意题目不可过多,且要有代表性,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当堂消化能力,要有一定的思维性。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类自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希望在检测中取得好成绩,于是会很认真很积极地投入进来,经常还会出现针对某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场面,答对的同学还会很得意很热情地给答错的同学解释其中的道理。这不仅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补缺补漏。

教师只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标签:;  ;  

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