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治研究进展论文_唐琳洁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治研究进展论文_唐琳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血液科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病类型。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而在治疗上一般也采用淋系和髓系诱导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唯一治愈方式可能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和其他急性白血病相比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不佳,本文针对该病的诊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分子生物学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病类型,在临床上的发病例数相比其他白血病而言较低,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诊断标准的观点还未能得到统一。急性混合细胞型白血病又可具体细分为四个亚型,并且该病本身并不包含继发性白血病。本次研究中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1.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

根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小组的评分系统[1],在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占比大约在0.5%至1%左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所整合的最新诊断标准,急性白血病中约有2%至5%左右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并且该病多发于成年男性,以中年男子比例居多,并且患者的淋系和髓系存在同时表达淋系和髓系抗原的现象。根据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参与研究的324名急性白血病成年患者中,双表型患者约占1.8%左右,并且患者在治疗后的预后效果不佳,平均生存期仅有17-18个月左右。除此之外,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也会出现在未成年群体中,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的2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年龄不足15岁的患者高达7例,研究中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与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未成年人的预后情况和成年人相比相对较好。

2.免疫分型和分子遗传学

2.1免疫分型

在临床上目前诊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中,CD45是主要的表达之一,其他例如CD34、HLA-DR、TdT等也是常见的免疫标记。同时也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如果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同样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CD3、CD19、CD79a、CD117等也同样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中,B/M表型患者居多,比例约为65%左右,而其余26%左右的患者则为T/M表型。在最近一项欧洲的最新研究中显示[2],参与研究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共有38名,其中显示为B/M表型的患者约占58%,另外T/M表型的患者约占36%左右,其余仅有极少数的患者为B/T/M表型。另外有研究显示,成人患者和未成年患者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表型略有差异,多以T/M表型为主。也有研究表明,未成年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中B/M表型约占58.2%,而其余患者大多为T/M细胞表型,仅有极少数患者为T/M表型。由于目前各个研究的参照标准各有差异,因而统计结果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2分子遗传学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细胞免疫表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分子遗传学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学异常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t(9;22)(q34;q11.2)和11q23/MLL重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3],异常克隆现象中最常见的遗传学异常即为11q23/MLL重排,其次较为常见的即为t(9;22)(q34;q11.2)。但是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不能用任何一种单一染色体异常来进行表达,也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特异的异常遗传标记能够表达。

在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中,有大约28%至35%的患者出现t(9;22)异常,而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在另一项调查中显示,在未成年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出现t(9;22)异常的患儿人数较低,而绝大多数患儿存在EVT6/RUNX1重排现象;另外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存在较多的5/7号染色体异常现象。

3.治疗和预后

目前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针对58例复杂核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比,其中一组患者采用CAG方案进行治疗,另一组患者则采用MOAP、DOAP和IOAP方案进行治疗,前一组中完全缓解的患者共计27例,而后一组中完全缓解的患者共计14例,随后对未缓解的患者采用CAG方案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共计7例。随后统计基因突变患者和无突变患者的生存率,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另外有研究中显示[4],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两系结合诱导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系的治疗方案,但是用于儿童治疗的结果却没有显著差异。还有研究表明,如果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成年患者有bcr-abl异常的现象,若采用淋系方案进行治疗,则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高达85%,但若采用髓系方案治疗,则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仅有41%;当患者治疗后初次达到完全缓解时,对患者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无论患者是否存在微小残留,都立刻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3年的生存率达到67%。根据另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采用淋系、髓系相结合诱导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达到71%左右,而单独采用淋系诱导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约为64%左右,但单独采用髓系诱导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仅有1/3左右。

除此之外,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四个亚型中,有大约20%至40%的患者为Ph+患者。根据相关报道显示[5],这类患者的生存率约占14%左右。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中,也需要对患者的Ph染色体阳性的特点进行综合考量。根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对于Ph+患者,采用伊马替尼和化疗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细胞毒药物化疗的患者,而通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化疗诱导,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了显著提升。根据意大利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对Ph+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53例患者均采用了达沙替尼和泼尼松进行治疗,这54名患者的病情均完全缓解,且在随访中未出现复发的情况。无论在哪一种分类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效果均存在明显差异。截至目前,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虽然尚未有统计的方案,但是根据免疫标记和遗传分子学的研究来看,可以相应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从而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一旦患者确诊,在前瞻性数据的指引下一般会将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分为淋系治疗和髓系治疗两种方向,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后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检测数据,对疾病进行具体的分类和分型,从而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石连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诊断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9):682-685.

[2]夏永寿.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0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23-24.

[3]卞梅茹,陈伟.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部分串联重复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5,38(3):236-239.

[4]蒋明,陈文聪,郑多.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3):356-360.

[5]薛白,李靖,王奔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34(1):44-47.

论文作者:唐琳洁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  ;  ;  ;  ;  ;  ;  ;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治研究进展论文_唐琳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