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论文_周蓉,袁德,李思源,王丽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论文_周蓉,袁德,李思源,王丽

成都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给予治疗组中医内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为 80.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中医内科辨证治疗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慢性支气管炎;疗效

1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大幅进步和发展,在此期间的多个行业尤其是化工、石油、煤炭等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对空气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再加上个人体质因素和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慢性支气管炎就是当前常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的判定标准为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同时需要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肺间质纤维化、咳嗽变异型哮喘等病症)。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上属于“咳嗽”、“喘证”等范畴,中医记载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喘息、气紧、胸闷反复发作等,是临床上的多发疾病,常见于中年群体。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周期较长,前期症状较轻,可能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持续发展下去却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本研究就是研究运用中医内科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0例,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2.5±2.2)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6.3±0.4)年。治疗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5.1±1.9)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1±0.6)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间或伴有喘息、气紧、胸闷、心累,每年发病时间持续在3个月以上,发病持续两年或两年以上,同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临床检查患者肺部纹理增粗、紊乱,有絮状阴影,呈现多个斑点,双侧下肺野居多。

2.2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输张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对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卧床、吸氧等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组:给予患者中医内科治疗。由中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证候类型,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①肺虚型:肺虚型慢性支气管炎通常分为肺阴虚和肺气虚,肺阴虚症见呛咳,咯痰不爽,痰少质黏,或黄或白,偶尔痰中带少许血丝,口干咽干,咽喉不利,颧红盗汗,舌质红,裂纹,苔剥脱,脉细数;肺气虚症见喘促气短,咳声低微,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易感,舌质淡,苔薄白或白滑,脉细弱或虚数等;治疗方药:半夏、杏仁、白前、茯苓、苏子、紫苑、桔梗、百部、炙甘草、陈皮、厚朴、炙麻黄等中药,根据症状轻重适当加减。②肾虚型:常表现为一动就气短、咳嗽声噶涩、一般出现一阵一阵的呛咳,咳白泡痰,痰较多,夜间尿频,咳剧时有的伴有腰膝酸软、小便不自禁,舌质淡紫,苔白润,脉沉细数;治疗方药:半夏、白术、淫羊藿、补骨脂、党参、熟地、茱萸、淮山药、陈皮、茯苓、肉桂、泽泻等中药,根据症状轻重适当加减。③脾虚型:常表现为连续的咳嗽,夜间咳嗽重,咳出黏液或浆黏液状的痰,而且咳痰较多,食欲不振,饭后腹胀,面貌肿胀,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滑,或厚;治疗方药:人参、山药、防风、白术、五味子、黄芪、茯苓、荆芥、甘草等中药,根据症状轻重适当加减。④肾肺两虚型:常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且不易咯出,动则气短、心累、胸闷、汗出湿衣,口干,腰膝酸软,咳甚时小便不能自禁,舌质紫红,唇绀,苔干厚,裂纹,;治疗方法:炙麻黄(打绒)、杏仁、淫羊藿、太子参、麦冬、熟地黄、陈皮、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枇杷叶等中药,根据症状轻重适当加减。这些药剂都是水煎服,每日一次,早晚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1-2月。

2.3疗效判定指标

根据相应中药治疗标准进行判定:治愈-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完全消失,肺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肺部鸣啰音消失;显效-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显著改善,肺功能检查明显恢复,肺部鸣啰音减轻;有效-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有所减轻,肺功能检查恢复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检查、肺部检查等没有变化。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通过统计发现,对照组患者中治愈6例(40.0%),显效4例(26.7%),有效2例(13.3%),无效3例(20.0%),总有效率为80.0%(12/15);治疗组患者中治愈8例(53.3%),显效4例(26.7%),有效2例(13.3%),无效1例(6.67%),总有效率为93.3%(14/1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发病病机还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有害气体、细菌、微尘等,因此空气质量对其有较大影响,同时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上属于“咳嗽”、“喘证”等范畴,中医记载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喘息反复发作等。病因病机复杂,其内在因素与脏腑有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其中与脾、肺、肾关系密切。因为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容易出汗,常易感冒而诱发支气管炎;脾阳虚衰,水湿不运,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上泛而为病;肾阳亏虚,肾元不固,无以纳气,而为咳喘。根据中医辨证针对不同类型慢性支气管炎的表现,采取针对性的中医内科治疗措施,用平喘、祛痰、化痰、止咳、益气、固肾等药物,采用益气固本、补肾纳气等中医治疗方法,从而达到对这个疾病的标本兼治。

5结语

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77-78.

[2]刘素红.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探究[J].中外医疗,2015,(09):179-180.

[3]蔡小科.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21):4129.

论文作者:周蓉,袁德,李思源,王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论文_周蓉,袁德,李思源,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