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皎皎[1]2004年在《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文中指出乡土建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国度,结合本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研究乡土建筑对研究乡土文化,完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客家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 1.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民族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在对客家民系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分析了客家建筑的背景。并提出了“客家聚居建筑”的概念。 2.客家聚居建筑形态多样,本文系统地对客家聚居建筑进行分类。根据建筑造型的不同,把客家聚居建筑分成单层建筑、单层和多层混合建筑、多层建筑叁种类型。通过对每一种客家聚居建筑的形态特点和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各种形式的客家聚居建筑都是在门堂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3.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历史上由于战乱和灾荒,不断南迁,逐步形成客家民系。本文通过对客家聚居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以及不同形态的客家聚居建筑之间的比较,总结出客家聚居建筑室内空间、装饰、家具的特点。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客家聚居建筑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4.当今世界的美学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其中建筑的乡土化倾向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如何进行具有民族特点与乡土性设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装饰的基础上,探讨了客家聚居建筑语汇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些应用,为保护乡土建筑和开展乡土性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楠[2]2012年在《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影响客家建筑地域性的地域要素研究出发,通过对影响客家建筑地域性各要素的分析,总结客家建筑在聚落形态、空间布局、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细节与色彩等方面的特征,并综合分析其可用于新客家建筑创作的特点,对当代新客家建筑创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笔者对客家建筑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将客家人的营造理念及客家建筑特点与当代建筑创作理论相类比,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理论起到丰富与发展的作用。论文第一章为地域建筑理论的概述,分别从国外、国内及岭南地区叁方面对当代地域建筑的创作实践及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对现阶段客家建筑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出当代新客家建筑创作亟需理论总结与指导这一现实问题。论文第二章是对基于地域要素的传统客家建筑适应性表达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分别从聚落形态、空间布局、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细节与色彩四个方面对其建筑特色进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在当代新客家建筑创作中仍具活力的地域因素。第叁章则是对新客家建筑实践的分析与评价,从内部交往空间的营造、过渡性空间的塑造、传统材料的当代演绎、传统造型元素的拼接四个方面对新客家建筑实践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中所用的建筑创作手法,并对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客观的评价与评判,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创作实践中的优秀手法为接下来的新客家建筑的创作提供思路与指导。论文在第四章对当代新客家建筑创作表达进行了理论总结,从空间形态的当代演变、传统材料的当代转化、传统细节的当代转译以及传统色彩的当代表达四个方面对客家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表达提出相应的思路和策略。论文的第五章是对客家建筑文化的深度思考,通过对客家建筑文化内涵的提炼,丰富当代建筑创作理论,为当代建筑创作理论构架的完善做出一定的探索与努力。
杨星星[3]2011年在《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选题以清代归善县(今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惠东县、深圳市龙岗区)为地缘背景,以客家围屋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实地调研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运用类型学、历史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层层深入研究,系统梳理该地区客家围屋建筑的发展脉络、成因,全面归纳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的时代特征。以期研究成果丰富岭南地域建筑研究体系,促进客家建筑研究体系的完善,同时为地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首先,文章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梳理了归善客家历史源流及清代归善客家的发展历史,并以龙岗坑梓黄氏宗族和惠阳良井杨氏十叁家为例分析了当地客家聚落的选址、发展及布局特点,并阐释推动聚落成因的关键因素。其次,本文基于大量实地踏勘所得资料,对本地区现存的客家围屋进行了多层次的分类,并对各类型客家围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作了归纳总结。之后对归善客家围屋的类型衍变及建筑规模变化规律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此外,在此一并讨论本地区存在着的少量与客家传统围屋平面形制完全不同的“客家围村”的渊源与流变。再次,本文重点对归善客家围屋各构成要素形制、立面形制以及构造与构架等形制特征及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剖析其发展成因。然后,装饰艺术是本地区客家围屋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归善客家围屋建筑装饰手法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围屋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法:木雕、石雕、灰塑、彩描,并对围屋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演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对装饰题材的类型及装饰题材的文化表达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文章就归善客家围屋与同处珠江叁角洲地区的增城客家围屋进行比较分析。在珠江叁角洲的范围内,客家围屋并非只存在于今天的龙岗、惠阳和惠东地区,其它地区也有不少分布,尤以增城数量较多,更为甚者。归善与增城客家围屋同宗同源却沿不同轨迹发展。通过对两地间客家围屋建筑特征之比较及两地间客家围屋差异成因分析,进一步明晰了影响归善客家围屋的发展流变之动因。最后,本文探讨本地区客家围屋建筑的保护、利用和修缮问题。现代化建设潮流中,本地区客家围屋建筑的保护状况虽然有值得欣慰的地方,但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根据围屋的历史风貌、使用状态、未来发展趋势的等情况,笔者将所统计到的围屋保护现状进行了分级统计,就目前本地区客家围屋两种保护方式展开讨论,并结合若干客家围屋修缮工程实例,对客家围屋建筑修缮应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展开讨论。
钟洁[4]2006年在《成都洛带客家建筑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成都东山区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交界地带,这里聚居着与川人习俗等方面大不相同的客家群体。清时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给四川造成五方杂处的结构状况,也造就了川西独特的客家文化。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洛带的客家群落在方言、民俗和生活方式方面无一不印刻着深深的客家文化烙印,除了表现在生活习俗、语言等文化形态方面之外,还表现在物质形态——“洛带客家建筑”的营造上。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成都洛带的客家建筑较多地保持了客家原生文化特质,特别是其传统民居、宗祠、会馆建筑是较有特色的,因而本论文对成都洛带客家文化圈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引出的客家建筑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和研究;而且,洛带客家建筑作为四川独特的建筑文化和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经济战略的实施,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该地区客家建筑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便成为洛带客家建筑保护与发展规划所必须完成的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客家建筑、成都洛带客家建筑文化为背景,紧紧围绕洛带客家建筑具体建筑形态、结合客家民系文化进行分析,试图表达出现存的洛带客家传统建筑的内涵与价值。首先对客家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进行描述,进而分析了四川洛带客家建筑产生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人文背景,试图把握川西客家建筑的演变历史;其次,对洛带现存客家建筑的主要类型——住宅、宗祠、会馆建筑
杨建军[5]2008年在《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客家聚居建筑是客家文化在民居建筑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建筑群落,是客家人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生存心理状态、共同审美追求下产生的独特聚居建筑形式。论文以客家聚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客家聚居建筑的产生背景、主要类型和环境艺术特色。在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及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客家聚居建筑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客家聚居建筑文化与特征。通过对客家聚居建筑的主要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的分析,对客家聚居建筑的环境艺术,即建筑的空间设计、景观设计、装饰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并试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方法,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创造提供启发和借鉴。
汤翔燕[6]2007年在《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乡土建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建筑正在消失。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研究乡土建筑对研究乡土文化,完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研究赣南客家民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型制和室内装饰风格。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着名的民居形式之一,特点突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剖析客家围屋的空间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其有序的节奏感、韵律感;它的完整性和主次关系,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严格的对称关系、和谐关系,展现了建筑的序列性。它充分展示着人文情结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以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和空间布局作为现代住宅设计的创意源泉,既可表现江西独特的历史文脉,又能展示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性。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装饰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型制对现代建筑的意义,围屋中体现出的和谐人居文化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影响,并为赣南客家围屋的再利用和延续提供可能的建议。
熊伟[7]2012年在《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地区间、民族间、国家间的交往地带,具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各种建筑现象异彩纷呈。针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展开研究,全面系统地勾勒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全貌,既是应对当前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对岭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着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廖铭清[8]2013年在《龙南县客家围屋建筑空间形态及民居构造研究》文中指出民居建筑是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空间,它不仅承担着为人类遮风避雨的功能、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印记,更重要的是,民居体现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客家民居越来越多的瞩目于人前,围屋作为客家民居的一种形式,因其巍耸炮楼和坚固的围墙着称。龙南县是赣南地区客家围屋主要的分布地,全县保存较为完整围屋数量达370座之多,是赣南最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护的价值。文章以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和民居构造特点,研究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传统的营造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并通过文献的调查、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借鉴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四点:首先是龙南县围屋民居形制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是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第叁是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的建筑构造特征;最后是如何将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中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传统的营造手法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通过从龙南县客家围屋的平面分析、竖向空间分析以及墙体、柱;楼层、地层;门、窗;屋顶;防御机关;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龙南县客家围屋营造的高峰期为明朝末年和清朝时期。由于龙南县客家也有很大部分是经过第叁、四次大迁徙东至福建、南至广东地区之后反向赣南地区定居,因此在龙南县客家围屋的形制中能够看到闽客或粤客风格元素。(2)从围屋的平面布局和竖向空间形态中可看出,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的形制较为一致。平面布局以方形为主,四周均有围楼围合使其看起来坚不可摧,在发生战乱时难以攻破,围屋的平面布局形态大致有“口字形”、“国字形”、“回字形”叁种方式。祖厅是客家围屋建筑的核心建筑,从祖厅延伸出明显的中轴线,围屋的次要建筑沿着中轴线两侧布置。围屋平面布局结构紧密,在围楼围合下像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堡垒。从围屋的竖向空间可以看出,龙南县客家围屋是一个竖向空间相对欠丰富的民居形式。竖向布局形态大致分为“凹字形”和“山字形”两种形态。围楼围合下的空间产生出天井、巷道、回廊等相对开敞的空间,以及祖厅、房间、围楼等较为封闭的空间。(3)龙南县客家围屋民居在建筑技术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出客家独特的营建技术。围屋的外墙构造手法主要有“金包银”、卵石、青砖、夯土砖、多种砌法;室内的地层多以青砖和岩石垒砌而成。窗的类型有直棂窗、隔扇窗等。屋顶以硬山顶为主,屋面为双层青瓦铺做。入口大门有叁道防御机关,用铁皮包裹住木门,门后有横竖门杠抵御重力攻门,上方有灌水口阻隔火攻。炮楼内有观测外环境的了望口和射击用的枪口、炮口。外环境的地面多以卵石铺设,围墙全部以青砖垒砌。为了解决围屋的排水问题,巷道内设有排水沟,厅堂内及院内设有天井。(4)传统客家民居文化的传承是龙南县客家围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对传统元素、材料的提炼、再创造和创新运用,并将建筑空间形态以及民居构造体现在现代建筑和景观之中。通过对龙南县客家围屋建筑空间形态以及民居构造上的分析,研究传统的客家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表现,挖掘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和景观中的应用,以期为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依据。
邹齐[9]2016年在《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民居建筑遍布全国各地,由于中国南北气候悬殊,东西山陵河海地理条件各不相同,材料资源又存在很多差别,加上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就导致了我国传统民居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地方特色,遗存丰富的中国民居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我国的民居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以龙庆忠、刘敦桢为代表的一批民居研究先行者们开始了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术研究,至今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以陆元鼎为代表的众多民居研究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至今,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有了自己的一套研究体系,民居研究学术交流频繁,民居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民居建筑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并继续发展着。龙庆忠、过元熙等教授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为岭南地区民居建筑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得岭南地区民居建筑研究能够较早地开展。建国初期陆元鼎大学毕业留校后,接棒岭南民居建筑研究,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至今已有六十余年。陆元鼎重视田野调研,提出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培养出许多研究生,并召开一系列民居类会议,引领民居学会的发展,对岭南民居建筑研究及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将陆元鼎的民居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叁个阶段:解放后至文革期间陆元鼎开始接触民居建筑并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文革后至第一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期间陆元鼎恢复和发展了其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术研究、1988年至今陆元鼎对民居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和展望。基于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研究的叁个主要发展历程,本文归纳和总结了陆元鼎教授主要的学术成果,从系统化运用地理气候研究范式、首创民系民居研究范式、倡导岭南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动民居学科发展四个方面逐步对陆元鼎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进而更加清晰地阐述陆元鼎教授的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的研究,将陆元鼎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剖面来管窥岭南民居研究和中国民居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思考和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框架和理论体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开展研究。
王晨[10]2003年在《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着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以坑梓镇黄氏宗族客家住屋这一客家民居为研究对象,应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其自然文化背景、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黄氏宗族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其住屋典型类型——围屋,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还体现了客家建筑“聚居”的社会形态内涵。同时也揭示出黄氏宗族客家住屋文化是在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形成的。 论文共分六个章节:1、绪论,阐述了课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等。2、黄氏宗族客家住屋的自然文化背景,介绍了黄氏宗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俗文化背景。3、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聚落,在分析了客家家族和建筑的一般性特征以及黄氏宗族血缘关系、历史渊源、社会组织后,探讨了黄氏宗族聚落的形成、发展、结构形态与单体建筑的型制、文化特征及演变。4、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特征,主要讨论了黄氏宗族客家住屋的平面结构、类型特征、空间特征等几方面。5、黄氏宗族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针对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当前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6、结论,总结了黄氏宗族客家住屋聚落形态结构以及其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D]. 林皎皎.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2]. 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表达研究[D]. 李楠.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 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D]. 杨星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4]. 成都洛带客家建筑文化研究[D]. 钟洁. 四川大学. 2006
[5]. 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 杨建军. 苏州大学. 2008
[6].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D]. 汤翔燕. 南昌大学. 2007
[7].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熊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8]. 龙南县客家围屋建筑空间形态及民居构造研究[D]. 廖铭清. 西南林业大学. 2013
[9]. 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研究[D]. 邹齐.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10]. 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D]. 王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客家围屋论文; 中国民居论文; 元鼎论文; 建筑文化论文; 客家民居论文; 当代建筑论文; 广西民族论文; 空间形态论文; 室内建筑论文; 客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