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论文_齐淑杰 刘国江

课堂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论文_齐淑杰 刘国江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261000

一、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就是教师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也就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则是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接受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这两种方法各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的是前辈经过世代积累而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是间接知识,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探究的话,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它是至今经过历史考验的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学习方法,它能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为学习高深知识打下基础,实现人的社会化。但它只注重知识不关注过程,只注重结论不关注方法,使课堂没了生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自主探究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核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探究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自动、自主地发展。而它又需要更多的时间、充足的材料,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接受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单纯的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它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呈现,自主探究也不只是情境的呈现、形式的盲从。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学方式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既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一刀切,在超越的基础上研究、把握规律,才能择善而从得其法。

二、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倡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法去研究,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和发展性,给学生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宽容和关怀,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时也是教师的生活,理想的课堂应充分释放教师的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教师的知识与经验,与学生的对话与交往,对教学过程的调控都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也并非要削弱甚至消除教师的主体性,不能过分迁就学生、纵容学生,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有选择性地讲解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按学生的问题去组织教学,如果教师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又怎样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学生呢?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课堂备课时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它告诉我们备课中预设是应该有的,在备课时,教师应对课堂上的许多细节进行预设,以达到对上课时随机发生的事情有备而无患。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局限于预设而限制课堂的生成,反而应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但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从而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教学时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的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生成和预设应互为联系,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四、表扬与批评,赏识与惩罚

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但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处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夸要有一个度。明明是缺点,也要先表扬,然后不关疼痒地说几句,这样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赏识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差异的承认;惩罚是对人性弱点的警醒、约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保证。当然,惩罚要适当,要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实事求是的赞赏是尊重,负责任的批评也是尊重,恰当的表扬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批评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严格要求和实事求是的批评反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使学生形成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形成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它贯穿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何其然。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但不能灵活运用,也谈不上情感的提升、价值观的养成。有的教师过分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却忽视了双基的落实。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将这种追求通整于课堂之中,既要用好教材,强调能力主导,又要重视过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需要。

论文作者:齐淑杰 刘国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课堂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论文_齐淑杰 刘国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