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的阳光洒满课堂论文_高慧娟 齐延萍

让生活的阳光洒满课堂论文_高慧娟 齐延萍

高慧娟 齐延萍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 261000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喜欢音乐,也盼望着上音乐课,但真正在音乐课上又表现出消极怠慢的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存在着种种脱离生活的现象。所以“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让生活重新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充满生命色彩的生活乐章,是活动建构教学论的重要追求。

那我们应如何处理音乐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和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在欣赏《灵隐寺钟声》时,为使学生能有感性的认识和想象,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听寺庙钟声并模仿钟声,说说在寺庙里听到的、看到的(烧香的、和尚念经、撞钟、敲木鱼)。再有机地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把念经声(唱主旋律)、钟声、木鱼声(弹舌)合在一起营造寺庙场景。在此情境下,初听歌曲,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为乐曲起名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从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出发来体验音乐,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认识。复听时,再染情境:采用音画同步,并要求学生在主题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加上弹舌音,第三次出现时一起唱主旋,这样以音乐为本,以音响出发,以听觉为主,通过简明生动的提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达到感受与鉴赏的目的。

二、内容重组,促进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音乐从生活中来,不是从书本中来。课堂教学要架设起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不仅要重视学生生活的再现,而且要重视学科知识的生活化。将封闭式的教材体系转变为开放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内容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进行内容重组,减少音乐知识的数量,增加音乐活动内容及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人音版第2册第六课《咯咯哒》中的节奏教学,我先带领学生玩母鸡捉虫的游戏,接着母鸡吃饱了,我又和孩子们玩起了母鸡下蛋的游戏,问学生:“你们知道母鸡下了蛋很高兴,它是怎样叫的?”请学生模仿老师:咯咯咯咯哒,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含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三、拓展生活空间,推动学生的发展与创造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应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拓展生活的空间,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音乐,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学会探索并处理音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在教授《大鹿》这首歌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来拓展歌曲情境。“小兔在大鹿的帮助下得救了,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如果小兔(或者是别的小动物)以后再遇到猎人该怎么办?”“只靠小兔和大鹿的力量能把猎人从森林中赶走吗?”由此引导学生在脑中形成狮子、大象等更多动物的形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大鹿》这首歌曲的旋律继续创编歌词,学生不但在歌唱、表演中能把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了只要团结起来,力量是非常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有的学生还给续编的歌曲起了歌名《团结力量大》、《大家齐心赶猎人》等。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听音乐编故事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有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播放了《大海》和《百鸟朝凤》两段音乐,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起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可是有一位农村学生为《百鸟朝凤》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闹得鸡飞狗跳,所有的鸟都跟着叫起来,也没有捉到。通过为乐曲起名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正是《百鸟朝凤》中唢呐描绘的鸟鸣碰撞了那位农村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指向于鲜活灵动的生命的教育。因此,“课堂生活重建”对于课程而言,其成效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和继续,更主要的是确立了人本地位和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灵的解放,进而实现智性生命的张扬。

思考与建议: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应该注重音乐学科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重心,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为载体,强调形式、手段方法的生活化,具体表现为各个教学环节的生活化——课前预习,多方准备,搜集相关信息,注意积累;课中释放,创设情境,积极探索,开放教学过程;课后延伸,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力求深入提高。

论文作者:高慧娟 齐延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  ;  ;  ;  ;  ;  ;  ;  

让生活的阳光洒满课堂论文_高慧娟 齐延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