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_经济建设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_经济建设论文

西部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大踏步地向“小康”迈进的时候,西部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现代化道路上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西部落后首先是经济发展滞后,加快西部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西部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也是研究西部发展问题时必须回答好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西部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整体发展

西部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从地域概念讲,西部是指中国版图方位的广大西部地区,其国土面积为558.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8%;从社会经济概念上讲,西部是指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显著特点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科学、文化也比较落后。

西部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化大局中的整体发展,因此西部发展快慢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讲的:“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证我们的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的全面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见1995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西部发展滞后首先是经济基础薄弱,所以西部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的发展,使西部的社会经济总量和商品量迅速增加,为加快西部的现代化进程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西部的整体发展中,这个任务显得特别紧迫、特别重要,也特别艰巨。其所以如是说,首先这是打好西部扶贫攻坚战的需要。我国现有650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党中央、国务院已向世界庄严宣告,本世纪末中国要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没有西部经济发展,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如期告别贫困。更为重要的,这是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差距还是逐步拉大了。从1978年到199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东部各省一般都在20%左右,而西部大部分省区还不到10%。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战略方针,但新时期的缩小差距既不能“抑东促西”,更不能“打富济贫”,而只能是千方百计加快西部发展的速度。不仅如此,而且只有西部经济发展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才有可靠的保障。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大部分居住在西部;我国有上万公里陆上边界线,其中绝大多数也在西部; 我国有138个边境县,属于西部地区的就有108个。从一定意义上说, 西部经济就是民族经济,西部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的发展。没有西部经济的发展,就不能有效地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就不能有效地粉碎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就没有巩固的基础。另外,加快西部发展也是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资源分布上又呈现西丰东贫的格局。近几年,东部经济发展已经受到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的制约,如果没有西部资源的深度、广度开发,东部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受到进一步制约,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可能缺乏后劲。所以说,“没有西部的全面振兴,没有西部的基本现代化,就不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

(二)西部发展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前进运动,我们谋求的发展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两个文明的共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这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既能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又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 页)这段话既是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任务的基本概括,也是他的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完整表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全面性、整体性的科学认识。我们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具体体现。

毫无疑问,西部的发展也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在他的社会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绝不能因为西部经济滞后、中心任务是加快开发建设,就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活动空间的拓展、人的文明道德境界和整个素质的提高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疑,在西部的发展中,经济增长自然是个重要目标,但全面提高西部人的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同样是个重要目标,而且只有实现后一个目标,西部经济的现代化才有可靠的保证。

历史地看,人类本身就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矛盾统一的辩证运动中前进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人的素质为一定的历史环境造就,反过来又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一个过程,两种成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纵观西部发展的历史,西部人的气质、性格和整体素质正是西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就的,西部的文化是西部历史的沉淀,西部过去的发展与西部文化(包括西部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今天谋求的西部发展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进程,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这个进程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此外,我们讲的现代化,既有物的内容,同时又是一种思潮、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行动方式;现代化进程既是物质财富增加、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对象拓展,同时又是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判断、思维方式以至生活方式随之变迁、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不是经济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伴生物,是社会现代化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西部是我国的后发展地区,后发展地区搞现代化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文化知识,实现超常规地跳跃式发展,但是如果离开人的现代化,这种“后发展优势”就难以有效地发挥。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必要的人才也可以引进,但从整体上讲,西部人不可能全部交换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就难于掌握,引进的资金也难于收到应有的效益。因此,西部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要求社会全面进步,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谋求西部发展,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到突出的地位。

(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对西部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西部的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快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固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仅是个潜在优势。在诸多资源中,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更具决定性意义。缺乏人才,科技落后,自然资源就很难变成经济优势,就可能由于市场的功能流向发达地区,变成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西部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关键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引进新型的生产材料都是发展生产力,但如果离开具有相应素质的劳动者,仍然变不成现实的生产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是人,这里所讲的人是有一定素质并进入生产过程的人,这里所讲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劳动者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劳动者的意志、情感、性格等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他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则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还必须有较好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创造能力。

目前,西部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较多,有区位的制约,有资金的制约,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制约,等等。这些制约都是客观存在,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一个内在因素,这就是西部人的整体素质问题。这种整体素质的差距,表现在文化程度上就是受教育、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高;表现在科技水平上,就是科技的普及率、应用率、转化率低。以1990年为例,东部和西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分别为1.88%和0.72%,二者之间的比例为2.53∶1; 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东部为13.5%,西部为22.7%;科学技术应用率,东部为54%,西部为23%。虽然西部在五、六十年代“三线建设”中迁入和新建了一批比较先进的企业,随之引进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旧的管理体制的分割,由于不少“三线企业”远离城市,成为“孤岛”式的企业,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劳动技能对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很大限制。这一时期支援西部建设的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又多集中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人知识更新慢,久而久之,许多人反被淹没在传统观念的“汪洋大海”之中。

西部人整体素质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上,而且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方面。西部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牧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观念和守旧、守成、封建迷信等观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封闭保守的文化环境。想问题,办事情,框框、顾虑很多,缺乏敢想、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与东部人思想观念上的活跃性、开放性、进取性和实践上的开拓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加快西部的发展必须在提高西部人的整体素质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在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方面狠下功夫。这不仅是西部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快西部发展,必须发挥“后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跳跃式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全面加强西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要来一个思想大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迷信保守、 观念陈旧、头脑僵化就不可能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胆识和魄力,就迈不出新步、走不出好路,就焕发不出经济发展的活力。西部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多方面的差距,其中思想观念和与此相联系的改革开放的差距是关键性的差距。在我们眼睛向内寻找自身发展滞后原因的时候,必须敢于正视这个问题。由于眼界的狭隘,由于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同样一件事情,价值判断和解决办法往往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西部落后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继续深化解放思想的进程。不仅要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继续解放思想,而且要在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方面继续解放思想。同时,要教育干部群众由忍耐苦守的观念转变为苦干拼搏的观念,树立创业意识;由安于现状的观念转变为敢为人先的观念,树立开拓、竞争意识;由单纯争取上项目的观念转变为争取上项目、加快发展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并重的观念,树立科技与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加快西部发展的步伐。

(2)要有一个教育大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育人的基础,也是建造新的文明的基础。没有教育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就会落空,物的现代化也没有保证。西部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西部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教育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性动力源。随着西部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教育对西部现代化和西部文明发展的基础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为此,西部必须克服资金方面的困难,尽可能地增加教育投入,做好“后发展优势”得以实现的人力资本积累。

当前,西部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是摆脱不了怪圈式的恶性循环:经济越落后,越不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越不重视下一代的教育,经济就越发展不上去。这些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尽快走出这个怪圈。当前,西部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着重抓好三个层次的教育:一是下功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防止新文盲增加,铲除愚昧寄生的土壤;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三是根据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下决心办好师范教育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使“后发展优势”得以实现。

(3)要有一个科学技术大普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通常以两种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第一种是技术性的,即科学为生产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第二种是教育性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对社会精神生活发生影响。正因为科学技术有这两种特殊功能,因此它既表现为一种物质力量,又表现为一种精神力量。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仰仗科技的发展来解决,西部要利用“后发展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必须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况且,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交通线路长,加之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规律,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应该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因此,西部要加快发展必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必须弘扬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伪科学,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和各种精神垃圾的影响;必须狠抓实用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把潜在的生产力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变成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和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发挥出新的生产力水平。

(4)要来一个革命精神大发扬。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革命战争年代,西部地区曾经形成过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传统精神;建国后,西部开发建设者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在深山峡谷、荒漠戈壁、辽阔草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创业,为西部的开发和共和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是西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西部人又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艰巨任务。西部地广人稀,环境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要成就一点事业,必须付出“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和代价,可见西部要发展,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更为重要。我们要大力倡导江泽民同志概括的64字创业精神,赋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西部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以此来鼓舞和激励西部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总之,加快西部发展,既要增加投入,多上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骨干开发项目,使西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以人为核心,在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下一番功夫。强国先强民,强民先强魂,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强魂需要科学理论武装,需要教育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普及,需要思想的解放和革命精神的发扬。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要求,把西部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就能为西部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快西部振兴的步伐。

标签:;  ;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