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子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文化论文,国际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11月10日,“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周口鹿邑召开,与会学者分别从“老子《道德经》及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老子生平与思想”、“道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道家与道教文化”、“儒道关系”、“老子思想对人类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借鉴价值”、“老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21世纪新道学文化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1、老子其人、其书及事迹考辨。对于历史上是否确有老子、《道德经》一书何人所撰等问题,王岳川教授做了解答,并对笼罩在“疑古”思潮下的老子研究模式给予了批评,认为,老学研究应当走出“疑古”和“信古”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进入“释古”的新学术视域下重新思考。
2、老子《道德经》的丰富内涵。周桂钿教授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了老子《道德经》,指出该书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智慧。老子将“小国寡民”视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故其治理天下、论治乱世的理念主要导源于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君民都要无为无欲,二是圣人应以百姓心为心。许抗生教授阐述了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辩证否定式思维模式,并概括出四个原则:“对立面(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依存”、“肯定要以否定为基础、为根本、为开端,从而才能成就其自己”、“肯定要依赖于否定,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对立面的转化”。老子非常注重辩证否定式的运用,这是其创造性地寻找到的新思维方法,突破了以往旧传统的束缚,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以“道”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3、老子后学——道家、道教的哲学思想。李刚教授从神仙信仰角度分析了道家、道教对生命的一贯重视。求仙长生不仅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成为道教理论的鲜明特征。詹石窗教授阐释了道教的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指出:道教通过“伦理象征”传播了人格完善的坚定信念,确立了伦理修养的基本路径。一方面,道教人格完善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来实现;另一方面,道教人格完善的技术操作过程也体现着深刻的哲理。
4、老子道学与现代社会。胡孚琛研究员指出: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景源所长介绍,“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负责组织下,正在加紧落实各项筹备工作。此举将结束我国没有全国性老学研究机构的历史,推动道学研究的中心由海外向内地回归。
刘国梁教授指出,崇尚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是《老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色。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第一,按规律办事,不造假做秀;第二,把握复杂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三,谦逊待人,以平常心处事,切不可傲气横溢;第四,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不可劳民、愚民;第五,实践第一,切莫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