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方言“起去”简析论文

资阳方言“起去”简析论文

资阳方言“起去”简析

黄中铃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起来”是个例外,没有与之相对的趋向动词。不过,在许多方言中均存在着“起去”的说法。以资阳方言中的“起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与功能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从语义角度来看,影响资阳方言“起去”的主要因素有语境因素、情态因素与时间因素,而且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从语法功能来看,“起去”能充当谓语与补语,多位于连谓结构与祈使句中。

关键词: “起去”;语义;语法;语境

一、引言

资阳市隶属四川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与成都接壤,南连内江,东临重庆、遂宁,西与眉山相邻。资阳市现辖雁江区、乐至县与安岳县。资阳方言是四川方言的一种,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中成渝片区。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起来”是个例外,没有与之相对的趋向动词。不过,在许多方言中均存在着“起去”的说法。邢福义(2002)从普通话、方言与古代汉语角度,对“起去”进行了实例分析。他指出:“‘起去’不是某个方言独有的现象,然而,从方言的角度进行检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通过实际调查,他发现在河北、山东、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等方言中,都有“起去”的说法。由此得出结论,“起去”不是某种方言所特有的现象,“起去”的使用得到了“整体汉语”的支持。张清源(1998)对成都话“V起来”“V起去”和“V起xy”三种格式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大量的实证语料,阐述了这三种格式的内部结构、语法功能。他指出,“V起来/去”“V起xy”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动作趋向。这三个复合趋向动词中的“起”,极可能由趋向动词“起来”“起去”的“起”发展而来,它的意义逐渐虚化。我们知道,资阳方言与成都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属于西南官话中的成渝小片。不过,它们在“起去”的语义及用法上,仍然存在着细微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资阳方言中的“起去”。

二、资阳方言“起去”的语义分析

在资阳方言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起去”的语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不能把“起去”孤立起来进行单独分析,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找到影响它的具体因素,再予以探讨。通过实际调查与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资阳方言中,影响“起去”的主要因素有语境、情态和时间,下面就对这三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语境因素

每个词语都有它固定的意义,就词汇而言,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退隐和复出外,在词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改变,词义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

我们知道,对语言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结构,而忽视对其内部结构的剖析。我们应该拓宽视角,深入探析这些多元结构的内容,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别词义,明白它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不是唯一的,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亦不是唯一的。就“起去”中的“起”而言,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语义。它已经由表示“从躺卧到站立”这一基本义,发展出多种引申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有关“起去”的例证,都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其中,单句多是在情景语境中,而复句多是在上下文语境中。首先看下面的用例:

又如鲍照的《代春日行》采用民间谣谚的三言句,隔句押韵,描写了岁首青年男女郊外春游的欢乐情景,尾句“两相思。两不知”描写了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产生了爱慕相思之情的隐秘微妙的心理状态。沈德潜评曰:“声情骀荡。末六字比‘心悦君兮君不知’更深。”(《古诗源》卷十一)

从这则传说来看,腊八食粥习俗不一定始于宋时,恐怕要推至更远的年代。当然,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情况下,仅凭一则神话传说是不能断定某种习俗起源的。但是,这些目前还流传在豫东群众中的口碑资料,却为民俗学者,特别是饮食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值得注意的线索。

(6)与未利用地面积相关性最显著的因素是人口密度(X2)、农村人口(X3)。人口密度增加1人/k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588×104hm2。说明影响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人口密度和农村人口数量,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增加,使其不断占用可利用的土地。

(1)外头有人敲门,别在床上摸咯,你搞快点起去开门。(外面有人敲门,别在床上磨蹭了,你快点起身去开门。)

以上三例都是表示“起去”这一动作完成需要耗费的时长较短,下面再来看“起去”完成耗费时长较长的情况。例如:

(3)刚刚外头有人喊你,你起去看哈呀。(刚刚外面有人叫你,你起身去看看。)

(4)都八点了,你还不起去说?(都八点了,你还不起床吗?)

(5)你老汉都起去好久咯。(你爸都起床很久了。)

例(1)~例(3)中的“起去”,在句中的语境下,均有“起身去”的意义。这里是把“起去”分解成了两步动作,先“起身”然后再“去”。两者之间所呈现的逻辑关系可以理解为目的关系,“起身”的目的是为了“去”;同时,两者在时间的线条上是相继发生,一前一后,有条不紊。例(4)、例(5)中的“起去”,不再是上述三例中的意思。由于语境的变化,这里的“起去”意思是“起床去”。它的动作也是分为两步,先“起床”再“去”。总之,这种语义的不同与“起去”前面主语所处的不同环境有关,进而与“起去”的具体语境产生了联系。

在较为模糊含混的语境下,“起去”会出现兼有“起身”和“起床”两种语义的情况。例如:

(6)外头有人敲门,你搞快点起去开门。(外面有人敲门,你快点起身/起床去开门。)

将例(6)与例(1)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例(1)强调了“床”这一关键信息,因此,此句中的“起去”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起床”。在例(6)中,我们不能确定施事身边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情况,不能贸然地将这里的“起去”界定为“起身”或“起床”。为稳妥起见,不妨将它们都予以采纳。由此可见,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B水库第一种方法生产经营分摊比例取值为1;第二种方法不考虑重复库容因素,但考虑死库容因素,分摊比例为0.89,第三种方法重复库容和死库容因素均不考虑,分摊比例为0.87。

(二)情态因素

在传统语言学中,情态主要是关于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两种情况的探讨。而在现代语言学中,情态在语法范畴与语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语言学者一直研究的热点之一。纵观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情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它在语法、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从语义角度,分析资阳方言“起去”在受到情态影响时,与主观性相联系而显现出不同语义的情况。例如:

人们也将由裁判官创造的“三重告示”的时间锁定在公元前2世纪,其因包含了三项诉权而得名:“在特有产的限度内”(actio de peculio)、“在权力拥有者获益的限度内”(actio de in rem verso)以及“根据从权力拥有者处接收的命令”(actio quod iussu)。它们被用来给那些与处于他人权力下之人完成了交易的债权人使用,就像告示使用的话语指出的那样,“基于与处在他人权力下的人缔结了一笔交易的情况”,由乌尔比安记录在D. 15,1,1 pr.-2(乌尔比安:《告示评注》第29卷)当中:

(7)迟到咯,你快点起去。(迟到了,你快点起床。)

(8)到时间咯,我要起去读书咯。(到时间了,我必须去上学了。)

(9)搞快点起去!你同学都在楼底下等你咯。(快点起床!你同学都在楼下等你了。)

(10)床都被你睡成鸡窝老,你起去。(床都被你睡乱了,你起床。)

在例(7)中,“已经迟到了”,表明没有时间再拖延下去,这时不得不“起去”,预示着“起去”这个动作一定要完成,也蕴含着施事者没有任何理由推脱的意味。例(8)亦然,“到时间了”,表明已经没有再拖延的可能性,“起去读书”是必然性的动作。在例(9)中,虽然没有点明时间的紧迫性,但是同学在楼下等待,也含蓄地表达出没有再拖延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起去”的发生是具有必要性的。

(21)你起去开门。(你起身去开门。)

上述用例中的“起去”均为带有必然性的语义,下面接着分析带有可能性语义的情况。例如:

在例(15)中,前后两个分句在逻辑关系上是因果关系,因为“下暴雨咯”,所以“搞快起去把衣服收咯”。从情态因素影响角度来看,从前一分句可以推测出说话人当时的心理十分急切,“起去”是具有必然性的,必须马上完成。从时间因素影响角度来看,说话人让听话者完成“起去”这一动作的时间是短暂的,话音未落,就应立刻执行。在例(16)中,从逻辑关系来看,两分句之间仍然存在着因果关系,虽然不如例(15)那样明显。前一分句“都八点咯”,隐含着说话人的惊讶或不满;后一分句“起去收拾吃饭”,则以祈使句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此时的“起去”与例(15)一样,是具有必然性的。从时间因素来看,它表达的语义也应是在短时间就要完成。在例(17)中,通过分析可知,由于形势十分紧迫,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和前两例一样,此时的“起去”也是表示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

(11)你起去把座位让给他,得不得行嘛?(你起身把座位让给他,可不可以嘛?)

(17)马上他们表演结束,下一个就是你们咯,快起去准备好。(马上他们表演结束,下一个就是你们了,快起身准备好。)

(13)天都亮咯,你怕是该起去咯哟。(天都亮了,你应该起床了吧。)

(14)你在这里摊老半天咯,怕是起去得咯哟。(你在这里躺了半天了,应该起床/身了吧。)

归根结底,是老师和家长双方对班级群的作用和意义没有一个正确而统一的认知。正如本文标题中所指出的,班级群是一个被放大的“生物群落”,当我们将太多目的投注到班级群中时,这个群落无法承受超负荷的重担,平衡被打破,群落便失去了生命力。那么,我们如何来为这个被放大的“生物群落”减负呢?

(三)时间因素

上面我们从语义角度入手,分析了在语境和情态影响下“起去”产生不同语义的情况。下面,我们将从“起去”这个动作完成所需时间长短入手,对“起去”进行分析。这里主要是从“起去”本身的词义入手,探讨在时间因素影响下,“起去”所表示的词义在时间线条上的长短,也就是“起去”这个动作完成需要耗费的时长。例如:

(15)下暴雨咯,搞快起去把衣服收咯。(下暴雨了,快点起身/床把衣服收了。)

(16)都八点咯,起去收拾吃饭!(八点了,起床收拾吃饭!)

(12)我过不去,麻烦你起去让我哈。(我过不去,麻烦你起身让一下我。)

以上四部分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持环境,同时为学生建立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支持。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互动系统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例(11)是一个复句,两个单句的逻辑关系不是特别清晰。不过,从后一分句“得不得行嘛?”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问“V不V”结构,表示出叙事主体商量的语气,在整体上起到补充句意的作用,同时,也能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使之能理解说话者的用意。由此可以推导出,此时的“起去”带有可能性的语义,是说话人在询问听话人。至于听话人如何选择,则是不能确定的。同样,例(12)中的叙事主体也是带有商量的语气,这里的“起去”没有强制性让施事者去执行的意味,是说话人再三斟酌后的一个建议,也可以说是一个含蓄的询问。还可以在此句中加上前例正反问结构,变为:“我过不去,可不可以麻烦你起去让我哈?”这时“起去”所具有的可能性语义就更加明显。例(13)、例(14)则与它们有所不同,句中的“起去”是在情理之中,施事者虽然没有被强制性要求“起去”,也没有强烈的紧迫感,但是也没有推脱的理由与过多的商量余地。

(2)这里只坐得下两个人,你起去,把空当留给勒个老头。(这里只能坐下两个人,你起身去,把空座位留给这个老人。)

(18)没得车来,你起去看哈有没有其它办法。(没有车来,你起身去看看有没有其它办法。)

(19)紧到不动,快点起去得咯。(很久都没反应,快点可以起床了。)

在例(18)中,从说话语境可以推测,说话人与听话者在话语被说出之前,就已经维持着很长时间的“未起去”动作,此时说话人要求听话者“起去”,这个动作的发出应该不是很迅速的。听话者听到这句话后通常会面临两个选择,“继续等待”还是“起去”。这就注定了此时的“起去”在时间线条上的体现和听话者的心理路程一样,会有波折变化,更有漫延的可能。因此,这里的“起去”动作的完成需要耗费的时长就要长一些。在例(19)中,说话人发现听话者正在赖床,所以就予以提醒。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应该是长辈,听话者为晚辈。如前所述,语境不同的话,情况还会存在差异。就时间的紧迫性与舒缓性而言,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周末,听话者完成“起去”这个动作的时间可能是缓慢的,在实施“起去”这个行为动作之前还有回旋的余地。而且说话人要求听话者“起去”时间也不会很短,因此,此时的“起去”是表示时间较长的一个动作。如果语境相反,此时不是周末,那么“起去”的语义则会迥然不同。

全封闭式结构在上包围结构的基础上做改进,上包围式结构是基本,网页的下半部添加了对应的横向操作菜单。可以在有限的网页页面范围内充分利用页面空间。提升页面有效数据信息的容量,降低不必要的文本数据,提高用户在预览网页界面时对有效数据信息获取的效率。由于对信息的封闭性太强,这也是此结构网页编排设计的不足之处。往往容易导致用户浏览网页信息内容刷新较慢,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

三、资阳方言“起去”的语法功能

下面主要是从语法功能角度,对资阳方言“起去”进行探讨。在资阳方言中,“起去”主要是作谓语和补语,它在作谓语时情况较为复杂。

(一)作谓语

在资阳方言中,“起去”作谓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独作谓语,二是作连谓结构中的首个谓语成分。

2013年,水规总院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技术保障体系,推动行业设计理念更新,全力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审查工作,总体满足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

1.作谓语

资阳方言“起去”作谓语时,主要用于祈使句中,有时也用在在陈述句中。此时“起去”的语义集中在“起”这个单音节动词上,用来强调这个动作。例如:

观察组中检出24例,诊断率为96.0%;对照组中检出19例,诊断率为76.0%,组间计算x2值为8.996,P值为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你快起去得咯。(你应该起床了。)

在例(10)中,“起去”所表达的语义就没有那样清晰。从情态角度来看,可以确定此句为复句,“你起去”为后一分句,并且为祈使句,而祈使句很多时候带有命令口吻。再聚焦前一分句,可以发现,两分句之间是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床都被你睡成鸡窝老”为前因,“你起去”为后果。按照这一顺序推理分析,这里的“起去”明显带有必然性。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体会到说话主体的不满情绪,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例(20)、例(21)均为祈使句,“起去”均作谓语。从语义角度来看,由于语境不同,两例中“起去”的意思也不一样。例(20)的语境是到了该起床的时间点,强调的是“起”这一动作行为。此时“起去”的语义是偏向于“起”的,“去”有一定的语法化倾向,两者在语义地位上并不是平起平坐的。例(21)的语境是开门,一般情况下,它会与起身相搭配。此时“起去”的语义向“起(起身)”倾斜,强调的是“起”这一动作本身。

2.作连谓结构成分

在资阳方言中,“起去”在连谓结构中位于VP1的位置,充当连谓结构的首个谓语成分。它与VP2位置的谓语有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两者呈时间线条顺序铺开发生,VP2通常表示“起去”的目的。例如:

(22)太阳都要落坡老,起去做活路。(太阳快下山了,起身干活。)

(23)你婆婆早就起去煮饭了。(你奶奶早就起床煮饭了。)

例(22)、例(23)均为连谓结构,“起去”都处于VP1的位置。同时,“起去”与后面的谓语在逻辑上是目的关系,例(22)中“起去”的目的是为了“做活路”,例(23)中“起去”的目的是为了“煮饭”。由于VP2是目的所在,它在连谓结构中充当主要谓语,是整个句子的核心,VP1(“起去”)则为次要谓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例中如果去掉“起去”,整个句子在语法结构和语义层面仍是完整的,它们仍能成立。

(二)作补语

除了作谓语以外,资阳方言“起去”还可以作补语。它用在某些动词之后,对前一动词进行补充说明,表明这一动作的趋向。例如:

本体材料应作为材料费,参与费用及利润的计算。而作为未计价装置性材料,不参与计算费用及利润不大符合建筑成品定价特点,为避免计算的不合理,可以比照主要材料进行限价计费,或单独制定计算方法,安装工程还可修改计算基础及费率。

再次,Copykiller公司也拥有独立的专业教师团队,这些教师主要由高校教育专业毕业人员担任,负责开发课程与课件、授课与培训、答疑等。此外,该公司也聘任高校教师与科研机构人员担任教师。如韩国亚洲出版伦理委员会工作人员,首尔大学、延世大学等韩国著名高校的教师等,还有部分教师来自韩国政府机构、韩国研究财团、学术道德信息中心以及民间学术研究团体等。

(24)快迟到咯,他飞叉叉地跑起去读书。(快迟到了,他飞快地跑去上学。)

(25)他太矮咯,只有跳起去抓叮叮猫。(他太矮了,只有跳起抓蜻蜓。)

在例(24)中,“起去”补充说明“跑”是如何发生的;在例(25)中,“起去”补充说明动词“跳”。以上两例均为典型的连谓句。如果把例(24)中的“跑”去掉,变为:“快迟到咯,他飞叉叉地起去读书。”该句在语法结构上仍是完整的,这与“起去”作连谓结构成分颇为相似,只是在搭配上有所出入,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四、结语

总起来看,资阳方言中“起去”的用法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从语义和语法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从语义角度来看,语境、情态与时间因素,均对资阳方言“起去”的语义表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语言学的一个规律:影响语言的因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语义的多样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语法功能来看,“起去”能充当谓语与补语,多位于连谓结构与祈使句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邢福义对各地方言“起去”、张清源对成都话“V起去”、张光明对忻州方言“起去”研究所获得的结论。

阶前砌下新凉,嫩姿弱质婆娑小。仙家甚处,凤雏飞下化成窈窕。尖叶参差,柔枝袅娜,体将玉造。自川葵放后,堂萱谢了,是园苑、无花草。 自恨西风太早。逞芳容、紫团绯绕。管里低昂,篦头约掠,空成懊恼。圆胎结就,小铃垂下,直开临杪。凡间谪堕,不知西帝,曾关宸抱。(卷二六金凤花门)

参考文献:

[1]崔振华.湘方言中的“起去”已经语法化[J].汉语学报,2007,(3).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2).

[5]邢福义.“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J].方言,2003,(3).

[6]邢福义.有关“起去”的两点补说[J].方言,2002,(3).

[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灿龙.“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9]张光明.忻州方言的“起去”[J].语文研究,2004,(4).

[10]张清源.成都话的“V起来、V起去”和“V起xy”[J].方言 ,1998,(2).

A Brief Analysis of Ziyang Dialect Getting “Qiqu(起去)”

Huang Zhongli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

Absrtact: In modern Chinese, the trend verbs often appear in pairs, but there is an exception of “qilai(起来)”, there is no relative trend verb, but in many dialects,“qiqu(起去)” can be seen.In this paper, Ziyang dialect “qiqu(起去)”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wo angles of semantics and function to be analyzed.In Ziyang dialect, context, modality and tim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aning of “qiqu(起去)”,an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tertwin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it is found that “qiqu(起去)” is mostly located in conjunctive predicate structure and imperative sentence, and can act as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trend verbs in dialects.

Key words: “qiqu(起去)”;semantics;grammar;context

作者简介: 黄中铃,女,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资阳方言“起去”简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