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论的创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括为唯道论,如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称道家的理论为唯道论。(注: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说:“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经立了多门底道说,其中最重要而与道教有关系底是倡唯道论底道家。”另有一些学者也使用过唯道论的概念,如林清泉在《太极之光》中说:“太极之道……唯道论……老子论道德。”周力行曾在《孔孟月刊》第20卷第7期发表过《唯道论》。)但这些学者对于什么是唯道论,未加以论证与展开。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先秦道论的兴起、老子唯道论的创立、唯道论的基本观点、唯道论的理论渊源等等,给予比较系统的论述。
一、道的渊源
1.金文中的道
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道字。金文中已确认有道字,而且不止一处。西周时的《貉子卣》上的道字,由行与首两个部件组成。《散盘》上的道字,由行、首、止三个部件组成。春秋战国时的器物铭文上也有道字,见于《曾伯簠》、《侯马盟书》等。金文中的道字,一般是道路的意思。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道的解释是:“从行从首,一达谓之道。”按一定方向去到达的就是道路。
2.古文献中的道
“十三经”是中国先秦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在“十三经”中,道的含义多种多样。一是指道路。如《易经》:“履道坦坦。”《诗经》:“道阻且长”。二是指谈说。《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三是指某种主张。《论语·宪问》:“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四是指伦理。如《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五是指道义。如《谷梁传》:“道义不外公也。”六是指治理。如《周礼》:“道国之政事。”七是指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还有其他的含义,不一一举例。
3.道:道路与行路
道有行路、运行的意思。《释名·释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行路之谓道。《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也就是行路,引申为运行。现在研究道的学者,多将道的原始含义仅作为名词——“道路”理解。根据以上资料,道的原始含义还可以作动词来理解——行路或运行。如《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以目”,即行路以目,或行道以目。
这里特别指出道的原始含义有名词与动词之分,是为了说明道在成为哲学概念以后,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思索它的含义。如果我们仅仅把道作为名词理解,我们就只会问:是什么;如果我们还把道作为动词理解,那么就还会问一个问题:怎样运行。前者主要是一个静态宇宙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一个动态宇宙观的问题。正是后面一个问题,是道家哲学始终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二、道论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道成为诸子百家都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着道,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论。比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论、道家的道论、《易传》的道论、法家的道论、兵家的道论、墨家的道论等。
1.孔子的道论
儒家的道论,由孔子所开创。孔子非常推崇道,《论语》中道字出现大约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现的60余次还要多。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孔子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他把道分为仁与不仁两个方面,主张仁道而反对不仁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仁的核心是爱人,故道表现为爱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道论的一个特点是,道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不是最高概念;道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而是政治伦理意义上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
2.《易传》的道论
《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传》中有丰富的道论思想。道在《易传》中出现大约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易传》的道论,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阴阳之道、形上之道、三才之道等。《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是道的重要内容。阴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基本的一对概念,表达宇宙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阴阳之道在《易传》中得到比较系统的论述,故《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
《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对道的一种很好的说明:道与器物不同,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本根的性质。《易传·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才之道,尤其对道教的影响很大。《易传》的道论与老子、庄子的道论也有相异之处。道在《易传》中并非最高哲学范畴,与它同样重要的范畴还有天、太极、易等。在有的地方,易比道是更根本、更高的范畴。
3.法家、兵家、墨家的道论
法家的前期人物有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他们提出了因天道而任法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老子道论的影响,他在《解老》一文中将道理解为自然界的总规律,他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稽也。”(《韩非子·解老》)韩非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因道全法的思想,道为法之根,法因道而设。他说:“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韩非的道论与孔子不同,兼言天道与人道,更接近道家。但他与老子的道论也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韩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宇宙的产生者,而韩非的道是宇宙的规律、法的规律。
兵家有自己的道论,称为兵道。孙武是春秋末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作。孙子认为,道为“安国全军之道”,是治军用兵的原则。在治军方面,他提出以道为首的五事原则:“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对于战争的一般规律,他有所总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兵者,诡道也。”(同上)孙子的道论是有系统的,但仅限于人道中的兵道,缺少系统的天道思想。
墨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与儒家、道家的地位相当,但在道论方面不够系统,也不够形而上。《墨子》一书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大体上都属于人道范围。有的具体,如“舟车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抽象,如“有与无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伦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墨子》认为,这些人类社会的规范,都来自于天志与上帝,都服从于天志与上帝。
三、唯道论的创立
1.道唯一,道最高
诸子百家纷纷创立各自的道论,各种道论互相争鸣又互相吸收,导致道论的丰富与发展。先秦道家的创始者老子,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论。老子道论与其他各家的道论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有的学派也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但道只局限于人道或人道的某个层面。有的学派也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甚至于其他学派中常常使用的天道、地道、人道、君子之道、用兵之道等,老子认为它们都是“可道”之道,不是自己创立的唯一的最高的“常道”之道。所以《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见,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所以他的道论可以说是唯道论。
2.道高于天,道先于帝
在诸子百家的时代,道家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学派。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家与墨家,史称儒墨为显学。儒墨显学的最高范畴是天,又称天命、帝、上帝。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没有意志与仁爱,万物自生自灭。《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一书中,反复说明的一个主题,是道高于天。《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宇宙四大之中,道最大,是大中之大。对于上帝的权威,老子也是否定的,认为道先于上帝,《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的道具有很大的权威,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权威,所以他的道论可以说是唯道论。
3.老子提出了唯道的概念
“唯道”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老子自己的概念。《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这里是强调道的唯一性:唯有道能够使万事万物善始善终。《老子》第七十七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准能把自己多余的财物奉献给穷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有道的人。老子在以上这些地方都强调了道的唯一性、至上性。我们将老子的道论称之为唯道论,是以老子自己的论述为根据的。
4.唯道之道是什么?
唯道之道,不是可道之道,而是常道。常道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讲得很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人,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今许多学者对老子的道提出了解释,笔者比较欣赏的是任法融道长对道的理解。任道长说:“道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任法融,第2页)
笔者尝试用一种多学科立体透视的方法,探索道的奥秘: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道与始基、本原是比较接近的概念;从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创造过程,道与宇宙总能量是比较接近的概念;从宗教学上看,道是泛神论的自然性的神,在修行层面,道与气(神秘的活力或泛生命力)是比较接近的概念;从文化学上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道与逻各斯是比较接近的概念。
四、唯道论的基本观点
1.万有唯道所生
西方科学是一种构成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或基本粒子所构成。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成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无形的存在者所生。这种无形的存在者,有些人认为是天,有些人认为是气,而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不仅说明万物唯道所生,还说明了道生万物的过程。万有是比万物更广泛的存在者,如伦理、规律等。《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隐含着人之伦理均源于道的意思。《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就是规律,表现在不同领域,老子称为“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长生久视之道”等。这一类的道不是常道,而源于常道,由常道所生。
2.万有唯道所成
万有唯道所成,是说任何一种存在者,它的本性,或它的特性,来源于道,由道所成就。假如没有道的成就,它将失去它的本性或特性。《老子》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据高亨考证:“一者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神灵、河谷、君王的统治,都是因为有道而得以存在,得以保持它们的特性。一旦没有了道,天地万物将不能存在,甚至连宗教之神灵、政治之统治也无法维持。老子将道称为一,是因为道是天下唯一的、举世无双的,道有创生万有之功、成就万有之德。
3.道在万有之中
当道创生出宇宙万有、又成就了宇宙万有之后,道与宇宙万有的关系如何呢?道在万有之中,成为万有的本质,成为万有的活力。《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老子有时用朴表示道,道散寓于万有器物之中。寓于万有器物之中的道称为德,“常德乃足”是活力充沛的意思。庄子与东郭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万物皆有道,道在万物中。《庄子·知北游》:东郭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稗稊。”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这段话是说,不论动物、植物、无生命的器物,也不论贵贱,莫不有道寓于其中。
4.万有唯道所主
宇宙本原的问题是万有由谁所生,宇宙本体的问题是万有由谁所主。道既是万有之创生者,也是万有之主宰者。《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有的宗主。《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朴就是道,道能够让天下归顺,让万物服从。
道对万有的主宰是非常特别的方式,这种主宰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自然的。《老子》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对万有的主宰是间接的,创生以后就由德去培养和支配万有。《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对万有的主宰是无为的、无欲的,它不自以为主宰而成其为主宰。
以上只是老子唯道论在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远远不能概括唯道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唯道论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与哲学体系。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
1.突破天、帝信仰,创新为泛神论
中国古代宗教始于商代,商代宗教的核心是对帝的崇拜。商代统治者把帝看成是天上与人间、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不仅天体运行、刮风下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是帝的意志的体现,社会的兴衰、战争的胜败、国君的权力也都是帝决定的。周人灭商之后,普遍认为是天帮助周夺取了天下。《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周人以天崇拜补充了帝崇拜,形成了以天、帝信仰为内容的天命论。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与科学进步,重民重人的思潮兴起,天、帝信仰普遍受到怀疑。如随国大夫季梁认为:“民为神之主。”史嚣提出:“天依人而行。”天、帝、神并没有被否定,只是依人而行事,被民所主宰,具有了泛神论的萌芽。
欧洲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上帝就是自然。”认为神在万物之中,没有超自然的人格神主宰自然,他的哲学被称为泛神论。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近似于泛神论。他不否定天,但在道的面前,天失去了神性,天就是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不否认帝,但道比帝更重要,道先于帝,《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他不否定鬼神,但在道的面前,鬼神失去了神性,对人不起作用:“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泛神论的神就是自然,对事物不直接加以主宰,道也是这样。《老子》第三十四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引用了老子这几句话以后说:“这无疑是自然主义的泛神论。”(李约瑟,第46页)
2.突破泛道德主义,创新为自然主义
西周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国家统治。周王是行政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血缘家族的族长。他分封的诸侯大多是他的家族内的亲属,政治统治又是家族统治。与这种家族政治与宗法社会相适应,文化上必然是伦理至上的观念,“以德配天”是西周最重要的理论。孔子以继承周文化为己任,高扬仁义礼智,将伦理至上的观念发展为泛道德主义,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要特点之一。泛道德主义并不只是对道德的肯定与重视,而是道德的泛滥与专制,以道德为唯一的价值,以道德来衡量一切,使哲学、科学、商业统统受到压抑。
老子非常尖锐地批判伦理至上的观念,老子的道是比封建礼制、人伦规范更根本的自然原则。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泛道德主义扼杀了人的本性,消解了人的创造性,人成为僵化伦理的奴隶。只有道可以帮助人回到自己的本性——自然。泛道德主义导致道德虚伪与假仁假义,失去了人道、爱与怜悯,发展出了鲁迅所谓的“吃人的礼教”。只有道崇尚素朴无华、真实无伪,使社会回到自然状态。
西方多次出现自然主义思潮。在这些自然主义的思潮与运动中,可以找到与老子自然思想非常接近的内容。中国从古到今也有着自然主义的传统,如魏晋玄学家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子是中国自然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西方的自然主义思潮与运动,也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3.突破人道的视野,创新出宇宙生成论
西方现代学人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印度、阿拉伯、希腊等各种文明大致同时发生了,成为人类历史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突破的时代。例如孔子在教育方面突破了官学,开创了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家突破了贵族特权制的传统,邓析作《竹刑》,李悝编《法经》,子产将刑法铸于鼎上公布于市,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局面。老子在哲学方面实现了突破,创立了唯道论。老子之前,道已经成为诸子百家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各学派的道论很难超出人道的视野,大家所争论的归根到底都是人伦与政治问题。所谓天道、地道最后也归结为人道。只有老子的道突破了人伦、政治的视野,创立了宇宙生成论。道生字宙万有,无生有,不论从普遍性看,还是从抽象性看,或者从形上形下看,老子的道都已达到哲学的高度。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道不是任何具体时空的天道、地道、人道,而是最普遍的道。道就是生生不息地创生与发展,生是《老子》书中使用很多也很重要的概念,生成论是中国哲学突破时的特点,它与西方哲学突破时的特点——构成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突破务实的文化精神,创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
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文化精神。儒家是务实精神的典型代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老子、庄子是楚人,浪漫主义的楚文化塑造出老子、庄子的超越精神,突破了由周人沿袭于中原的务实精神。梁启超曾分析过老庄学派与孔孟学派的区别: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梁启超)很明显,前者是超越的文化精神,后者是务实的文化精神。
孔子的视野局限于人伦的仁义礼智、社会的修齐治平,属于积极入世的“游方之内者”。老子超越于等级名分之上,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秕糠,足隐居山林的“游方之外者”。老子因超越精神而能将视野广及宇宙,发现宇宙的总动力——道;因超越精神而能发现人与天、地、道同大,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道家的超越精神升华出老子的社会平等理想以及庄子的个人自由追求,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如果说孔子的务实精神奠定了中国政治、社会、伦理的基础,那么老子的超越精神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特质与风格。
唯道论的理论突破是全方位而多领域的,并不限于以上四个方面。但仅从以上四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唯道论的丰富内容,以及唯道论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与巨大贡献。
陈鼓应先生说:“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陈鼓应,第320页)笔者十分赞成,并且还认为,道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题,唯道论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儒、墨、法诸家都对唯道论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如法家韩非最早写《解老》、《喻老》,开中国历代注解《老子》的先河。又如宋明程朱理学以及当代新儒家的道论,在政治伦理层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理论与范畴,而在哲学思辨层面则与传统道家的理论与范畴关系密切,从儒家的角度丰富了唯道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