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中小说阅读知识的现代视野_小说论文

高中选修课小说阅读知识的现代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修课论文,视野论文,高中论文,知识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阅读小说,主要从情节、人物、环境三个部分入手,或欣赏其情节的精彩,或品评人物之生动,或感受环境之涵义,并且从中抽象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初中学生小说阅读的知识正是从这几方面建构的。

在高中必修阶段,小说教学仍然沿用初中的知识,在小说知识教学方面并没有新意。特别是在以人文母题组元的教材中,小说与其他体裁的文章一起被置于专题中,所以阅读小说时重点关注专题或单元的人文价值取向,而不是新小说知识的学习。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中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有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展开教学:

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②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

③为什么关注“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

④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

⑤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

仔细研讨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指向,就是专题人文母题——“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而所用的阅读知识却依然是初中所学的: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等。

同为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在桥边》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被安置在第五单元中,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情节”,而在单元知识中,情节已不是仅仅掌握其运行的基本模式,还要关注情节中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还要了解“情节运行的动力”等等全新的阅读知识。

小说选修作为一门课程,根据课程标准,阅读的定位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初中所学的传统的小说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中的选修教材都拓展了小说阅读的知识视野,从广义的角度增添了小说阅读新知识。在此,我们以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与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为例,对高中选修阶段的小说阅读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二、建构小说阅读知识的新体系

1.人教版小说阅读知识体系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或称为基本面)”而安排八个单元,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教材对每一单元从基本话题与延展话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其要点为:

●叙述

叙述角度(讲述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我、他、你)

叙述腔调(讲述与显示)

速度控制

●场景

在场景中生活(空间、大场景与小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等)

场景的功能(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作为象征)

风景的意义(衬托、作为幕间音乐)

现代小说的场景观(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

●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写不厌的“母题”、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主题的形成(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

主题的实现(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形象大于思想;模糊处理)

主题的选择与开掘(小说与“当下”的关系、永恒主题、主题的千锤百炼)

主题观的演变(由单纯而复杂、由具体而抽象)

●人物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化;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

●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故事与情节、情节的生发、情节与细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情节运行的动力(突发事件、危机爆发)

●结构

谋篇布局(结构是一个容器;长与短,巧与拙)

结构的“常”与“变”(结构的构成、层层推进、生活的横断面、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

●情感

情感的魅力(感动文章、感情的投入、感情的记录、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蓄势待发)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现代小说:激情过后(零度写作)

●虚构

对虚构的确认(“虚构”的意义、虚构意识的逐步确立)

虚构使我们富有(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信不信由你;小说:一种想象的艺术)

事实与真实的区别(事实不等于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

2.苏教版小说隐含的阅读知识体系

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则以传统的阅读视角,从六个方面设立专题:“主题”“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整体阅读”,对小说知识并没有系统的阐述。笔者根据其助学系统“专题导语”“资料链接”以及作业系统“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梳理出如下知识:

第一专题 主题

核心知识:多主题、多角度解读、无主题小说

涉及知识:人物性格、叙事方式、铺垫、以小见大的构思、悬念、细节

第二专题 人物

核心知识:个性、形象社会意义、性格发展的逻辑、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涉及知识:渲染、铺垫、逆转、暗示、留白、景物描写

第三专题 情节

核心知识:逆转、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涉及知识:铺垫、细节描写

第四专题 环境

核心知识:环境包括的因素、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环境与时代、生活的关系

涉及知识:气氛、颠倒时序

第五专题 语言

核心知识:叙述视角、语言风格

涉及知识:叙述方式、立足点

第六专题 整体阅读

核心知识:小说评论

涉及知识:纯客观叙事

3.我的整合与建构

比较这两本教材,从单元(专题)设置看,两套教材都包含了“人物”“情节”“主题”等核心知识,不同的是,苏教版教材强调了“语言”与“整体阅读”,而人教版教材强调了“叙述”“结构”“情感”与“虚构”,传统的“环境”视角是以“场景”为视角来阐述的。传统的小说阅读知识强调关注小说的情节,关注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关注小说的环境,并进而探讨小说的历史意义,所谓“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托尔斯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面镜子”,都是基于这样的传统理论。

传统的理论适用于传统小说的理解与欣赏,而人教版教材选择的《墙上的斑点》属于意识流小说,小说以人物的意识作为描写对象,以人物的意识作为焦点来展开叙述;苏教版教材中选择了《交叉小径的花园》,小说呈现出题材的幻想性、主题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反复性等等,这些现代主义的小说,是无法用传统的知识来解读的。

西方文学以19世纪后半叶的象征主义诗歌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存在主义文学,包括了其间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等,这些文学,都已经远远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范畴;中国小说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始,即开始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探索,“零度写作”“类型化”等等一批全新的创作哲学、创作技法进入作品,这就需要运用这些全新的阅读理论,对这些作品作适切作品本身的深度探究。

正因如此,这两本教材都突破了小说阅读的传统知识范畴与欣赏视角,吸纳了西方小说评论的新知识,体现了现代小说阅读与欣赏的新思维。如果从“学科教学知识”完整性来看,两本教材应该说可以互为补充,并进一步建构起共同的“高中选修现代小说阅读与欣赏的核心知识体系”。为表达方便,笔者把小说阅读知识分成七个主题,并把每一个主题分成“核心内容”“表现技巧”“新的发展”三部分,“核心内容”为主题的主要视角,“表现技巧”是表现“核心主题”的主要手段,这两部分是阅读小说的主要知识,“新的发展”是当下小说呈现的趋势。

上述加着重号(·)的为重要知识,加星号(*)的为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选学知识。这里选择了人教版与苏教版中共同关注的、当前小说欣赏必需的重点知识。在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方面,“人物”则关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价值,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等放在揣摩其美感上,而不仅是思想性格的概括上;情节则放在品味巧妙设计情节所制造的张力与动力上;环境重点放在与人物、时代及生活的关系上;而主题则更关注专题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多角度的解读上。除此之外,从叙事学的角度,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与虚构”,理应成为阅读的重要视角,以对小说进行“细读”与“深读”。如《项链》教学,传统视角一般都放在情节的“突转”上,而在选修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解读:

——从主题复杂性对作品开展多角度解读: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讽刺金钱至上的社会;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如果将幻觉当做真实的生命现象,就会陷入悲剧的命运等等。

——以圆形人物品评玛蒂尔德:不甘平庸而又贪慕虚荣,死撑门面而又敢作敢当,自作自受而又坚韧坚强。

——研究文中“留白”技巧的使用价值,如“不过有几次当她丈夫还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她一坐到窗前,总还不免想起当年那一次晚会,在那次晚会上她曾经是多么美丽,多么受人欢迎”中的留白,存在着对人物思想定位的游移。

——探讨叙述者视角的价值,小说视角既“隐”又“显”,形成了情节发展的张力,并为逆转铺垫。

——以虚构来回应情节虚假之疑:偶然的聚会,偶然的遗失,竟要十年来偿还;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不早点说出那项链之假,而要在十年之后才说出来?其实小说并不追求生活的真实,而是在艺术真实,在“真”与“假”的转换间体现小说虚构之魅力。

三、新知识体系使小说阅读实现两个转移

丰富的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除了使作品的“细读”成为可能之外,还将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完成两个基点上的转移:社会化分析向文本化解读的转移,从文本解读向生本体悟的转移。

社会化分析向文本化解读的转移就是突破传统的社会意义的主题分析,而从文本的角度去阐释与欣赏。如学习《溪鳗》,就可以突破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意义,而欣赏小说文本本身,如叙事角度(为什么借为小店起名的袁相舟的眼去看,让他的脑子去想,以他的活动来展开故事情节?)、反常写法(为什么不连贯清晰地介绍人物的身世?)、隐喻手法(鱼有什么象征意义?)、诗歌引用仿写(为什么要仿大诗人白居易朦胧诗《花非花》?有何喻义?),并欣赏作者因此而营造的这种“朦胧美”。

从文本解读向生本体悟的转移就是丰富的阅读知识让我们拥有了多重解读的视角,作品“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伽达默尔语)。如阅读《在酒楼上》,其主题,我们可以不仅仅去揭示小说的社会意义,还可以探求吕纬甫的“变”(热血→无聊→迷惘)的文化意义;还可以深入探究吕纬甫身上的鲁迅的影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自传”意图;还可以理解小说背后对于生存悲剧隐喻的含义。在文本表现上,我们可以欣赏小说的视角设置的匠心,可以欣赏小说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的那些丰富内涵,精彩之处。

高中选修课教材对于小说阅读知识的全新建构,拓展了学生小说阅读与鉴赏的视野,为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乃至终身阅读,奠定了较好的基石。

标签:;  ;  ;  ;  

高中选修课中小说阅读知识的现代视野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