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在线杂志内容的发展趋势_媒介策划论文

电视节目:在线杂志内容的发展趋势_媒介策划论文

电视节目化:网络杂志内容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电视节目论文,杂志论文,内容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05年的迅速扩张,网络杂志在2006年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2007年网络杂志继续火爆。现有的几个主要网络杂志平台已经拥有近100本多媒体网络杂志,范围大多涉及服装、美容、数码、体育、娱乐、摄影、游戏、旅游等,已隐约呈现出与传统杂志分庭抗礼的局面。

目前,网络杂志在发展过程中也明显出现一些不足。首先,网络杂志虽可看性强,却无可读性。图片千篇一律的精美,内容却空洞不实,形式大于内容。其次,滥用多媒体手段,视觉设计也过于粗糙。虽然目前电子杂志制作软件的技术含量已经很高,但制作人员设计理念上还没有超越以往的平面设计,很多电子杂志仍然停留在“文字+图片+背景音乐”的层面上,只不过图片或者文字稍加上了一些动画的技术,飘动的图片和静止的图片成了某些电子杂志和印刷杂志惟一的区别。因此,网络杂志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内容形式,给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就成了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说”的显著特点是:不孤立地研究每一种形式,而是鼓励我们考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各个成员的所有形式,去注意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通过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系统,我们看到: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和独立地产生,而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的。网络和各种类型传统媒体都能够有“血缘关系”。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杂志作为一种新的多媒体互动式的杂志形态,一方面它是在传统杂志的内容形式方面演化,另一方面它在当下电视节目杂志化基础上有一定变异。从传播发展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并没有将原有的媒介形式淘汰,而是共进共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影响。

电视曾吸取了杂志发展的经验,对其节目进行杂志化改版,以电视的立体方式进行报道。如今,网络赋予了网络杂志更加多元和先进的技术表现手段,而网络杂志的表现形式和阅读方式与电视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业已杂志化的电视节目也可再反哺网络杂志,网络杂志可以吸收电视的表现方式、内容制作等方面的优点,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内容。

说到网络杂志的节目化,《男人志WO》和《爱美丽ME》的主编陈必涵曾表示:我们所有的选题策划都是围绕网络杂志的特性来进行的,每个选题更像是一个节目。我们姑且可以认为网络杂志节目化的含义是:在网络杂志的内容制作中,以电视节目的立体化、互动性表现为借鉴,融合网络杂志的多媒体技术,在内容呈现上给受众以全新的视觉效果、动态体验。具体来说,网络杂志的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整合,以达到节目化的效果,从而给受众以全新的杂志观感。

1.多媒体技术,内容呈现立体化

作为富媒体(Rich media)的代表,网络杂志已经被纳入了新媒体的范畴,并被视为Web2.0的典范。网络杂志通过FLASH制作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融为一体,以文字、图片、FLASH、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实现了阅读者通过界面与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大跨步超越的一种数字杂志。其强大的多媒体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幕后支持,关键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技术,使之脱去单纯的技术工具性,以真实多元的表现力为受众构筑一个多媒体杂志。

由于网络杂志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多种媒介功能,因此,从事这种新媒体的设计工作就要求设计者必须熟悉包括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站等在内的多种媒体的特点和属性,不仅仅要学会使用各种软件,把过去彼此分割的媒介技术整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媒介融合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视频处理上要有电影的思维方式,编辑要学会如何以一种视觉的方式和镜头以及编辑技巧来展现内容,处理好各种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区别于传统杂志可能带来的同样效果,凸显网络杂志的富媒体特性,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一种多方位、多角度的观看感。

2.利用互动性,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与已有的媒介形式相比,网络杂志以其多媒体技术在表现方式上超越了传统的纸质杂志,同时,又以其网络所赋予的即时互动性超越了同样具有绚丽表现方式的电视,它给读者以更大的自主选择性和参与性,成了一个比电视更加“和蔼可亲”的媒体。这主要归功于它的互动性。一般来说,将互动性概念化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功能性观点,这种观点强调网站在结构上与用户的互动,比如E-mail链接、聊天室和多媒体功能,关注于网站的功能特性。另一种是应变观点,强调用户个体的体验,专注于用户互动性的认知和情感的结果(Outcome)。而网络杂志的互动应更注重其应变性,即要使受众有个体化的体验,而不只是停留在回复评论等浅层次上。

电视节目十分注重观众的参与,不管是观众参与节目现场录制,还是接受采访、打热线电话实时参与节目,不仅能增加节目的亲和力,而且也使观众真正参与到节目中,从中获得现实感和亲身感。但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极易脱离现实,让受众感觉媒体的虚幻,电子杂志以杂志的形态出现在网络中,因此有必要通过其现有互动性手段增强虚拟与现实的糅合,让受众像打开电视期待某一期节目一样,期待着有自己参与的一个杂志,这种互动与参与又不完全同于电视。

例如,由国内三大网络杂志平台之一POCO创办的《味觉》杂志(月刊)以POCO美食网为基础,各个专题相互联系、配合,较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网友互动”是其内部的一个专栏,该专栏很好地体现了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不仅将网友自己做的菜品呈现出来让大家分享,而且栏目末的“引发尖叫的FB活动”,每期都会在线下组织其会员与明星一起活动,共品一些特色菜,并有相关的活动视频放置在栏目中,让网络互动和线下活动通过杂志得到充分体现,并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3.加强受众阅读体验

陈先红提出了“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认为新媒介传播是“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他认为“‘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与传统杂志的读者相比,一半以上的网络杂志读者处于18到24岁这个年龄段,其次是25到30岁的年龄段,31到35岁的读者排第三,年龄在18岁以下和35岁以上的读者所占比例都很小。显然,网络杂志更受年轻人的青睐。与传统杂志的读者所不同的是,网络杂志的读者学历更高。大学本科学历的最多,占到48%;其次是专科学历的有31%。这充分说明网络杂志面向的是年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即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一族。这一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有一定的欣赏力和文化底蕴。因此,他们对网络杂志的内容就不会仅仅满足于绚丽、动感的表现形式,而更注重于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这种体验,更强调脱离技术性或在技术性辅助之下所产生的主体感受性。而休闲娱乐类的资讯是现在网络杂志的主要内容,主要提供读者以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的放松空间。因此,杂志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都要服从于感受性,作为它的主调,凸显网络杂志所具有的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即使各种技术组合由物理性转变为社会性,赋予受众以享受阅读、体验情境、自我感受。

当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最容易受关注的总是其新的有异于现有媒体形式的特性,电子杂志在发展中也是如此,过多地集中于其多媒体特性,在表现上有技术堆积的感觉,内容上大多空洞或照搬纸质杂志的一套。由此,我们可以以相反的思维,在以旧媒体可借鉴的经验、优势之上发展新生的媒体形式,达到网络杂志生存之上的繁荣。电视节目化不是抛弃网络杂志的独有特性,而是在依靠这些特性的基础上与电视媒体相结合,来达到一种两种力量相加基础上的新质变,做出电视节目化的杂志内容。

标签:;  ;  

电视节目:在线杂志内容的发展趋势_媒介策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