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创新路径-以常州经开区为例论文

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创新路径-以常州经开区为例论文

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创新路径
——以常州经开区为例

何 运 耿,陈 啸 峰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社区培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1)

摘 要: 随着教育全民化、学习终身化思想的普及和完善,我国社区教育日益壮大,并正在向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作为直接执行者,社区教育工作者必然要担负起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任,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将成为影响社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他们的专业成长之路必成为社区教育质量提升之路。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与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低水平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常州经开区社区培训学院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路径的创新研究,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路径。

关键词: 区域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创新路径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在社区一线从事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综合性社区教育工作者。然而,调查数据表明,目前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品质,这就直接影响到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因此,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通、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对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之路进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其创新实践进行分析,提出能够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一、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现状,常州经开区社区培训学院以区域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社区培训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学校)的社区教育专兼职人员为调查对象,主要从年龄、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年限、学习方式和参与的培训途径等16个方面对经开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进教学活动的源动力来自于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以不断促使学生获得新的成功体验和“不满足感”.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体现在四个方面: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起点;尊重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思维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理解的教学能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因此焕发出生命活力.

高效液相色谱能够很好地应用在那些挥发性较差,并且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检测分析上,比如芳香烃以及药物和高聚物等等。

(一)发展意识欠缺

在区域内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有些对社区教育知识能力体系了解相当片面,在自身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不能体会终身学习的意义,当然更谈不上理解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有些虽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满怀热情,却无相应的工作能力,也无相应的学习能力,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开展社区教育;有些只把关注点集中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对社区教育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积极进取的发展意识;有些对社区教育工作既不熟悉,又不愿意通过学习来促进个体的发展,认为专业的整体发展与个人无关。个体发展意识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提升的空间。

(二)专业素养偏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中列出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学习型社会日益发展所带来的需求。此外,在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大部分人员是从其它行业“转行”而来,缺乏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前所学的知识又无法与社区教育工作匹配。调查显示,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都觉得自己缺乏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缺少相关培训的机会。由于专业素质偏低,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习和培训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三)人员结构失衡

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存在几种情况:性别失衡,女性占比较大,约占75.8%;年龄失衡,高龄化趋势明显,40周岁以上约占80.6%,队伍缺少年轻血液;文化程度方面,高学历占比较大,大专以上学历为100%,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约占63.7%,人员基本素质较好;专业出身方面,无社区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在岗年限方面,流动快、年限短,在岗五年以上的约占30.1%,工作经验积累不足。从调查的现状来看,调整队伍结构,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专业素养,引进专业人才,留住成熟职工,是促进区域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

(四)培训路径狭窄

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提升知识能力时,往往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发展。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培训效率和具体效果上都得不到保障。此外,其培训路径相对狭窄,都习惯于专家讲座与集中授课为主,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为辅的传统培训模式,对新式培训缺乏热情,特别是对数字化学习和教科研实践的参与度不高,造成个体成长的差异性较大。

ATB宜使用机制砂作为细集料,所选用的天然砂或机制砂应干燥洁净、粗糙、无杂质,且应具有适当颗粒级配,与沥青黏附性较好,本文采用的细集料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制约区域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

二、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

本文以某综合建筑物为例展开分析,此项目总面积31万平方米,包括5栋塔楼(110~120 m高)、中心裙房(3层)、地下室(4层),此项目建设目标是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图1)。为确保建筑物施工、运营安全,必须落实建筑物沉降监测工作,有效预测建筑物变形趋势,进一步验证、修改设计、施工方案。

(一)社区教育理念的僵化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年龄相对较大,学习思维和习惯仍然还延续着传统的学校学习过程。他们执着于学习靠培训,培训靠上课,上课靠笔记,笔记靠自学的单一学习方式。虽然这种学习可以汲取“知识”,却削弱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并不利于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助于其能力的提升。

1.完善管理机制。将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共同体置于生态语境中,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全面关注个体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发展。构建这种生态趋向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就必须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和谐民主的管理机制,并以此来完善学习、合作、考核等相关制度,做到集中与自主、线上与线下、个体与团队、考评与激励的共生共促。

(二)内驱发展动力的疲软

区域内社区培训学院的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均为在编在岗教师,主要来自于基础教育,平均年龄49岁。他们编制稳定、人员变动小、年龄大、无职称评审资格,入职前对社区教育一知半解,入职后则处于常规工作的应付状态。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其中的大部分人自我发展的内驱动力明显不足。安守现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意识形态的缺失导致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力有余而心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基层街道、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通常来自非教育部门与社会用工。他们主要是兼任社区教育工作,相应的专业知识都来自于上层的专题培训,这类培训时间短、内容少,因此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由于职责范围广、服务群体多、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人员数量少、岗位流动快,这些都导致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了专业素养低、执行力度低的“两低”现象。

京津冀城市群人均GDP波动受自身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均GDP变动冲击的方差贡献度在第6期以后保持在97.73%的水平;受土地综合承载力变动的影响次之,土地综合承载力变动冲击的方差贡献度在第6期以后保持在2.11%的水平;受人均GDP变动的影响最小,人均GDP变动冲击的方差贡献度在第8期以后保持在0.17%的水平。

(三)专业培训体系的匮乏

省市区社区教育部门一贯重视对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以经开区为例,社区培训学院已连续多年对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一年一主题、一季一专题的专业培训。针对近几年来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效果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尚处于初级阶段。首先,培训机制不健全。虽然培训都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运作,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培训出勤难,再加上例行总结、工作布置等因素,使得培训管理处于分散、随机和不稳定状态。其次,培训体系不完整。培训形式通常以专题讲座、参观学习、集中研讨等传统方式为主,“会议式”的培训往往点到即止,缺乏专业深度和精准定位。最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主要侧重于理论学习,缺乏操作性与创新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通过对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现状的调查发现,制约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情况如下。

(四)专业队伍建设的弱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他们不仅要有热爱工作、甘于奉献、愿意为社区教育奋斗的理念,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及沟通协调、文字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而调查发现,经开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缺少专业性人才,大部分成员不是社区教育相关专业出身,虽然文化层次较高,但大多数人员未接受过社区教育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能体系较为薄弱,没有开展社区教育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加强舆论引导,既是“两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有之义。要及时宣传中央教育精神,准确解读教育改革政策,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覆盖的高校宣传大格局。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杜绝消极被动,充分发挥微信、QQ、微博、朋友圈等的独特优势,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让主流舆论和正面信息占领阵地。保持和谐稳定,是加快推进“两治”现代化的基石和目标。没有和谐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强化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坚持源头治理,畅通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心理干预,动员各方参与,倾心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关键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发展,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的主动发展又以自身的内驱动力最为重要。促使其树立远大的抱负,把社区教育事业当做崇高的事业去追求,使社区教育工作者获得专业发展持续不竭的强大动力,使其始终能够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从事社区教育事业,这是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得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个人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前提。可以通过专业引领,不断唤醒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激发和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1)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追求给予精神激励,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献身社区教育事业提供价值引领,尊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社区教育工作者成为社区教育的主导者,真正发挥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服务与教育功能。(2)通过专业引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为其拓宽在职学习和培训的空间,满足其多元化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机会。(3)尊重并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兼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尊重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力,激发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推动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五)学习方式方法的单一

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教育改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社区教育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社区教育工作者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适应社区教育的新常态,仅仅成为一名“知识的学习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成为一名“潮流的逐浪者”。

三、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创新路径的实践策略

针对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现状和制约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因素,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分析,积极探索促进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有效对策。实践表明,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路径必须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社区教育的工作制度以及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培养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1]

常州经开区社区培训学院在梳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教师专业成长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区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及社区教育工作者自我发展需要为前提,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的培训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挖掘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成长的创新途径。

在月收入方面,2 000元以下的受访者有10人,占总体的8.3%;2 001~4 000元的受访者有19人,占总体的15.7%;4 001~6 000元的受访者有23人,占总体的19.0%;6 001~8 000元的受访者有29人,占总体的24.0%;8 001~12 000元的受访者有10人,占总体的8.3%;而收入在12 000元以上的受访者有8人,约占总数的6.6%。

(一)完善机制,形成保障体系

3.完善评价机制。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编制表现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统计功能,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行为的呈现形式进行分类和命名,形成三个维度(参与性、活跃度、绩效值)、七个因素(观看时长、访问次数、任务完成数、作业完成数、讨论数、作业成绩、综合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学习成员的学习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成员的表现情况,从而完成对学习成员的表现性评价。

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讲座、参观等常规模式的依依不舍和对微课、慕课等新式培训的无所适从,正说明了其自身教育理念的僵化。狭窄的培训途径、单一的培训模式正在限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视野,妨碍他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多元化需求。

2.完善激励机制。在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社区培训学院将提升职业幸福感作为重要任务,在规范制约性的制度中注入价值灵魂,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以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自主自发地开展学习。根据学习者在共同体中学习的表现、所获的成绩和所起的作用,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在专业成长的学习中,做到“三不三多”:不抱怨、不批评、不指责;多称赞、多表扬、多激励。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

任何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制度保障,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也不例外。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保障体系,建立并落实学习、培训、互动等制度,做到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集体轮训和自选相结合、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相结合、学习考评和激励机制相结合,以此来帮助社区教育工作者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资源,提高经验分享的力度,改善日常工作难度,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提升并增强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二)专业引领,激发内驱动力

此外,社区教育队伍中的成员数量少且流动快,其中,社区培训学院的专职教师均来自于普通中小学,入职时对社区教育一知半解,入职后又处于应付常规工作的状态,固步自封、安守现状,缺乏主动与创新意识。而街道社区中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多为兼职,对社区教育的职责更是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侧重度、投入度都存在较大的偏差,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了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队伍建设的关注度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区域社区教育的品质与创新。

(三)团队互助,创新培训途径

社区教育工作者成员由社区培训学院的专职教师与各街道、社区的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及一些志愿者组成,因此,在对其培训中必须拓宽培训途径和培训方式。通过专职与兼职结对的方式,指定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及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与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结对,一对一解答兼职成员的疑问、传授社区教育经验,提升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社区教育工作能力;组织专兼职教师座谈会,交流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课程开发、地域特色形成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激活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储备,帮助他们融入社区教育工作团队中,并能把学习到的各方面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利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骨干与新手结对,发挥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者中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层次成员的成长成才。针对专业成长培训途径、培训模式的固化和单一,经开区社区培训学院组建了基于E-Learning的区域社区教育者学习共同体,以此来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多元化需求,拓宽发展视野。

美托洛尔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杨 苓等(6):813

1.发挥社区培训学院的龙头引领作用。首先,由社区培训学院主导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构建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创新路径——基于E-Learning的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共同体项目组,在规范组织制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的前提下,制定“拟定学习计划、确定项目负责人、定期开展活动”的三定原则,保证共同体项目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其次,充分发挥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龙头作用,与街道、社区互联互通,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再次,积极培育学习骨干,形成一个骨干带动一批成员的梯次发展新格局。社区培训学院与街道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学校共同携手,形成一个网络覆盖辖区,一个主体整合资源,一个平台提供学习的良好氛围。

2.组建区域社教工作者学习共同体。由社区培训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牵头,开展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规律和国内外学习共同体现状的理论研究,以及开展对省市区多个在线培训项目的组织形式、研修内容、学习模式、评价体系、技术保障等方面的实践研究。以研究成果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出符合实际的、能够良性发展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建设方案。以方案为导向,以宣传为抓手,积极引导本区域的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自愿参加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培养团队精神,营造合作氛围,使学习者感受到团体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中创建任务,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共同合作;在讨论中创设话题,引导学习者平等交流与积极互动;在现实中创造机会,通过面对面的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来增强互动的真实感。建立“学习契约”,学习契约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能够确保学习共同体良好运行的书面协议。针对成员互动,学习契约在主题、角色、规范和步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人人都能发言、讨论不会偏题、交流有礼有效、过程规范有序。[2]

3.有合理的学习共同体的成员结构。基于ELearning的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主要有学习者、专家、辅导者组成。学院、街道、社区和村委等范围内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以及热心于社区教育的志愿者,都可以主动申请成为共同体的学习者,不设置任何限制条件;省市区各级社区教育的专家,是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协作学习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学院中的社区教育骨干教师,是共同体日常学习的主持者、团队高效协作的组织者、课程疑难问题的解惑者。有些学习者因为性格内向、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知识浅薄等原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基本不参与互动,处在学习共同体的边缘位置,这就是“隐客”现象。“隐客”的存在会降低学习共同体的活跃度,不利于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减少“隐客”数量:(1)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社交活动,加强联络,提升成员间的熟悉程度,增进彼此间的感情;(2)通过制订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具有实际价值的学习目标,促使全体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唤醒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学习活力;(3)依托量化评价体系,开展多主体的互评活动,促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反思,促进学习行为的改进;(4)发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及时与“隐客”进行沟通,对其提醒、督促和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互动。[3]

4.转化与创新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社区培训学院不仅可以创建集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人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合作、专家专业引领于一体的专业网络研修平台,保证共同体成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个人学习、合作研讨、专题交流,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把数字化学习和面对面教学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最佳学习模式。通过科学地选择社区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对实际工作中涉及的问题进行集体交流、切磋研讨,开展“专业对话”。成员可以与社区教育的同行进行交流,也可以与领导专家进行交流;可以就社区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进行交流,也可以对某一专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困惑。“专业对话”的开展,使学习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从而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

5.多方合力促进共同体健康成长。单位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参加学习共同体的行为应予以肯定和支持,通过减少线下培训频率,增强线上培训力度,尽可能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借助行政力量,将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纳入社区教育发展的轨道,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者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培训策略与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技术部门加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开发适合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加入学习共同体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6.加强资源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完善是有效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的基础。学习共同体中的资源主要是指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需求的、用以提升他们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在共同体中开展社区教育微课制作培训为例,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视频、资源目录索引、文献资料、案例、课件、媒体素材及习题等。这些资源除了购买、自建外,很大程度来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共享,离开了共享,学习共同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他们是可以通过互动显性化的隐性资源,这些隐性资源包括每位学习者可分享的经验、对已有知识再加工的成果等。它们被蕴藏于学习者的头脑中,只有通过深入的个人反思以及与同伴间的交流碰撞,才能被逐渐挖掘、显现出来,得以组织、提炼、升华、存储,然后再通过传递、转化、实现智慧的共享。

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创新路径的实践研究,在向社区教育工作者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新理念的同时,也把他们培养成为了一名主动的“学习者”,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工作的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培训途径的创新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多种途径的选择,在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的同时,也必将加快区域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步伐。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金俊,王文娟.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66-71.

[2]魏会廷.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9):49-53,162-172.

[3]亢慧灵,田永果.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隐客现象及其对策[J].软件导刊,2012(1):3-4.

Practical Research on Innovative Path of Regional Community Educators'Professional Growth——Ta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of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HE Yun-geng,CHEN Xiao-feng
(Community Training College,Ch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Changzhou 21301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idea of univers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is growing stronger and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direction of comprehensiveness,standardization and scientificalization.As the direct executor of community education,community educators must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Their professional level will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reform,and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will surely become th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education.At present,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community educators and the opinions of nine departments on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The low level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Ch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ommunity Training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and multi-angle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path of community educators in the region,and explores a path that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community educators in the region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 reg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community educators;professional growth;innovative path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路径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S-L-2017004)

作者简介: 何运耿,女,中小学高级,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陈啸峰,男,中小学一级,教务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9)17-0046-07

[责任编辑 曹 稳]

标签:;  ;  ;  ;  ;  

区域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创新路径-以常州经开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