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的价值引领功能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政治论文,价值论文,功能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笔者对学校14位政治教师进行了《江苏省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关于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最主要因素的调查,46.2%的教师选择师资,30.7%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15.4%教师选择教材,7.6%教师选择学生。而师资水平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选一二两项的共占到76.9%。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教师的价值引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决定作用不可小觑。
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1:有些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不高
当前,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缺乏信任感,认为教材上说的一套,生活中见到的又是另一套。一位毕业生在微博上直言不讳地说政治教材是骗人的,并以《经济生活》第71页张大爷纳税的插图为例,认为“儿子交完税后,张大爷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幼稚可笑。另外教材中写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现实中却发现人大代表的选举经常流于形式,不禁对人大制的优越性产生怀疑。还有我国《宪法》规定: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中却发现我国每年因官员贪污腐败损失数千亿元。著名学者刘瑜在《素什么质》一文中写道:今天打开一张报纸,我们看到一个官员因贪污几百万被“双规”;明天打开一张报纸,又看到另一个官员贪污几千万而锒铛入狱。今天点击一个网站,看到政府拆迁逼得某人上访;明天再点击一个网站,看到政府拆迁逼得另一个人自焚。尽管这类事件不具有代表性,但接二连三地出现却是事实,个别学生得出政治教材是骗人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策1:坚持正面教育与辩证分析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可精选一些正面典型事例充实教学内容。如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这篇新闻稿中的主人翁陈家顺,本是一名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通过“潜伏”探用工环境,帮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外出务工,踏踏实实地为当地农民做实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宗旨。类似事例是对政府性质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键词之一的反腐倡廉已取得一定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说道:“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坚定的语气向民众表明了反腐的决心。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反腐之风劲吹,不留情面彻查,狠抓源头治理,给人希望、赢得民心。如果将这些充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来,必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定信心。
问题2:有些学生参与的真诚度不够
新课改环境下,生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一言堂的课堂少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有时依然很难听到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想法。比如,教学“税收”一节时,适逢带学生参观完市里新开的植物园,于是结合税收作用,想让学生谈谈体会,然后得出结论: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师问:植物园好看吗?好在哪里?说一说与大家分享。课上多个学生答:好!体现了我们市政府善于搞形象工程,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云云。结论没错,但缺少具体的描述和发自内心的体会与感受。尤其那种调侃与不屑的口吻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俨然是一个个狂呼口号的机器人,小小年纪仿佛经历了很多世事。尽管背后的原因不少,但我以为,鼓励引导学生讲真话说实话,政治教师责无旁贷。
对策2:坚持正确引导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最近《新闻联播》的许多新做法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一些启示。据2012年10月24日《凤凰网》报道:以前,央视新闻“人民生活都很幸福”,以致有网友许愿,“希望永远生活在《新闻联播》里”。而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在央视诉说自己的困难与不幸:一位80岁的老奶奶感叹“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郑州街头68岁的卖煎饼老太,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因而“希望全部破灭”。有网友评价说:普通人在《新闻联播》中也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表明央视媒体转变作风,放下架子倾听百姓真实心声。难道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不应该更多地听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创设合理情境,设计恰当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清是非、荣辱、美丑,增强抵制各种信息污染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学生表达真实想法或任由错误观点牵着鼻子走。
问题3:有些民主选举的认同度不行
一位教师在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发现候选人无须竞选,是由校领导直接确定,选民虽有选票,但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是空白,教师可以自己填,至于最后投不投票根本没人问,候选人的当选票数到底怎样那是秘密,事实上人大代表候选人更关注的是领导的意志而非选民的意愿。有这样的政治生活体验,政治教师对现实选举的认知可想而知,那种“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手中握有神圣一票”的感觉大打折扣。基层民主这种无序和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师对我国选举制度的认同感。那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政治教师如何发自内心地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感,就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否则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要么是有口无心难以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的教条,要么是理论丰满现实骨感的无奈和沮丧。
对策3:坚持民主实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政治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课堂教学,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投身现实生活,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及时为校领导提供改进选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选举活动规范有序,发挥基层民主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民主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的重要性,认识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觉推动。
姚敬华老师在《“教学回归生活”的再追问》一文中提出:①教学应回归正面生活还是负面生活?他认为当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多数教师热衷于运用社会阴暗面的事例进行教学。殊不知,言必“负面生活”的教学,日积月累会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仇恨”情结,因而也就背离了教育宗旨。教育应建立在真实、全面的生活基础之上,尤其要从“社会黑暗面就是真实生活”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真实而全面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真实的教育之果。②教学应回归原样的生活还是加工后的生活?他认为教学和生活不是等同关系,教学以生活为根基,更要体现对生活的归纳、抽象和提炼。生活与教学的联姻应该有加工的嫁衣。“回归必须以教学内容和任务作为航标,而不是毫无条件地、盲目地跳入原版生活的漩涡之中”。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地回归生活也会最终失去生活;只有对“原生态的生活进行加工制作(选择、综合、深化、创造),才能超越单纯地对生活内容的机械回归”。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政治教师应加强学习深入领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
精选教学内容,倡导真诚交流,增强民主体验,更好地发挥政治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引领功能,牢记政治教师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发展其在未来生活中的能力,培养其改造现实生活、适应未来生活的正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