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 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不仅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 质,也深刻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地解决 所面临的新问题指明了方向,因而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据与原因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最近100多年来,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理论, 但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社会进步发挥着那 么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的变化造成那样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和古往今来的许多理论不同,具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本的 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 。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随着客观实际的 变化而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停步不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特征,马克思恩格 斯在开始创立它的时候,就作过明确的论述。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中 ,恩格斯说:“海因岑先生以为,共产主义是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从 此进一步做出结论的学说。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 发。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 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强 调:“新思潮的优点就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 条主义的旗帜”②。到了晚年,恩格斯还在谆谆教诲说:“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 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 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 际价值。”③从客观实际中引出理论,又紧随着客观历史进程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接 受客观事实的检验,从中引出修改和发展某些论断的必要结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 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奥秘所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又不是一般的科学,而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 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 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马克思在《 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他们从被 剥削被压迫阶级的贫困中看出“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从而使“这个 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成为“革命的科学”。恩格斯则 指出:“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 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④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揭露资本主 义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其演变,证明其暂时性并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 性,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而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为己任的理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 是一种帮助广大群众进行实际斗争的革命科学,因而它必定要在广大革命群众的实践斗 争中不断地吸取营养,不断地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新知识来补充自己,用新结论、新 原理来代替某些旧的过时的原理和结论,以便进一步指导革命实践的科学,因此,它不 墨守陈规、固步自封,不把自己看成是万世不移的终极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他 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是“活的行动理论,即同工人阶级 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而不是“一堆应当熟记和背诵的教条,像 魔术师的咒语或天主教的祷词一样”⑤。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不 断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 种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革命的科学,而且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在过 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就是因为它是在吸取和改造几千年来人 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而形成起来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 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 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 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与 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又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列宁指出,“恰恰 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⑥因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历 史和人的思维本身的认识日益深化,并且在新的探索中提出种种新的学说、新的思想、 新的理论、新的观念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在研究这些新变化、新思潮和吸收与 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312页。

②同上,第1卷,第416页。

③同上,第36卷,第419—420页。

④同上,第4卷,第158、31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93—94页。

⑥《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41页;第4卷,第161页。

----------------------------------------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这样一种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的科学、革命的科学 、开放的思想体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发展的理论”① ,“发展学说”②。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到底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呢?

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是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 内在要求,只有当这种内在要求被实现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坚持和发展。同时 ,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所 具有的这种内在要求去对待这种理论,而要是不采取这种态度和方针,就不可能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与时俱进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时间方面的内容,二是在空间方面的内容,三是在条件方面的内容。

第一,就时间方面的内容来说,这里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说的是,由于马克思主 义的一些原理、观点,是反映特定时代的特定情况的,因此,人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改变和发展它们。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典型实例,便是马克思、恩格斯 和列宁在不同时代所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理论。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欧洲大多数发达国家 中同时发动和陆续取胜,并以巴黎公社为例论证说:“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 在一切主要中心,如柏林、马德里以及其他地方,没有同时爆发同巴黎无产阶级斗争的 高水平相适应的伟大的革命运动。”③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总体上 说是相对平衡的,而且在世界上还有广阔的未被占领的地区,这就使后起的资本殖民主 义无需为了扩充殖民地和附属国,而同捷足先登的其他资本殖民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冲突 和血腥厮杀。相反地,当着革命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爆发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统 治阶级还可以同那里的统治阶级相勾结去进行干涉和镇压。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革 命只有不是在一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动、相互声援才能取胜。所以,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 验上才是可能的”④。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86页。

----------------------------------------

而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一方面因为地球上的全部领土已 被资本主义列强各国瓜分完毕,另一方面,因为资本主义极不平衡和跳跃式的发展,又 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内的均势,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就出现了通过战争重新分割 世界的趋向,而帝国主义战争则削弱了垄断资本势力,使它不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从而,为无产阶级冲破帝国主义阵线的最薄弱环节创造了可能。正是 因为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这种变化,列宁强调说:“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 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内获得胜利。”①

马克思主义在时间方面与时俱进的另一种情形,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展开和 认识的深化,而改变原来不完全乃至不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是 通过现象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而现象是逐步展开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有一 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不完全到完全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客观实际是 错综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 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的思维不可能 完全确切地反映客观实际。人类只能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认识的不足,这是没 有办法的事”②。邓小平同志则指出:“就拿我个人来说,看法经常改变。毛主席、周 总理也是这样。因为世界事务、实践在变化,问题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既然事物总是 在变化,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总得要适应这个变化。”③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去芜存精、去伪存真,显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的例证是大量 的,无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资本主义能否搞经济计划化的认识,还是对什么是社 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认识,都有这样的情况。这里且以马克思恩格斯 对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的认识为例,由于法国在1789年以后的欧洲历史中都起 主要的作用,1848年2月和6月法国的阶级斗争似乎又发出了普遍变革的信号,于是,在 法国经验的影响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就认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结局只能 是无产阶级获得最终胜利”,历史的发展表明这样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在那时 ,资本主义“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在当时要想“以一种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 会改造”,只能是“一个幻想”。所以,在40多年以后,恩格斯回顾和反思说:“历史 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 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④

第二,就空间方面的内容来说,与时俱进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要从当地 的客观实际出发,要因地而异。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 所写德文版序言中,在明确肯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 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 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⑤。列宁则指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 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那么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 求消除多样性,而是要求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时候,“把这些原则在 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 别正确地加以运用”,就是说“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 特征”⑥,而绝不能生吞活剥地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别词句和别国的革命模式 。我们党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毛泽东同志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 的一贯的思想原则。”邓小平同志则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离开本国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 遍真理就不能实现”⑦。

----------------------------------------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55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7、65—66页。

③《邓小平思想年谱》第1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4—5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48页。

⑥《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200页。

⑦分见《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8—2 59页。

----------------------------------------

这个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型,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地创立了不同于欧洲革命道路的中国革命的具体道 路,用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去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实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教条 主义者不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死抱住以城市为中心这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被 认为是惟一的公式不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总结这个惨痛教训之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了这个问题,毛泽东从中国的历 史和社会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为依据,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 立农村根据地,发动农民组织革命武装,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所作《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指出:“革命的中心 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 普遍地对的”,“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 表现说来,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 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到了起 义和战争的时候,又是首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反之,“中国则不同”,“在 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 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①。

第三,就条件方面的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某些原理的 实用性、有效性,要依条件为转移,就是说,当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 时候,就必须用反映新的条件的新的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的条件的过时的结论。列宁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总结考茨基、鲍威尔、普列汉诺夫等 第二国际领袖人物“破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死盯着’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 动发展的某一形式,而忘记了这个形式的片面性,他们不敢正视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 必然发生的急剧变化,而继续重复那种简单的、背熟了的、初看起来是不容争辩的真理 :三大于二”,而在“实际上,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切旧形式中都已注入了新内容,因此 在数字前面出现了一个新符号即‘负号’,可是我们那些圣哲仍然(现在还在)固执地要 自己和别人相信‘负三’大于‘负二’”②。

随着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地用反映新条件的新原理去取代反映旧条件的旧原理的典型范 例,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 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阶级斗争一直是历 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更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 杆,但是这个原理的适用,要以阶级本身还没有消灭、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为条件 。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在社会中的地位 就随之而发生变化,要是无视这个条件变化,而继续坚持适用于过去条件的旧的原理和 方针,就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1956年9月22日,在我们党的八大期间,会见意 大利共产党代表团的两位来宾时,毛泽东同志谈到苏联肃反的经验教训说:“客观形势 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 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但是在思想 上却没有认识这一点,还继续进行阶级斗争,这就是错误的根源”③。和毛泽东同志的 这个正确认识相一致,我们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 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国际上发生了波匈事件,国内发 生了反右斗争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发生了严重失误,认为在经 济上剥削阶级消灭之后,政治上地主、富农、资产阶级还没有消灭,进而又认为在整个 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 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继而又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把阶级斗争置于一切工作之上,乃至发动“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纠正了这个重要错误。我们党以邓小平同志为 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次全会上指出,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剥削阶 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 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我们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 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正是根据这种正确分析,我们 党把工作重心坚定不移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9—530页。

②《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81页。

③转引自《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与“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的原则界限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每当遇到实际生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挑战的事件时 ,就会出现怎样回答这种挑战的问题。对此,从马克思恩格斯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 坚持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态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主流。但是,除此之外 ,还有另外两种态度,一种是“回到马克思”,一种是“走出马克思”。主张“回到马 克思”的人认为,为了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的原来设计中去;主张“ 走出马克思”的人则认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出马克思的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的 与时俱进与“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所谓“回到马克思”,其实质是企图借助马克思的威信,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去解决 现实问题,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简单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原话,用本 本去框现实;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搞某种“读解”,要人们相信 由此搞出来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但是,不论哪一种形式,单就其试图用“回 到马克思”的办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来说,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马克思 主义无疑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领会和把握其基 本精神,用它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但是,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 供现成答案却是不成的。这是因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 、思想比较深邃,但他们的正确认识毕竟只能来自客观实际、来自人类实践。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不能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就产生出来,另一方 面,马克思又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时代某些特异的规 律。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 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①既然在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的范围内 ,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那么 ,人们也就“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 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 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②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同“回到马克思”,从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态度似乎都忠于马克 思主义,但在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其区别不在于要不要马克思,而在于怎样对待马克 思: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指南,还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包医百病的万应灵方?是躺 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上面,用它去框现实,还是从现实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用马克思 主义去观察和分析现实,从中引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说到底,是要不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 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没有说过而又符合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的新话,去解决现实问题 。

----------------------------------------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

----------------------------------------

在面对实际生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的挑战时,另一种从表面上看来与“回到马 克思”正相反对的态度是“走出马克思”。这就是借口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已 经过时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持这种态度的典型代 表,前有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后有原苏联的戈尔巴乔夫。

伯恩施坦、戈尔巴乔夫的“走出马克思”,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发展变化,但在实际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却有根本方向上的区别。在实际 生活中,这种“走出马克思”,之所以会导致彻底的叛卖和破产,其原因在于它对时代 的变化发展作了极度的夸大,把因为时代中发生了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作相应 修改和发展的具体变化,夸大成整个时代的根本变化,进而根本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根本抛弃整个马克思主义了。然而,事实却是由于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 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历史作用,它给 人们提供了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人类,给广大被剥削被压迫人 民提供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教导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指导人们推翻 资本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因此,事情就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 ”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 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应该说,对于这个 方面的基本道理,就连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也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有所认识的。例如,在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就“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我们时代不可 超越的哲学”,说“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萨特强 调,“只要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还没有把人类从‘匮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一切“超越马克思主义”的论调,都无非只是回到马克思 主义以前的思想中去,重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老调罢了。②在20世纪80—90年代,美国 著名文学家、美学家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仍是理解 新的历史内容所不可缺少的,新的历史内容并不要求修改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求扩充它 。”③法国著名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在苏东剧变以后强调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 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 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 论马克思,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 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④。马克思主义与时 俱进同“走出马克思”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看到马克思主义应该随时代、科学、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而在于变化的方向,是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还是借口时代的变化根本 背弃马克思主义、丢掉“老祖宗”。和“走出马克思”的态度截然相反,马克思主义与 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又不断继承的过程,是一个在坚持中发展、又在发 展中坚持的过程,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历经一百多年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 历程,始终又是一个永葆生机和活力、一脉相承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

----------------------------------------

注释:

②萨特:《对于一种方法的探求》,纽约1963年版,第XXXIV,30、34页。

③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④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

四、保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但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却总是会出现 或则“回到马克思”、或则“走出马克思”的现象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事情正如恩格斯 所说的:“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①而持上述 那些态度的人,却从来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看待,从来没有摆脱掉把马克思主 义当作空想、当作神话、当作宗教教义的影响。

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看待,这是什么意思呢?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 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存的前提产生的”②。因此,把马克思主义 当作科学来看待,就应该从现存的前提出发,探索改造和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途径,而 不是撇开了现实运动,或者回到马克思,或者走出马克思。

恩格斯反复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 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 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此,不能“用学理主义和教 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应付一切”。③把握了这样的 态度,就不会在面临新情况时,再在“回到马克思”或者“走出马克思”中间去寻找出 路。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第36卷,第584、566页。

----------------------------------------

因此,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不是“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就必 须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作保障。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就在于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在广泛吸取前人思想,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敢地批判和超越了亚当·斯密、李加图、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工人运动的新实践,不断地作出新的判断和理论解释。同样地,列宁 之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他坚持了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的科学精神,他先是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环节上首 先突破的新理论,接着又从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情况的分析中,引 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150多年中,特别是 自十月革命诞生以来的80多年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多次急剧的风云变幻,为什 么在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中国,却能够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从革命推进到建设、再推进到 改革,并在这个过程中一再出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像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这样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飞跃,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谷底, 十个原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的时刻,继续高举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使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 党的历史上,多次吃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苦头,因此,就特别致力于针对教条主 义、本本主义的特点,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保障 。

(一)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在1956年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曾经归纳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 原则。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列宁说 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 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 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①

而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而去从 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 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这个‘矢’,就是为了 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 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 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②。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克服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81页。

②同上,第801—802页。

----------------------------------------

(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以“两个凡是”的面目出现,这就是 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 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两个凡是”的实质,从政治上说,是企图打着高举毛泽东思想 伟大旗帜的幌子,去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去阻碍党和人民拨乱反正强烈要求的实现 ;从思想上说,是企图照抄照搬毛泽东晚年的个别论断,以此去剪裁现实。这样,要使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就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应用于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本身,从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同志先是从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角度批评“两个凡是”,指出“我们不能够只是 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接着,他又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去批评“两个凡是”,由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 标准的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说:“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 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邓小 平同志之所以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是因为只有破除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所制造的迷 信,把僵化的思想解放出来,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①在这里,首先是解放思想,因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 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 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 就。

----------------------------------------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2—43、279、364、143页。

----------------------------------------

(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时有人提出诸如我们的改革措施姓资还是姓 社之类的疑难和迷茫。针对着产生这种疑虑的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教条主义学风,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1997年的党的十五 大报告中,他强调说:“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 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 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了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 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 动发展割裂看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1998年7月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又强调说:“‘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我们党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作出 的正确结论,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这就使我们党 保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学风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