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183;发展#183;创新——新中国五十年历程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五十年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半个世纪的共和国历史是个整体。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来说,可以分为前29年和后21年。只有正确评估共和国的前29年和后21年,我们才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共和国的曲折和发展,才能够深入地研究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艰难的全过程,正确地对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理智地对待来之不易的今天和艰难崎岖的昨天,团结奋发开创光辉的明天。
二十九年的奠基与探索
共和国的前29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第一次伟大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29年。历史地辩证地估量毛泽东和中央集体的历史性贡献,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奠定共和国发展的基础,二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一、奠定共和国发展的基础
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七年,党在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对于如何实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怎样使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所要致力解决的新课题。随着七届二中全会关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任务的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就是采取合作化的多种形式,引导个体农民、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到1956年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与此同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家工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1.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改造了我国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生产关系,旧中国的剥削制度基本上消灭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了,党的八大又提出“三个为主和三个补充”,成为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2.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国后短短七年, 工业化发展超过旧中国的数十年, 工业总产值1957 年比1949年增长了5倍。开始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3.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制度,成为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体制的基础。4.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对于集中力量发展国家工业化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但是,随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它又成为我国现阶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5.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卓有成效地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改造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旧格局,重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二、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在处于国内社会大变动和国际形势新变化中的1956年,毛泽东和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 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探索中国建设新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的指导方针,归根到底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以苏为鉴”必须正确解决的两大课题,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个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具有长远的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十二年的艰辛探索已经表明,探索的成功经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新道路奠定了基础;探索的失误教训,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新道路提供了借鉴。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二十二年探索的历史性贡献。
探索的历史性贡献之一,是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物质基础;探索的历史性贡献之二,是培养了一大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探索的历史性贡献之三,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所积累起来的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既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取得的正确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其失误教训的纠正和借鉴的产物。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正确经验,主要包括以下若干重大理论和基本政策:1.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全面性问题提出来,并且阐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曾作过正确的判断。2.提出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思想。4.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和勤俭建国等根本方针。5.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并制定了基本方针。6.制定和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7.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大国霸权主义,支援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要重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所有这些,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往开来、开创新路的基础。
总而言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共和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曲折,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共和国前29年的两大业绩。
二十一年的改革与发展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共和国的后21年,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的21年,也是成功地开辟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21年。
一、在改革发展中,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伟大旗帜。由于党内“左”的思想的逐渐滋长,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发展到了极端,形成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这个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持续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邓小平和中央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的实践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做出了关系全局的两大历史性贡献。第一,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这个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认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邓小平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引导全党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是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是后21年中国改革和发展重要的思想基础。第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是指导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唯一正确理论,其奥秘在于:
一是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特别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
二是邓小平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在正确揭示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是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实际,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邓小平逝世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着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历史关头。在国内面临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国际风云变幻考验面前,江泽民和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做出了关系全局的两大历史性决策。首先是郑重地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地写进党章里。这对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其次是它集中地体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科学地总结过去,筹划未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鲜明的主张、指导原则和方针政策。这个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界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个重要文献是坚持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代表作,它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二、在改革发展中成功地开辟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第二次伟大革命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1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在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表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历史告诉我们:这条新道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在我们提出这条新道路的时候,就遇到了国际和国内风波的严峻考验,既是风险,又有机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国际上,不畏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彻底打破西方七国的“制裁”,粉碎美国“以压促变”的阴谋;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严重挫折,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正确方针,绝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同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总之,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经受住各种风险,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毛泽东的探索开始,到邓小平的确立和江泽民的继续推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造性伟业,是一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接力赛。
三、在改革发展中正确处理对外关系,从重新确定国际战略,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到善于驾驭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发挥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中坚作用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首先,重新审视时代的主题。在正确分析和估计国际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正确结论,这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一个根本性观点。其次,正确规定“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再次,反对霸权主义,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1988年9月, 邓小平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这是正确处理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
在邓小平主持下,按照重新确定的国际战略,打开新时期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实现了中美建交,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判断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后国际风云的变幻,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所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当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与美国妄图搞单极化的斗争已经客观存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但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发展,企图搞单极化充当世界霸主,这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四、在改革发展中建设党,从开创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正是困难成堆,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复杂局面,邓小平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条件下,抓住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取得两大成果:
一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具有长远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确立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创立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恢复和逐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进干部队伍“四化”,成功地实现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交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进行党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加强党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值得高度重视的是1998年1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一段时间,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搞好“三讲”教育,不仅为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探索出新的路子,而且其意义和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将不亚于40年代著名的延安整风给中国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我们坚信,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胜利推进,必将获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五、在改革和发展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从“一国两制”的构想到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毛泽东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方针,同时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准备和蒋介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10月毛泽东说,如果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1959年10月毛泽东指出,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企图搞“两个中国”,一个大中国,一个小中国,我们反对“两个中国”,蒋介石也反对“两个中国”。我们有一致之处,有共同点。1963年初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一纲四目”解决台湾问题。至于香港问题,周恩来早在1957年就明确提出,香港是自由港,不应该社会主义化,要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香港的主权我们是要收回的,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些思想观点,就是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先导。
1984年,邓小平正式作出“一国两制”的理论概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是从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开始的。实行“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实行高度自治, 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7月1日按照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规定,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从此,香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借鉴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1999年12月按照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正式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并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澳人治澳”。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也将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得到合理的解决,江泽民适时地提出八项主张,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中国特色。“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江泽民在回顾党的历史时曾经这样说: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我们在总结中共执政50年的历史经验的时候,应当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来认识共和国的前29年和后21年。坚信这样一条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就是50年来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论十大关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江泽民论文; 时政论文; 香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