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置地(重庆)有限公司 重庆 400050
摘要:随着我国地震学和建筑学专业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走向社会,我国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也越来越纯熟。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例如设计人员计算方法、结构布置的差异等,使得我国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上出现许多争议。本文仅根据作者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简要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理念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遵循结构破坏过程以及破坏机理,着眼结构总体的地质反应,灵活的应用抗震设计的准则,全面合理的解决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下面就对新形势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
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对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及结构地震反应特性两方面的认识。人类对地震地面运动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人类对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及结构地震反应特性的不断认识,结构抗震理论逐步从静力理论发展到反应谱理论、弹性动力理论和弹塑性动力理论。
建筑物由地标破坏引起的破坏属于静力破坏,这可以通过场地选择和地基处理加以解决,静力理论存在的缺陷比较多,因此逐渐被更完善的理论所替代。随着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用地震反应谱确定地震作用更加准确和有效,地震反应谱就是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地震动不同,其地震反应谱也不同。地震反应谱可以有效地反应地震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弹性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结构弹性动力理论也得以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国内外优秀的弹性反应分析程序和软件数量也非常多,功能强大,科研人员及结构工程师可以对任何复杂的结构体系进行较为可靠的弹性分析模拟。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2.1 材料的选择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般因地区而异,抗震建筑材料的选择一般要基于此地区的地震历史记录。由一个地区的地震历史记录可以得出科学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映此地区建筑的抗震要求。建筑结构受材料的刚度和塑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满足了基本的设计思路之后,质地轻的材料,抗震性能比较低。在重庆,为了使建筑物达到一定的抗震效果,钢筋混凝土则是选择比较多的材料。伸缩缝的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抗震效果,它一般为大型建筑物的抗震措施,主要是提高基础的稳定性。
2.2 隔震措施
第一,地基隔震措施:沥青原料的隔震层是我国现行比较常见的隔震层。地基隔震层是缓冲层,因其位于建筑物的基础底部与土层相接触的位置,所以它能在地震时很好地吸收和反射作用力,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科技在发展,相信隔震层的设计也会越来越完善。
第二,基础隔震措施:基础抗震一般包括混合隔震、基底滑移隔震和夹层橡胶隔震。基础隔震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防止地震由地基处向上蔓延,所以多层建筑一般都会采用基础隔震措施。一个建筑物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结构设计,上层建筑取决于基础,所以要很重视基础结构的设计。
第三,间层隔震措施:间层隔震设计的实施简单易操作,所以在早期建筑里间层隔震是比较常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间层隔震可以吸收地震冲击余力,减弱地震力的作用。
2.3 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设计
2.3.1建筑结构靠的是延展性来抵抗地震作用对墙体的非弹性形变。所以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延性和建筑的结构有着同样的重要性。为了让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就有必要在对其参数设计时将塑形变形重点集中在具有很好的延展能力的构件重,或者集中在容易保证良好延展性的构件中。建筑的参数设计是对地震作用下的房屋构件的响应计算,其中包含岁各墙柱梁板的承载力和变形等计算。
2.3.2在开始计算工作之前,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工况,确定合适的计算模型,特殊情况下能根据概念设计做相应的简化处理和计算。计算软件条件在输入时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进行,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可以做特殊的处理。在对结构复杂的结构进行变形和内力分析时,要采取两种以上不同的力学模型,目前常用的理论有两种,分别是主拉应力和剪摩理论。主拉应力理论主要用于砖砌体,剪摩理论主要用在砌块结构上。
2.4 通过效能减震设计来抗震
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来达到抗震的效果。但该体系也有不足之处。第一,这种设计的结果是建筑断裂,但并不倒塌,所以它不适合用于有纪念价值的建筑、造价比较高的建筑和核电发电站等。第二,建筑物的断裂是非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是不可恢复性形变,经过地震的建筑物发生非弹性形变,震后建筑物的修复将成为一大难题,若建筑物形变比较严重将不可能被修复,只能摒弃原建筑用更多的资金建新的建筑。随着时代的进步,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建筑物的抗震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的缺陷表现出来,不能使建筑物达到一定的抗震标准。新型的效能减震设计,能够使建筑物的抗震水平达到标准,其应用范围广,抗震效果显著。
3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建议
3.1合理的布局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
建筑物的布局将影响建筑的动力性,合理的布局才会对地震外力能量进行有效的传递,若支柱、墙。梁维持在一个平面中,就能建立起双向抗侧力体系,所以对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进行合理的布局尤为重要。由于地震作用的影响建筑物呈弯剪破坏并且塑形屈服最好产生在墙的底部。连梁在梁端塑性屈服的同时还会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在墙断抗震作用的发挥在最大限度的时候要遵循“强墙弱梁”的基本原则,从而提高墙肢的承载力,以来最大限度的防止墙肢剪切遭受的破坏,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增强。
3.2 严格遵守抗震等级对梁、柱、墙的节点实施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砖混结构的水平圈梁应沿楼板标高设置,这样会加强内外墙的连接,使房屋的整体性增强。同时,圈梁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降低了砖墙出平面的倒塌的可能性。在墙的横、纵两个方向布置适当的横、纵墙混合承重会增强空间刚度和整体性,有利于承受横、纵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利于抗弯抗剪。
3.3 设置多道的防震线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在地震作用下,一部分延性较好的构件首先达到屈服,能够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而其他的构件同样起着抗震防护的作用。并且,只有当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其他的抗震防线才会依次屈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形成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甚至更多的抗震防线,当一道抗震防线失去作用后,另外的抗震防线便可以发挥作用。这种结构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日本海啸地震之后,人们也加大了对房屋抗震设计的关注,房屋建筑的抗震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中最主要的技术。首先要加强对建筑的选址,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地段进行房屋的建造,加强地基的施工质量,如果地基土质比较软的情况下,还应在基底布置圈梁,同时严格的控制房屋的高宽比和房屋的整体结构,减少房屋由于地震作用发生扭转的现象,最后要有效的减轻房屋的重量,使房屋建筑达到抗震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军鹏. 耿俊景.浅谈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18期
论文作者:孙波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0
标签:结构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作用论文; 理论论文; 防线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