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与核心任务
刘斌志
(重庆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系,重庆 401331)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工作逐步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战略部署,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也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但和新形势下青少年多元发展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核心能力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在专业化的青少年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价值、知识及技巧三个维度,具体包括尊重接纳价值、优势复原理念、偏差越轨理论、青少年福利政策,以及青少年辅导、社会预防和个案管理等技术。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战略规划,可以分别通过顶层设计、学科建设、行业规范、路径依赖和社会支持来提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核心任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需求,需要不断加强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和特色化进程,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和素质过硬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努力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提高青少年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融合以解决用户问题为最终目标,对用户属性、术语转换机制等的研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有效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通过知识融合测评等方法鉴定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完善系统构建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所谓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是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在青少年事务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人员[1]。作为专业化、学科化和广义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共青团领域又被称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总体上,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时代的新挑战,需要在核心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2.2.2 护理质量关键要素控制 第一,患者安全质量控制,护理管理者聚焦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对频发事件分类先提出控制策略,如高危患者的安全控制,对每位患者入院时压疮、跌倒、导管滑脱等高危因素进行筛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另外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设立护理安全质控员,实时采集患者不安全因素,构建患者安全管理屏障。第二,患者服务质量控制,根据患者需求及护理工作专业的要求,制定护理服务流程和护理服务评价标准,随时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建议,掌握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结果,研究护理服务失效补救系统,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首先,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已经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20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并形成运行管理机制和配套政策制度框架[2];《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强调不拘一格建设青少年工作者队伍;《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30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目标[3]。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促进制度化建设。首先,要摸清现状需求,即通过开展全国普查掌握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存量、增量及专业能力状况,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的成就、问题及发展需求,为制度设计提供数据支撑[12]。其次,要夯实理论研究,即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初步阶段,通过专家咨询和逻辑演绎去分析和厘清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准确定义、核心要素、多元维度、重点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等,为后续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再次,要制定战略规划,即在国家层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配合国家青年发展战略,制定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发展的规划,设立本科层次的青年学专业,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最后,要突破重点领域,即由共青团率先在某些服务领域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建设的示范工程、试点单位以及试验项目。
最后,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提升核心能力建设,增强服务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青少年发展需要更为专业、更为高效的社会工作服务,党和政府也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实不断强化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不仅在数量上远远不够,服务的能力和成效也亟待提升。造成这种张力和矛盾的关键在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够,根源就在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缺失。所谓核心能力,即是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独有的、他人难以复制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能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动力、职业价值实现的前提和行业发展壮大的保障,专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差异特色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有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特色与核心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新时代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不仅需要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提升,需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专业服务竞争力。
再次,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现状与青少年多元发展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矛盾。一是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工作专业和学科,仅仅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方向来培养,加之青少年工作系统对于新进人员专业门槛较低,导致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理论、学科理论基础、专业方法技术以及实践服务经验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6]。二是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工作师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中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导致整体队伍的职级职位、薪酬待遇、职业认同、社会地位等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三是本土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更多考虑政府和基金会的需要,服务多元性和创新性、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专业品牌度和特色均有待提升。四是社会化水平有待提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的运作能力远远不够,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仍然有待加强。五是制度化水平有待提升。虽然我国已经有一系列支持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但社会工作者、共青团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关系和角色依然有待理顺,相关的岗位开发、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职称职级以及职业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
其次,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持证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3万人,其中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超过1.5万人,持有各类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者超过3万人[4],为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专业培训督导日渐规范,专业组织培育成型。自2003年以来,上海市率先开展了系统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培训,通过社会工作骨干培训班、社会工作学习型小组、社会工作专家督导委员会等形式提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等组织机构的成立,标志着青少年社会工作行业将有更加规范、系统的管理和引导。三是专业价值理念不断深入,服务标准逐步成型。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不断探索专业价值、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在青少年服务实践中的运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注重遵守相应的专业伦理和行为守则,并制定了作为国家标准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四是专业方法技术不断成熟,本土模式初步形成。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社区青少年汇为载体的北京模式,以政社合作NGO运作为特色的上海模式,以及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共青团统筹为抓手的广州模式等本土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5]。
六是社会预防的技术。具体来说,社会预防技术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正面联系,即加强对社会上闲散和流动青少年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从而开展专业性的“结对”帮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降低偏差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风险。其次,是临界预防,即关注普通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率及其转化过程,重视偷拿财物、逃学辍学、烟酒滥用、网络借贷等早期的典型行为,从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区及大众传媒的关系入手,增强青少年自制力和自控力[11]。再次,是行为矫治,即对有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学校、司法机关的合作,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纠正其不良行为。最后,是社会观护,即社会工作者协助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开展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社会调查等工作,帮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减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核心维度与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表现为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两个层次,而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界一致认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专业服务实践中所需要的价值理念、学科知识以及方法技术三个维度[7]。结合青少年需要以及服务的内容和要求来看,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价值、知识和技术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指标:
一是尊重接纳的价值。首先,要了解青少年的多样性,即认识到青少年并不都是青春靓丽、活力无限的,也有萎靡不振、作奸犯科甚至大逆不道的,每一个青少年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次,要理解青少年的冲突性,即认识到青少年会面临更多的自卑和自信、自主和依靠、亲密和分离、性冲动和性控制、期望与现实的诸多冲突,包容其发展中存在的偏差行为,并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服务和支持;再次,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即认识到青少年从心理和社会关系上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附庸和随从,更多地给予其自我决定的权利和机会;最后,要坚持青少年的发展性,即认识到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案,并协助青少年确定发展方向,树立发展信心,找到发展路径,实现发展目标[8]。
四是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既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保障,更是社会工作服务的“资源库”和“百宝箱”。首先,要熟悉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不仅要熟悉联合国《到2020年及其后世界青少年行动纲领》等纲领性文件确定的要优先关注的青少年议题,更要熟悉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其次,要熟悉我国青少年社会福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内容,尤其是青少年司法保护、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房屋居住、健康照顾、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规定[10]。再次,要熟悉我国青少年福利行政系统及其组织机构状况,包括中央及地方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范畴和职责、民政系统相关部门的职能、各级共青团组织相关服务机构及项目、各级妇联组织服务状况,以及各地区为青少年服务的社会组织及其服务状况。最后,要熟悉我国青少年福利行政体系的运作,包括青少年社会服务项目的项目开发、计划决策、招标投标、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财务管理、组织协调、公共关系、监督评估及社会倡导的内容和技术。
五是青少年辅导的技术。首先,是历奇辅导技术,即引导青少年在互动合作中经历各种挑战,并通过反思和分享来促进青少年体验到合作解决难题和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最终促进青少年的健全人格、逻辑思维、领导才能、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等。既可以开展纯粹康体活动的历奇活动、重在技能学习的历奇教育、侧重团队合作的历奇训练,也可以根据青少年不同的背景和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历奇辅导,还可以针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开展历奇治疗。其次,是外展工作技术,即社会工作者主动深入到青少年流连和活动的地方,融入青少年社会文化脉络,识别那些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主动与其建立专业关系,协助其明白自身处境和问题所在,从而提供适当的服务。结合青少年的所在和需要,外展工作可以采取街头救助活动、康体娱乐活动、社区活动参与以及深宵夜展救助等形式。再次,是朋辈辅导技术,即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朋辈辅导的策略,促进与服务对象年龄、背景、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交流信息、分享态度、改进行为、学习技能,并最终通过同伴辅导员激发青少年之间的心灵共鸣和行为改变。最后,是青少年空间营造的技术,即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服务咨询以及技能训练等服务,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感、能力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是优势复原的理念。首先,要相信其优势。社会工作者需要认识到青少年与偏差行为伴生的客观事实,在承认偏差行为危害的同时,相信青少年在个人动机、价值、认知、行为、技能或社会环境中必然存在某些闪光点,进而通过倾听、了解、理解和关怀的技巧,给予青少年关怀性承诺并表达适度的高期望。其次,要发现其优势。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解构和建构的技巧,协助青少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身的言行动机,并激发其对自身关注的主动性、分享性、创新性和参与性,从青少年自身故事、自身特质和自身环境中识别其存在的可能优势。这些优势可能是诸如个人形象、成就动机、自我品德、自我价值等内在优势因素,也可能是诸如积极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社会规范、关怀支持的社会环境、积极合理的他人期望、富有意义的参与机会等外部支持因素,还有可能是诸如自我人际沟通、解决问题、情绪管理、生活技能、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效能因素。再次,要激发其优势。社会工作者在与青少年建构了其优势项目以后,需要通过不断重复、加大强度以及具体表现等技巧加以维持,并为其积极寻找合适的优势运用的机会和条件。最后,要实现其优势。社会工作者通过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社会参与以及社会服务,协助其在社会互动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并体会相应的参与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实现感,从而赋予优势以具体的表现形态,并将其纳入到青少年生命发展历程的重要事件中,从而实现优势向人生特质的内化和提升。
三是关于青少年偏差越轨的理论。面向青少年发展的多样性和亚文化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的偏差越轨理论:一方面,是青少年越轨的描述性理论。不同时代的青少年面临各具特色的时代背景,会产生多样性的偏差行为,包括校园暴力、动物虐待、社会攻击、毒品使用、赌博欺诈、盗窃抢劫等。而在虚拟社会到来的今天,青少年偏差行为更多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包括网络赌博、网络贷款、网络暴力、网络色情以及暗网交易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越轨的解释性理论。其中,既有关于犯罪体型说、示范理论和紧张理论等的宏观理论,也有亚文化理论、差异交往理论以及角色互动理论等中观理论,更有标志论、编剧理论、现象学理论、羞耻感整合理论等微观理论[9]。其中,默顿的越轨理论基于人类行为的手段和目标两个维度将偏差行为归纳为五种模式,并揭示了社会失范将导致越轨行为增加。该理论不仅启示社会工作者要注重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多元分析,更强调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意义,成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理论。
当前,长三角地区危险品运输企业中现有的车辆等级偏低,只有石油和少量危险货物在运输时由专用危险品运输车辆装载,大部分危险品的运输是被装载到一般的货车和被改装过的车辆。安全性能偏低,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超过危险品运输使用年限的车辆进行运输工作,而且在具体作业时也有失规范。一些企业的罐装车甚至被装载多种危险品。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超过使用年限的车辆进行运输,增加运输风险;没有对车辆形成动态管理,没有及时检查车辆的安全性能,而且没有按照规定对运输车辆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
七是个案管理的技术。针对青少年复杂性问题、多元化需求以及整合性服务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个案管理的技术:首先,是整合性服务技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既要面向一般性群体开展潜能激发服务;又要针对处于突发危险情境的青少年开展危机介入服务;还要在尊重青少年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其能力建设,实现助人自助。其次,是资源整合技术。个案管理最核心的服务不是个案服务而是面向个案的协调管理服务,这不仅需要链接政府组织、民政部门、共青团、学校、工作单位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正式资源,还需要链接家庭、邻里、亲友、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非正式资源;不仅需要构建经济资助、劳务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教育培训等工具性支持,还需要构建心理辅导、情感慰藉、朋辈支持等情感性支持。再次,是服务协调的技术。在资源链接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开展服务协调和资源整合,提高不同服务主体的协调和配合程度,促进资源的输送和服务效率。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跨越直接服务的框架,承担整合性全人服务的职责,减少多元服务的零散、重叠和浪费现象;另一方面需要根据青少年的服务需求优化不同服务的“优先次序”,促进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后,是跨界合作的技术。青少年个案管理服务的本质是跨专业、跨领域、跨部门的团队合作,团队中可能包括教师、心理学家、法律工作者以及医护人员等。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跨界合作设计一套系统性的服务方案,达成服务目标、服务时间、服务程序、服务技术以及服务成效的连续性。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未来战略与核心任务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黑格尔在《美学》中把悲剧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以莎士比亚悲剧为代表)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稍后的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以下四种:
二是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化建设。首先,要积极倡导国家重视青年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在适当时机将青年学纳入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以更高的标准建设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其次,要探索整合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群,开发系列课程并建立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能力标准;不仅要在校内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团队合作,还要拓展与共青团、教育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联合培养。再次,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一方面,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其利用专业知识服务所在院校和社区,通过服务学习的模式提升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加个性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不同个体的潜能和特质,形成更具特色的核心能力体系。最后,要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不仅要积极开展相关的实务拓展和行动研究,更要深化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不仅要针对青少年的多元需要开展多样性研究,更要形成研究的焦点和品牌,编写规范的系列教材。
三是要通过行业标准促进规范化建设。首先,要确立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理念、知识理论和方法技术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其次,要细化职业核心能力指标,构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并厘定相应的指标内涵、能力内容、实践要求、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使专业工作者对标对表有章可循。再次,要研制和开发中国本土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量表》,并进行相应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验证,促进能力建设的可持续性。最后,要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树立青少年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专业服务精神,树立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工匠精神,保障专业核心能力的原动力。
四是要通过生涯规划促进职业化建设。首先,要推动青少年事务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动共青团、教育、德育、司法等系统中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从而做到规范从业。其次,积极为青少年事务工作者提供定期的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和专业督导,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服务水平[13]。再次,要建立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通过专业进修、骨干人才、领军人才、特殊津贴以及督导人才等计划提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后,要积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竞赛,通过竞赛规则来明确专业要求和职责、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宣传推广来提升专业地位、社会认同并发掘领军人才。
五是要通过社会支持促进社会化建设。首先,要积极与教育部门、共青团和司法等系统合作,结合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通过不同方式嵌入已有服务体系,通过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技术的发挥,开展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向其他专业证明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效果。其次,要团结相关的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建立专业组织,形成专业规范,构建专业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和行动研究形成政策建议,通过政策倡导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岗位设置、薪酬待遇的制度建设[14]。再次,要不断提升青少年服务的政治地位。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动国家在民政部设立青少年福利部,构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以及财政支持体系,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福利服务体系。最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要在实务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凝练服务特色,总结服务经验,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
Studie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A case of Xisanduhe village in Laixi City
参考文献:
[1]王思斌.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本土实践之意涵[J].中国社会工作,2017(13):23-24.
[2]陈立新,颜敏,彭远春,等.湖南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5(6):17-21.
[3]陆士桢,李向显.青年工作专业化建设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落实[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6):1-8.
[4]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20计划”稳步推进[J].中国共青团,2018(4):32.
[5]王新云.我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地方经验与启示——基于“北上广”地区的实践[J].青年探索,2017(4):28-32.
[6]洪佩,费梅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反思——以上海市Z机构的个案服务为例[J].社会工作,2014(4):64-71,153-154.
[7]臧其胜.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J].社会学研究,2013(2):197-219,245-246.
[8]张晓红.习近平青年思想对青年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启示[J].青年探索,2018(3):50-56.
[9]费梅苹.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及行为逻辑研究[J].社会科学,2010(2):62-69,189.
[10]沈黎,吕静淑.台湾青少年福利的发展、实践与启示[J].青年学报,2014(1):47-51.
[11]刘涛.青少年犯罪矫治的社会功能与法律模式——一个社会系统论的视角[J].青年研究,2017(3):74-81,96.
[12]谢素军.试论中国青年政策正确的评价标准[J].青年学报,2018(4):79-84.
[13]韩央迪,郑思佳.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绩效考评:困境与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76-188.
[14]张佳华.青少年社会工作:学科、实务与制度建设[J].青年学报,2015(4):47-50.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03(2019)03-0045-06
收稿日期: 2019-04-23
基金项目: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及其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15BSH052)
作者简介: 刘斌志(1980—),男,江西鹰潭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王新云)
标签: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者论文; 核心能力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核心任务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