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向选择”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_大学论文

论“双向选择”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_大学论文

谈“双向选择”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双向选择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论述了“双向选择”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分析了在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双向选择 高校 毕业生 作用 问题 对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近期内,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学生,原则上仍由国家负责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笔者认为,无论是目前的过渡阶段,还是将来的自主择业,实行以学校为主导,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双向选择”有利于贯彻择优录用,人尽其才,专业对口的就业原则。由于单位和个人是直接见面的,使质量高,素质好的毕业生有了充分显示自己优势和才能的机会,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优势。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知识面广,精通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综合素质高,有灵活性、创造性的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争先抢定。因为双方见面的时间短,所以一般用人单位从学生提供的材料,(如,在校的获奖情况,专业课成绩,担任的社会工作等)和通过见面的交谈情况来定夺,而恰恰正是素质高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材料比较翔实,充分和优良。在今年的“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上,生物系的一名同学属专科,而用人单位则声明要本科生,这名同学综合素质较好,平时他注重基本功训练,担任学生会干部,学习也非常用功,社会活动能力强,多次被评为优秀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不仅这些,他还利用课余学习了计算机应用等,当他把自己的这些材料拿出来,用人单位则欣然同意接受。当然,双向选择不光是单位选人,人也在选择单位,一些效益较好,福利较好的企业。总是热点,他们便利用这些优势对人才“优中先优”,而管理不善,福利待遇低一些的单位,在洽谈会上冷落一些。在以往,有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女大学毕业生,通常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情况,那么,通过一见面的“双向选择”我们看到,无论男女毕业生,只要他们自身素质高,能力强,一般都能选择到合适的单位。

第二,“双向选择”有利于增强就业透明度和维护社会、学校的稳定。有人认为,“双向选择”使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更合法化,我们说,完全要杜绝这种现象是有困难的,但相比之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们更愿意凭自己的实力去闯天下。因为毕业生到什么单位去,主要不是取决于学校分配部门,而是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这种竞争基本上是公开的,透明的,这就大大减少了不正之风的干扰,也有利于保持学校的稳定。

第三,“双向选择”有利于培养毕业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大学毕业了,谋职靠什么”?“不靠天,不靠地,毕业谋职靠自己”。“学好数理化,仍需自己闯天下”。这是近两年毕业生谋职中出现的新气象。大学毕业生无疑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划等号,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把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锻炼较强的实际能力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择业、从业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并尽快有所成就,都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决策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各种需要自己当机立断,痛下决心来决断的事情。对于求职择业的大学生,何去何从,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拿主意,很显然,这是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其二,表达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谋职择业时,自荐信的撰写、个人材料的准备、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等,每一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其三;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要发挥协作精神,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毕业生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交际礼节等用人单位也是非常重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当然,在实际中,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远不止这些,就业初的发明创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对于求职也是很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学子在平时日积月累,一个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肯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第四,“双向选择”有利于推动学校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自觉性也很强,但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高考筛选后,一旦跨入大学校门就好象进了当干部的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竞争意识,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60分万岁”的思想大有人在。在校学生思想的松驰导致了纪律的涣散,反正毕业统分,所以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很淡薄;而毕业生通过“双选”,是要以自身的实力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这种落实就业去向的方式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使每个毕业生都清醒地认识到“实力的强弱决定自己在就业竞争中所处位置和自己今后的命运”。同时,一些非毕业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关心毕业生洽谈会,他们通过与高年级同学的了解或亲临洽谈会场,也认识到今后必须好好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各种能力,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即把学生在校的德、智、体等各方面成绩以量化管理分数记分,便于学生工作的管理,有了“竞争机制”这个内在的动力,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特别注意一专多能,在课余学习法律,外语,计算机等越来越多。其次是社会实践知识及公关、社交知识等,能促使学习与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这些良好的风气是相互影响的,如我们学校,近两年来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毕业生一上洽谈会,信息反馈到学校,学生知道了要在洽谈会上择业顺利,要平时多注意,目前学生学习风气浓厚,学生在校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五,“双向选择”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质量是否合格,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双向选择”为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使学校能比较直接地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了解社会的需求量和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毕业生的适用范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促使学校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并逐步实现按需招生,优胜劣汰,减少教育投入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达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多快好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期,我们的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即“双向选择”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称为“中期改革方案”,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但是,目前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市场发育过程。因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个市场应该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自由市场”。现阶段,由于毕业生是国家有计划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原则上仍应由国家安排和指导就业,毕业生参加市场活动也是条件、有范围的,他们不同于社会上一般人员的流动。就近两年在“双向选择”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群体性问题。每年7月全国有80万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要进入社会就业,这是一个特殊群体,它不同于社会上其它人员的流动,是零散的,个别的。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分配面临许多问题。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新旧体制转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当一批企业一时很难大量接收毕业生;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精简机构,再加上毕业生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使毕业生明显地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必须由学校及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安排,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其充分、合理的就业,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还可能使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形成社会问题,影响安定团结。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深入开展,建设全国供需信息网刻不容缓。而且在目前的实际分配工作中,几种分配方式并存,如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定向就业、委托培养就业;自谋职业与“双向选择”等等的并存,很难管理,加之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一来使某些条件较差的单位,国家分配计划难以落实,二来当需大于供时,这些单位又难以得到人才的补充,很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工作中的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毕业生进入市场通过双选活动了解社会需求信息,落实工作单位日渐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国家教委也曾三令五申,非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不得擅自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招聘、供需见面等活动。然而一些单位却以办人才交流会谋利,如果谁都来办市场,将使市场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轻则给学生,单位造成损失,重则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如1996年3月23日在湖南长沙市所发生的“96春季人才双向选择洽谈会”的“3·23”事件,就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不合谐音,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都要进行,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在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下,及时了解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负责地帮助各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做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各级教育、计划、人事、劳动、财政、公安等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条件,凡是由几家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地方,都要按地方政府的规定积极配合,各负其责,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职能,努力做好本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三,要抓好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毕业生是国家有计划培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宏观上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针、原则政策,以及就业方式,范围都有明显要求,这与一般人员流动不同。毕业生初次踏上社会,没有社会经验,学校需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志愿结合起来。目前,在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上,有一些“偏差”,表现在: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得多了一些,对国家的全局以及个人成长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想的少了一些。大多毕业生,希望分到大城市、大公司、大院、大所、大企业、大学校,而不愿意到大城市中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更不用说中小城市和艰苦地区的基层单位,即使是在这些地区的国家重点单位也不想去。而目前我国最需要毕业生的单位,并不都在大城市,那些相对条件比较艰苦,偏离大城市的地区和单位也非常需要毕业生,毕业生的期望值和国家的实际需要形成较大反差,如果毕业生都往大城市里的大单位挤,其就业工作就更难了,所以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大城市并不总是有利于年青人迅速成长,那里人才过于密集,有时反而容易埋没人才,实践证明,青年人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所以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能主动地到基层去,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毕业生作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应由学校审核其毕业资格,通过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确认“双向选择”的结果,从而保证毕业生就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并体现出学校对国家,对用人单位和对毕业生三方的高度责任感。

第四,毕业生就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的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因为几十万名毕业生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落实就业去向,并集中派遣,时效性十分强,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离校,势必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下届新生入学,而一般人员的流动没有这种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做到学校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从长远来看,国家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收稿,1996-09-10

标签:;  ;  ;  ;  

论“双向选择”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