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新视角论文_王爱云

课程改革的新视角论文_王爱云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225400

摘 要: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供给对提高劳动力素质而言至关重要。现阶段,公众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但教育供给存在着单一、僵化的现象,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课程改革显得尤为紧迫。

关键词:教育现状 解决路径 课程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供给对提高劳动力素质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服务输出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教育供给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成为劳动力,那么教育供给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它的好坏关系到未来劳动力要素的优劣。

现阶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供给结构上都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在培养方式、课程安排、学科设置、结果评估等多个供给面都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没有充分关注到受教育者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个性化,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可塑的、个性化的过程。公众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但教育供给存在着单一、僵化的现象,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因此,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课程改革显得尤为紧迫。课程改革,“供给侧”是关键。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而公平和立德是教育质量中最本质的内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关键。这其中课程改革工作更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同时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最后,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其中,学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就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平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内,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课程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因为说到底,学生最终是要离开学校的象牙塔,遨游驰骋于社会的。这就具体落实在对教育领域原有供给、服务的改造和转型上,在培养方式、学段衔接、专业部署、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就业指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众多领域,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中的僵化、单一、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爱好和成长的做法,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实现育人减负的“降成本”、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评价考试的“扬长与补短”等。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转型升级了,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 创新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解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仅仅靠减少、降低和限制手段, 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需要的。因为教育最核心的质量不是擅长“加工”而是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这是教育应有的属性。这就具体落实在诸如教育领域的“面向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拓展资源的社会实践”替代和优化“统一开设的课程和程式化的社会实践”、“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替代和优化“职责不清的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的着力点上。只有教育课程改革的供给侧实现丰富多元可选择,才是对学生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最大尊重,才有可能不再用规定、纪律和号召去“引导”需求,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协调、持续,改革的成果才真正能够让人民群众乐于分享,而不是“被分享”。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就必须努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尊重和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

因此,有必要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加快形成丰富多元的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课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使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都有发挥和被发现才能的空间,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论文作者:王爱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  ;  ;  ;  ;  ;  ;  ;  

课程改革的新视角论文_王爱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