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近20年的家庭教育,随着社会对人的才能要求的提高,智力开发往往成为家长的注意中心,无意中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效在20年后的今天已经显露出来。据我校心理系连续几年对刚步入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表明,各种心理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每年提高2~3%。在96级的1092名新生中,有199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不良心理症状,其中有强迫症症状的85人。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严重的心理障碍,不仅使他们难以成才,而且连生活都较难适应。
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均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将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和成才路上的大敌。现在的孩子一代比一代聪明了,可是情感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却在急剧下降,这一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应认真思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了。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因此,家长首先要防止孩子智力低下,并尽可能促进其主动地发展。
2.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快乐的情绪情感对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幼儿的情绪较之成人有不稳定的特点,因为他们的内抑制能力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表现为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孩子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和缠磨父母或精神打蔫,不爱说笑嬉戏,行为被动,则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 意志是由目的性、坚持性、果断性以及自制力等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了人们意志品质的差异。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
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失败,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遇到陌生人、事、物时,常显得紧张不安,不敢大胆尝试;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靠兴趣或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则表明是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就是问题行为,应予以及时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 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儿童亦然。如果发现孩子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同伴常告他的状,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反应敏捷些,有的反应迟缓些,这种差异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孩子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就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以上六条标准和幼儿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是有一定联系的,任何一方面失调都会引起相应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务必要对他们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几点建议
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基础上,如何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呢?
1.要重视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家长应抓住同情心、诚实正直和羞耻心这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关于同情心,美国学者劳伦斯·沙皮罗指出:“教育孩子同情别人所得到的回报是无限的。同情他人的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爱,在学校和日后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更多,长大后更能发展与配偶、孩子、朋友间的亲密关系。”可见同情心是人们社会交往及获得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要想让孩子成为善良体贴、责任感强、富有同情心的人,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随时随地做好事的乐于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关于诚实正直的品质,众所周知,没有人喜欢同不诚实、不正直的人打交道。可见,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品质至关重要。家长首先应使孩子树立信任感。一般情况下,人们愿意对自己信任的人讲真话。因此说,信任感是诚实正直品质的基石。而要使孩子树立信任感,家长要学会尊重他的隐私,这样,双方就会越来越信任、坦率和真诚。
关于羞耻心,它是不良动机和行为的枷锁。孩子若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和内疚,尽管不舒服,但它却能留下抹不掉的记忆,这记忆会时时提醒他们不再重犯错误。因此,适当公开孩子的错误并予以恰当分析是必要的,要引导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这种负面情感可以有效塑造孩子的道德行为。
2.要重视情商思维技能的培养 这主要包括面对现实地思考、乐观地思考和意象法思考(遇到孩子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一个有效的弥补办法是教会孩子在想象中顺利解决困难)。家长为孩子做得越多,对他们今后独立克服困难越不利,过分顺利的环境会导致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下降,因此,应帮助孩子面对现实,克服逃避困难的心理。
经验告诉我们,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克服困难和身心健康,而悲观的态度,不仅与事无补,而且易使人患抑郁症。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态度,在生活中多认同他们的乐观想法。此外,在批评孩子时,少说“看你也不是成才的料”之类的泄气话,要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家长还应成为乐观的表率。
总之,孩子只有通过现实地思考,经历与其年龄相适当的挑战后,才能形成乐观的性格。
3.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 家长要用心培养孩子正确的交往态度与能力。具体讲,要教会孩子说话的技能,要培养他们一些讲话的幽默感;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但要对他们提出择友的标准;要引导孩子学会争取集体的接受,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要让孩子彬彬有礼,因为人们难以接受粗鲁无礼的人,礼貌对人际关系很重要。
4.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 勤奋是自我激励的具体表现,这一品质对获取成功十分重要。然而,当前相当数量独生子女的教育状况,十分不利于他们勤奋品质的形成。因为溺爱、包办、娇生惯养的教养方式,极易扼杀勤奋的品质。因此,家长要注意养成孩子勤奋的习惯,在家庭里应形成一种崇尚勤奋工作、自我激励的精神环境,让孩子明白不懈努力的价值。
自我激励的动力来自明确而远大的目标和对成功的期待,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确定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目标,并教会孩子期待成功,这就要多为他们提供机会锻炼,控制与预定目标无关的动机。锻炼他们掌握环境的能力。
5.要注意教会孩子意识、表达和控制情感 要使孩子心理健康,形成良好人格,善于意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很重要。事实告诉我们,凡能清楚地意识到什么使自己高兴、痛苦、沮丧、气愤、兴奋、内疚、自豪,并能将这些情绪情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不易出现心理疾病,如果又能学会适当控制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就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对自我情感的意识是识别他人情感的基础,敏锐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一个对他人情感麻木不仁的人,实难被他人接受。所以,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识别自我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在识别他人的情感方面,教孩子做一个“好听众”很有效。另外,对各种情绪情感都不能过分压抑,否则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要教给他们恰当的方式。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