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理及对策
思 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长沙 410205)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就业问题随着经济进步得以改善。具体表现为,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国内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保障,以零售、批发为主的流通产业迅速发展,其增加了社会就业的数量与种类。然而,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解决就业问题并非只有积极作用,同时其也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对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有关劳动力就业的运行机制进行详细说明,以期为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流通产业 转型升级 劳动力就业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先进技术,但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由于传统的流通行业已与当前经济增长需求不相适应,所以需要通过转型升级的方式将其与先进生产力接轨。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虽然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会带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其会通过改善生产技术、优化加工环节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但技术的进步也减少了企业相应环节对的劳动者的需求数量,这反而不利于实现就业。因此,如何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既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又不引起就业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视角下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的变动实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指的是劳动者就业比例的变化情况。由于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状况对就业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力,且当前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第一、二产业,所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尽管流通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会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其也会对一些行业产生挤出效应。如,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设备的种类愈发丰富,其功能也愈发齐全,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大量劳动力被闲置,进而使许多员工处于失业状态。一般情况下,高素质及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会对产业转型产生积极作用,但劳动力的投入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则会阻碍流通产业发展。
鉴此,本文将流通产业的变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流通产业主要涉及零售、批发、交通运输、邮政、餐饮等行业。
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理
(一)基于就业量视角
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对就业量的影响分析。衡量流通产业升级最显著的指标就是产业增加值的提升。另外,产值的增加也能反应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所以可将研究流通产业对就业量产生影响的过程转化为研究宏观经济增长与就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流通产业的增加值仅为468.9亿元人民币,然而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已达到9.6万亿元,且2017年国内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4.6%。这一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增加流通产业的产值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流通产业的转型取得丰硕成果。而且,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可以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也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市场对于产业的投入会随之增加,这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其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当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时,其产业供给会相应扩大,即企业的生产规模会不断增加,最终带来就业岗位数量及就业人数的增加。虽然经济增长在初期会带来就业率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业增长率反而会出现明显下降,这一现象与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落后的现状有关。因此,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就业率增速度并非呈线性变化关系,宏观经济稳定、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技术进步等都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
(3)pH条件优化。进行不同pH值条件下(pH值分别为2、3、4、5、6)的小试实验,控制双氧水加药量均为1.5%,反应时间均为1.5 h进行实验,反应完全后调节pH至8~9静置沉淀30 min后取上清液测COD。
流通产业价值链升级对就业量的影响分析。流通产业的优化还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方面。一般情况下,价值链升级不仅涉及产业内部问题还与产业间以及地域之间的升级有关系。从流通设施、交易环节的优化到物流服务等的升级不仅有效地节省了交易成本,同时也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偏向于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流通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这一行为直接引起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失业,但也为技术型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如,在零售业转型中,无人商店的经营理念逐渐普及,自动结算等智能化操作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因此商店对于员工的需求必然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另外,政府颁布的产业调整政策也对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政府通过减税、降低融资难度、降低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等政策,促进了流通产业链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型。流通产业链的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文本的改写,在本质上讲,就是对互文标志的优化处理,使之更好地实现翻译目标。完成对原文的阅读和阐释两个环节之后,译者已经从两个层面找到了能够达到翻译目标的互文标志,但如何处理这些互文标志,就赖于译者自身的目的语文化底蕴和艺术鉴赏力了,这也是判别译者水平高低以及译作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译者可根据具体的情境决定是保留还是消除互文性特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直译、意译、全译、编译、改译、摘译等[6]。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将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仅是在说“读者”,也是译者主体性差异的鲜明体现。
首先,流通产业对技术水平、设备设施及机械化生产要求稳步上升,与此同时其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更多技术型、知识型人才加入到产业转型的队伍中来。其次,在运输方面,铁路、公路以及物流业等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贸易,这不仅推动了城镇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帮助农村流通产业实现了新一轮的转型。最后,智能化、信息化的流通产业发展逐渐淘汰了低素质劳动力,其对高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劳动者应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相应技能。
流通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对技术型、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使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相适应,一方面需要劳动者自主寻求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如在企业内设置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以及提高劳动薪酬、企业福利等吸引高精尖技术人员加入。对于企业而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首先应加大科研投入,特别对数据库建立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另外,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可以帮助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联合,为高新人才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使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从而实现知识与技术的更好运用,这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专利技术,使其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去高等学府进行校园招聘,如按企业自身需求去相应专业较强的学校进行招聘,这可以帮助企业引进所需技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只有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相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竞争力。
(二)基于就业结构视角
首先,由于国内零售业和批发业呈现出劳动力不足的景象,其存在较多的职位空缺,所以政府应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帮助劳动力和就业职位实现良好匹配。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需灵活处理,应从整个产业的全局进行考虑和规划,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其次,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扶持,如对其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困境,促进其自身发展,使之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加强合作,使中小企业承包大型企业的部分业务,从而使其在缓解就业压力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最后,鉴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且虚拟交易存在大量的杠杆其对实体交易产生了负面影响,故在调整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应当将资本市场考虑在内。
信息化是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智能化工具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保证流通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实现安全发展。流通领域的变化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网络平台的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的自动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逐渐加速流通体系的运转速度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当前我国批发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批发业应借助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线上扩张,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与优化升级,如批发业可以借助线上宣传、变革营销方式等简化交易环节、提高营销力度,从而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同时这对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消费者中对企业诚信极为关注,电商发展背景下无实体店铺经营模式兴起,企业线上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且其交易大多通过互联网进行,但是对电商经营的监管一直没有形成良好体系,故电商诚信缺失为消费者进行网上交易带来极大不便。所以,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建设也是加强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对策建议
(一)推动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
流通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最先受到影响,进而也影响了该产业的就业结构。由于流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在转型过程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所以必然要求劳动者由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转向复杂的脑力劳动,故流通产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会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而言,其在新一轮的流通产业转型过程中将处于淘汰边缘。但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的转型也会带来新兴部门的发展,如流通产业通过创新,进而向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也起到了改变国内的就业结构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流通产业中的住宿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关联效应,从而能够迅速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电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为促进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加强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消费者所接触事物更加广泛,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提高了对产品的价值需求,从而导致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改革、产品创新等多重方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技术进步后其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进而企业会拥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而企业投资的增加又会带动流通产业的新一轮升级,最终扩大了产业规模并增加了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每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的要素禀赋,又因为各要素禀赋会对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故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当某一地区的流通产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更好地配置了本地区要素,且充分使用本地资源时,其就会对该地的就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进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有鉴于发展流通产业需要有强大的城市化背景作为支撑,所以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等,在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同时推动产业的转型与优化,最终使当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出较一致的变化情况,最终优化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缓解国内就业的失衡问题。
(三)重视人才培养,科教兴国
流通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量的影响分析。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化主要是指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的过程,这一变化主要是由科技进步及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其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首先,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类型的发展,其在流通领域中不仅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而且还为技术部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而带来了种类更丰富的专业岗位。其次,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且无人商店、无人机器等的出现,又会降低对部门岗位劳动者的需要,因此,在流通产业转型过程中呈现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
(四)流通产业技术手段应不断创新,树立现代流通新理念
传统的流通产业与现代快节奏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据麦肯锡公司提供的数据,在2022年我国将有75%的消费者迈入中产阶级的行列,且现阶段八零后、九零后将会成为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这些消费者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眼界开阔、消费行为个性化,对于消费更注重品质,因此,若流通产业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其产业发展与市场脱节。鉴此,企业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流通理念,在提高服务品质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品牌,从而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消费。并且,企业在流通模式选择方面应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道真乌天麻野生分布在海拔120~1 800米的林下,阴湿、腐殖质深厚,土壤肥沃的生态区域。道真自然环境优越,最适宜适合乌天麻栽培。
(五)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针对非高新技术人才,在流通产业转型过程中,如零售业和批发业在发展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且零售业和批发业存在大量技术门槛低的劳动岗位,有鉴于国内存在较多非专业人才的闲置劳动力,故可以将其与低技术门槛的职位进行匹配。另外,政府在为企业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的同时,还应出台相关法律保护其劳动者权益,从而提高其劳动积极性。
2.3.2 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政府政策失灵 信阳市政府治理农作物秸秆禁烧过程中,出台的相关政策涉及范围广泛且强度大。焚烧政策主要是从“禁”的角度,以县、乡、村为单位,实行秸秆禁烧责任制度,通过层层的管制与监督,杜绝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要求各县、乡、村成立分片包干小组和禁烧监督小组,昼夜轮番巡查,对小组领导所监督的地区发现起火点,进行严格罚款[5]。从政府角度来看,政策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只能通过严厉政策缓解焚烧秸秆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源上为秸秆谋求长久发展的综合利用方式。农户不了解秸秆资源的用途,加上为了省时和省力,而采用焚烧方式处理,从而使得政府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造成了政府的失灵。
(六)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应向国际化转变
零售业是流通领域中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的的流动性,一方面,应对流通产业进行国际化转型,促进其发展模式多元化,推动内贸向内外贸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流通产业链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应持续加大零售、批发行业的对外开放力度与扶持力度,如予以餐饮、住宿等行业税收优惠,鼓励其走出去,使之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也提高了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引进外资企业或者对外资企业进行收购,从而获得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最终使自身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祝合良,王明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8(1)
2.夏伟华.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9)
3.李杨,蔡卓哲,邱亮亮.中国服务业FDI对就业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25个省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7(1)
4.史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经济互动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7(8)
5.郝冰.流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6.齐云英.技术变革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7.黄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
8.凌江怀,姚雪松.金融发展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流通产业论文; 转型升级论文; 劳动力就业论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