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荣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106)
【摘要】目的:探究青春期肥胖学生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相关性,总结健康指导依据。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在该时间段内随机选择60例青春期肥胖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此外随机选择60例青春期体重正常学生作为对照组;调查入选学生的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并分析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学生喜食糖果或甜食、夜间习惯加餐等饮食习惯占比分别为33.33%、78.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0%和41.67%;观察组学生的血胆固醇平均水平(8.62±0.26)mmol/L则高于对照组的(3.92±0.21)mmol/L,组间对比均为差异显著(P<0.05)。结论:青春期肥胖学生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即饮食行为普遍不佳而血胆固醇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需注重对该类学生实施健康饮食教育和指导。
【关键词】肥胖学生;青春期;饮食行为;血胆固醇;相关性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35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学生的投入不断增加,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出现了显著改善,同时在经济条件相对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学生的饮食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加之学业压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青春期阶段肥胖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1995年我市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青春期学生的肥胖发生率不足5%,但是近5年以来所实施的相关统计,均可见其肥胖发生率已经接近10%,这无疑为学生的整体健康拉响了警报。本次研究则以笔者工作实际情况为基础,在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青春期肥胖学生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相关性,目的在于为相关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现将本次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在该时间段内随机选择60例青春期肥胖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此外随机选择60例青春期体重正常学生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学生的年龄为15-19岁,平均年龄为(17.32±1.03)岁,学生的体重为70-91kg,平均体重为(82.31±1.13)kg,学生的身高为157-173cm,平均身高为(165.32±1.07)cm,其中男女分别为31例和29例。对照组学生的年龄为15.5-19岁,平均年龄为(17.64±1.01)岁,学生的体重为70-92kg,平均体重为(82.42±1.09)kg,学生的身高为157-174cm,平均身高为(165.74±1.01)cm,其中男女分别为32例和28 例。两组学生的年龄、身高、男女比例等情况均基本相近(P>0.05),故组间可实施对比。
1.2方法
调查入选学生的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饮食行为方面主要包括学生是否按时按量进食、是否合理搭配饮食、是否喜食糖果或甜食、是否有夜间加餐习惯、是否偏爱食用高糖或高脂肪食物、是否有吃零食习惯[1];血胆固醇水平检测则是对学生实施空腹血液样本的采集,采血前叮嘱其3天时间内均应该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热量或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对其所得血液样本采用酶法测定,并按照组别记录学生的血胆固醇水平[2]。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即学生的血胆固醇水平,其正常参考值为3.1-5.2mmol/L,6.2mmol/L或以上均表示高胆固醇血症[3];
同时对两组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统计,组间实施对比,并分析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1.4统计学分析
将SPSS25.0作为本次数据处理软件,使用()统计研究中计量资料,并应用t实施检验;使用n统计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并采用χ2实施检验;检验后P<0.05均表示数据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饮食行为对比
观察组肥胖学生的饮食行为明显不佳,即按时按量进餐者较少、夜间加餐、有吃零食习惯、喜食甜食或糖果者较多,和对照组正常学生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组间对比详情见下表1.
4、讨论
青春期肥胖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学生的负担较重,在日常生活中精神压力普遍较大,而日常学习多以静坐为主,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导致其能量过剩和体脂消耗较少,从而出现肥胖;另一方面可能和学生的饮食习惯不佳、狼吞虎咽、偏爱零食等因素密切相关,加之遗传等因素的作用,使得青春期肥胖现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4]。肥胖现象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体随之出现多种并发症,以高胆固醇为例,高固醇水平的升高可作为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加大了肥胖学生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威胁其健康状况。而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中占比较大的一个群体,其健康状态的下降可能意味着全民身体健康素质的普遍降低,因此定期做好相关检测,获得有关的健康数据,就对于相关健康干预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5]。
目前临床通过大量的研究随访发现,肥胖现象的发生除过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外,还和人体的饮食习惯、作息关系等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则主要从饮食行为角度对青春期学生的肥胖情况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学生的饮食行为好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按时按量进餐、喜食糖果或甜食、合理搭配饮食、有吃零食习惯、偏爱快餐食品或高脂食品、夜间习惯加餐的占比分别为(40.00%)、(33.33%)、(38.33%)、(88.33%)、(86.67%)、(78.33%);对照组则分别为(58.33%)、(20.00%)、(66.66%)、(41.67%)、(40.00%)、(41.67%),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数据中观察组肥胖学生的偏爱零食、夜间加餐等不良饮食习惯占比显著较高,在合理搭配饮食和定时定量饮食习惯方面,观察组学生的占比则显著少于对照组学生,从极大程度上说明了饮食习惯的普遍性;由此结果提示临床,肥胖学生的饮食行为普遍欠佳,在相关健康干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预防和纠正,即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干预,为其讲解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食用高纤维素、高蛋白的食物,并合理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此外可加强补钙、补充维生素等干预,以期均衡自身营养摄入的均衡性,并为身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能量,进而避免肥胖现象的发生[6]。此外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血胆固醇水平进行分析可见:观察组学生的血胆固醇平均水平(8.62±0.26)mmol/L则高于对照组的(3.92±0.21)mmol/L,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结果说明饮食行为不佳可导致肥胖现象的发生,而肥胖的发生可作为血胆固醇水平升高的主要诱因,故而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肥胖相关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肥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同时已经将肥胖列为一种慢性疾病开始实施重点防治,而肥胖现象一旦发生后再实施减肥或干预,往往需要减肥者耗费较长时间,并伴随较为顽强的意志力和精神、运动等方面的投入,对于长期健康状态的维持并不理想,但是肥胖者体重在减肥后即使下降,也可能因为多种因素的刺激而再次出现反弹,因此在肥胖发生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7]。故而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应该在青春期学生群体中注重进行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从认识-态度-行为方面发生逐步转变,进而实现肥胖干预和预防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8]。
综上所述,青春期肥胖学生饮食行为和血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即饮食行为普遍不佳而血胆固醇水平普遍较高,其和正常的学生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注重对该类学生实施健康饮食教育和指导,从饮食行为的改变开始使得自身健康得到促进。
参考文献:
[1]徐冉. 河北省邢台地区5~6岁组儿童单纯性肥胖与血脂异常相关性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 2017,2(5):559-561.
[2]王莹. 曲阜市小学生肥胖调查及其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4(B12):323-324.
[3]史春梅, 李希翎, 董菁, et al. 1~7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及其与儿童体格发育的相关性[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 31(11):840-845.
[4]王颖, 傅悦, 蔡路, et al. 超重肥胖儿童血脂、血压、胰岛素抵抗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6(4):524-526.
[5]陈迪迪, 何丹丹, 温晓飒, et al. 儿童饮食行为习惯与肥胖关系的横断面调查——基于上海市闵行区学龄儿童健康的队列研究[J].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7,9(5):626-632.
[6]庞道华, 李永华, 解瑞宁, et al. 2190名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 中国校医, 2017, 31(5):333-335.
[7]阮华红. 规律性饮食及行为习惯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36):5203-5205.
[8]李娜, 徐冉, 袁芳琪, et al. 邢台市学龄前儿童血脂代谢异常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7, 33(7):656-659.
论文作者:赵凤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2
标签:学生论文; 肥胖论文; 胆固醇论文; 饮食论文; 青春期论文; 水平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