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课堂观察的例子:“从海水中获取的化学品”_课件论文

诊断型课堂观察课例:《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水论文,化学物质论文,课堂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

◆任教教师:徐健(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化学老师,化学硕士,教龄1年,性格稍显内向,语言感染力较欠缺,专业知识扎实,处于教学适应期)

◆内容主题:复习课《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化学Ⅰ)

◆观察者:化学组课堂观察合作体

◆简况:化学组开展课堂观察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主要开展了诊断型(帮助上课人发现问题)、指导型(帮助上课人改进)、观摩型(观察者与上课人互相学习)三种类型的课堂观察活动,其中诊断型和指导型观察深受年轻教师的喜爱,这次课堂观察就是应徐健老师的要求而举行的。作为一名新教师,他在教学中有许多的困惑,想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帮助。

二、课前会议:2007年11月6日

(一)徐健老师说课

1.我的设想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教材(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复习课,也是期中考试复习课。这是学生在专题一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后,所学的第一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专题一中,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理论、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等理论知识。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我想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能运用专题一中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看,我想把关于氯、溴、碘这一单元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整理复习一遍。

2.我的困惑

在备课过程中,我只知道有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够罗列出来。但是,感觉特别困难的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条主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一块有问题,上课气氛较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而且自己讲话总是重复,可能比较哕嗦。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大的改观,想请组内同行观察后给予指点。

(二)徐老师与观课教师的交流

毛红燕:徐老师,我想知道你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是什么?在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氧化性强弱比较,关于这一点徐老师你上课任务讲到什么层次?在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教学环节来体现教学目标中的第四条,即“了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徐健:本节课复习主线是:制备→氯气的性质→氯气重要的应用(漂白剂)。关于氧化还原强弱比较只讲到书上所要求的氯、溴、碘之间的比较,不再拓展。对于目标的第四条,想在课的最后小结部分让学生总结研究氯气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加以体现。

倪丰云:我在工作第一年的时候,也总是被毛老师、李老师说,你上课讲得太多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个问题,目前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所以这节课我就听徐老师的语言、手势、目光等。

洪娟: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是我们新老师最困难的地方,这节课我打算和老教师一起来观察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三)关于观察点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也为了更好地让观察教师之间形成多元的观点,我们此次观察采取了多人一点的观察方式。通过商议,确定了如下的观察点及分工。

毛红燕、陈跟图、褚玉良、洪娟: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刘桂清、王忠华、吴天国、李锦亮:提问、理答、应答

刘辉、李建松、倪丰云:教师语言、语气、声音、肢体语言、体态等

徐卫平、周玉婷:多媒体运用情况

三、课堂观察:2007年11月7日下午第三节

(一)观察工具

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二)观察位置的选择

周玉婷、徐卫平两位老师观察多媒体使用情况,所以两人分在教室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两个角度观察学生观看幻灯片课件的情况(教室里的多媒体屏幕挂在黑板的右方,即徐卫平老师的这一侧)。

刘桂清、王忠华、吴天国、李锦亮四位老师观察的是提问、理答、应答,为方便合作记录及沟通,又能最少限度减少观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所以选择了一起坐在后排。

毛红燕、陈跟图、褚玉良、洪娟四位老师想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书写方程式)方面观察目标的设置与达成,故选择了坐在教室中间的走廊。

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最后一排之后的空地观察。

四、课后会议:2007年11月7日下午第四节课

(一)徐老师课后反思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我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已基本达成了。学生能较好地写出化学方程式,说明学生掌握了从海水中提取氯、溴、碘的基本原理;学生能较好地表述提取氯、溴、碘的实验现象,说明对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差异、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解决得较好;从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课堂巩固练习看,也进一步证明了我的判断。

上课过程中,我感觉学生上课不够兴奋,可能是我提的问题不能吸引学生的缘故,这种情况在后半节课表现得特别突出。工作一年多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一直困扰着我。本节课也基本上没生成什么问题,学生未主动提出过任何问题。为什么我的课学生不能提问题呢?我非常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请大家帮帮我。

(二)观课教师简要汇报观察结果

第一观察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徐卫平:现代的课堂,多媒体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件的制作及播放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选择观察课件的制作和播放这个观察点,以制作和播放为基础开发了如下观察表,记录情况如下:

观察内容

内容描述

字体大小、数量、颜色

黑色字体,有两张幻灯片文字

课件

数量偏多

制作背景与字体颜色 背景白色、字体黑色反差明显

文档位置

全部居中

播放时教师站位 多数位于讲台中间,控制鼠标处

课件口述、板书次数 口述重复17次

播放文档呈现速度

大多适中,2次大篇幅文档直

接出现

幻灯片切换速度 速度适中

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清晰度。从我所坐的位置看,后排学生均能看清,幻灯片的字体大小也比较适中,视觉效果较好。二是幻灯片的科学性。总体看比较好,但我发现课件中有些化学式的下标没有写出,还有就是超级链接出错,希望徐老师以后要严谨些。三是老师演示课件时的位置。我发现徐老师比较喜欢站在讲台前面,或是离学生非常近的位置,学生不断地扭身摆头,说明挡住了同学的视线,可能徐老师没注意到。四是课件的演示速度。总的来看播放速度比较适中,徐老师的讲解速度和课件的演示速度配合得较好,有利于学生接受信息。五是学生如何获得幻灯片中的信息。我发现徐老师有一个习惯,屏幕上的内容他总要重复地说一遍或多遍,既然学生能看清楚,重复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周玉婷:我也是观察幻灯片课件的使用情况的。我只补充一点,我坐在教室的右边,离屏幕最远的那一侧,我在观看屏幕时,屏幕上的有些内容因为反光看不太清楚,特别出现在屏幕上右侧的那些字。而我们做课件时,习惯于从左侧写起,我想以后制作课件时应将文字尽量地写在右边,空留在左边,这样全班的学生观看屏幕都比较清楚了。

李建松:有关的内容如果幻灯片上已有显示,教师就不要再读一遍了。因为教师在读相关内容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对某些比较重要的地方加重语气,这就相当于给学生某种提示,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没有帮助的。

褚玉良:屏幕上最好不要出现大段的文字,否则,学生易出现视觉疲劳。

第二观察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倪丰云:我们小组观察的是语言、语气、肢体语言、声音、体态。

每一分钟记录一次 频次 百分比% 排序

1.非常响

1

教师2.很响 8

的音3.比较响 15

量 4.一般11

5.较轻

6.很轻(听不到)

1.非常好

教师2.很好

的板3.一般12

书 4.差

5.看不清楚

1.幅度非常大(兴奋、手舞足蹈) 0

教师2.比较大(情绪高涨)

0

的肢3.一般12

体语4.不大

言 5.很小11

6.不动(情绪低落) 3

我代表本小组汇报观察到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语速太快,我感觉老师的声音还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时,第二个内容又来了,前后信息之间会形成干扰。而且徐老师的声音比较低沉,学生就更不易听清楚了。建议以后放慢语速10%左右,例如,一分钟117个字比较合适。二是打断学生的话,学生回答问题时,徐老师总是抢学生的话,不知道是习惯问题,还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又不能说完自己想说的话,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参与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造成了关爱、民主、思考的课堂文化稍显不足。三是自答较多,自问自答多了,问题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如果是老师的一种语言习惯,建议今后要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四是肢体语言。徐老师讲课比较喜欢将一只手插在口袋里讲课,这种形象不太好;讲课的过程中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配合的很少,使得课堂的生动性不够,建议今后可以多用一些肢体性语言辅助教学。

第三观察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王忠华:我们小组观察的是提问、应答、理答。主要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理答三个方面关注课堂提问,判断提问的有效性及学生的达成情况。

工具说明:问题的性质指的是所提问题指向性是否明确,问题本身的层次是什么,是识记性质的,还是探究性质的。

我代表本小组汇报三个方面的观察结果。一是提问方面,从我们观察记录的数据来看,徐老师本节课共提了26个问题,这些问题的70%学生均能正确完整地回答。这一方面说明教师所提问题指向性很明确,学生明白要回答什么,且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很不错。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所提问题层次较低,缺少思考力度。所提的问题中,只有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制备氯气,然后用氯气来进行一系列反应的一个装置图的讨论这个问题有探究与思考的价值。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比较高,可惜的是徐老师提问后却进行了代答,使问题的价值大大降低。二是应答方面,这节课学生的回答绝大部分是个别答或教师点名后回答,齐答4次和讨论后回答1次,回答方式略显单一。三是教师的理答,本节课徐老师有10次打断学生回答,其他的十几个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太少(好几个问题只有一、二秒的时间)。这样学生回答起来就比较困难。学生稍有迟疑,就立刻代答,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了解学情都是不利的。另外,学生回答问题后,徐老师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回应,鼓励性语言很少,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观察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毛红燕:我们小组是观察“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我们是这样观察的:以徐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为观察中心,观察徐老师围绕目标所设置的情境及学生的达成情况。下面是我们的观察结果及分析:

目标一:掌握从海水中提取氯、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氧化性强弱比较;掌握氯溴碘间的置换反应;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差异。

观察结果:

教师行为:多媒体播放下列问题

1.写出从海水中制备氯、溴、碘的基本原理。

2.说出工业制氯气实验的现象,说出检验的方法。

3.在环节1所写的反应方程式上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4.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实验室制氯气原理。

5.对制氯气原理的理解。

学生行为:(观察13名学生)

1.12人全对,1人有一小错误。

2.1学生站起来回答,基本正确;教师又重复一遍。

3.11人全对,2人有小错误。

4.此处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5.此处以习题形式出现,学生明显表现出兴趣且有疑问,但教师没有充分展开。

结果分析:从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回答有关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实验操作等有关问题看,正确率很高,说明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教师对这些知识的呈现均以问题形式出现,显得较为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溴、碘的提取是否能从实际生产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陌生中感到熟悉,在学习中体验应用。

制氯气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它既是氧化还原知识的一个应用,又是氯气制备方法的补充,教师在此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目标二:认识氯水的性质,认识卤素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观察结果:

教师行为:多媒体播放

1.氯水的性质(练习题)。

2.关于漂白剂(家庭制漂白水装置的讨论)。

学生回答情况记录:

1.一学生站起来回答,基本正确。

2.两名学生被叫起来回答,均没有答出。

结果分析:氯水的性质仍是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尽管教师提问速度很快,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但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说明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但题目中硫化氢与氯水的反应,显然出现过早。如果以某一品牌的漂白水的说明书为载体进行有关氯水性质的讨论,比单纯练一个题目是不是要好一些?这对于教学目标(认识卤素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达成也有促进作用。

家庭制漂水装置的讨论(类似于某年的上海高考题),虽说是讨论,但没有让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过短,导致两名学生均没有答出问题。所问的问题有超标之嫌(要求学生判断出电源的正负极)。

目标三:了解物质研究基本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观察结果:

教师行为:谈一谈你对氯气性质的认识。

学生行为:(一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此问题)首先,氯气是气体,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氯气能与钠、铁、铝等金属反应,………

教师行为:(打断学生的话)我们如果学习一个物质的性质时,首先应当分析这个物质的类别什么?是单质、氧化物还是酸、碱、盐?这样我们可以从物质的类别上大致知道这个物质的性质,然后还可以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这个物质是否有氧化性、还原性……这就是我们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结果分析:学生的回答完全是根据教师所问的问题来回答的,而且总结得不错,很有条理,只不过没有说出教师想让学生说出的话。反过来说,哪怕学生说出了教师后面的一段话,难道就算是这个目标达成了吗?所以我认为这个目标的定位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

在此还想回应徐老师的一个问题,他说这节课学生不够兴奋,课堂比较沉闷。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节课老师所设置的问题学生能很快答出,甚至没有思考也能立即答出,这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太低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过低当然吸引不了学生,这是不是反应了徐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情没有做深入的了解?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是不是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享受“桃的美味”?学生需要什么,是我们应该搞清楚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本节课来看,应该增加一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既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

刘桂清:这堂课中徐老师采用的习题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练习中做过的,学生没有新鲜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所以,复习课的选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给徐老师的建议

通过观察与交流,大家给徐老师提了以下几点建议。这些建议(不仅是给徐老师的,也是给我们所有的年青教师)。

1.改进理答方式。一是问题提出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二是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三是多鼓励学生,多些肯定性的口头或肢体语言,丰富课堂的表现力。四是讲课时不要总是将手插在口袋中,并注意屏幕与学生视线间的关系。

2.改进复习课教学。要多研究学生的情况,例如平时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作业信息、学生课后的问题、针对某些问题的调查信息。同时,徐老师也可尝试写写教后感,每节课后写三、五点感想,把没有教好和学好的地方记录下来。这些来自学生的和老师自己的信息都可以作为设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希望徐老师争取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能养成这样设计复习课教学目标的习惯,并多听听老教师的复习课。

附件一:徐老师的课后反思

上个学年度,生化组开展的课堂观察,我参加的多是“课堂学生互动”这个维度的观察。作为观察者,我从自制的量表中去分析每一堂课的亮点及暴露的问题。带着初步分析的一些问题,我也试图在自己的课堂当中有意地去完善自己的课堂。但是课堂当中需要改进的方面,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我开课选择了课堂诊断这个维度,期待化学组的同仁发现我课堂上的亮点以及我急需改正的环节。

开课之前,我对教学方面的困扰集中在备课。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很简单,但如何有序的组织知识点,以及课堂上如何用好的问题更多地启发学生,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有时候感觉课堂上语言的有效感染力还是不够理想。课堂上,化学组的各位老师的观察量表详细地记载了课堂上的方方面面。课后会议上,诸位老师公布了详细数据,指出了数据里反应的问题,同时也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

【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1

氯、溴、碘制备的原理

1.学生书写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复习工业上制备氯气的实验,单质碘的制备流程。

2.让学生找出共性——足够强的氧化剂。

教学反思:此教学点的设计是基于课标中的教学要求——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能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等。

我主要是通过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熟悉工业制备氯、溴、碘的原理,以达到回顾和复习的目标。然后对上述反应方程式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并描述出几个相应的物质。这两个点学生都能很轻松、快速地完成,这也说明学生平时新课知识点落实的较好。但没有激发学生的思考,还是停留在机械的重复练习。

本单元的知识点都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之上。工业上制备氯、溴、碘的原料均来自海洋,且都是负一价的离子,故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从氯、溴、碘的提取的基本原理来找出这个共性。我对学生提出问题是根据三者制备的原理,找出制备原理中的共性。学生举手回答的愿望不是很强烈,点名回答的同学也含糊其辞,共性的寻找宣布失败。现在我回顾提问的情境,当时的问题存在于:一是对学生的提示不够明确,二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适当的鼓励和适当的追加提问。

教学片断2

有关氯气的性质

1.说出氯气、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

2.有关氯水的性质,提供例题加强认识

提供的练习:

1.实验室制氯气

(1)写出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

(2)描述上述各现象并写出与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3)你对该装置还有什么建议?

2.下图是某老师设计的一个微型实验装置图:

图中a、b、c、d均为止水夹,e、f为红皮头

请你说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学生对练习的回答情况:对于练习一,学生基本能够齐答出答案。对于练习二,装置图过于复杂,学生还没有弄明白装置图的具体含义,我就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提问效果不是很理想。

其实这两个例题的反应都是氯气的性质,可以舍弃一个,例一过于简单,例二的装置图过于繁杂,都不适合复习课的复习,并且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懂题。

教学片断3

展示漂白粉的样品及瓶装84消毒液的图片

如图:某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简图

请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来完善该装置。

小组活动 需解决的问题:

1.设计的原理

2.反应物

3.制备过程涉及的反应

此教学片段设计基于工业上制备氯气的原理,本装置是教材中的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的改进。通过小组活动,完成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从而达到复习实验装置和反应现象的目的。

这个小组活动应该是个开放性问题。为了得到消毒液,首先要知道消毒液的成分是什么。通过对产物的分析可以分析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而分析硬制试管中的反应物是什么,接着是电源电极的分析。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知识储备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先介绍市场中常见的制备装置图(如下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幻灯片给出上述小组活动的任务。但讨论的氛围不是很热烈,从学生旁边走过,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我当时的想法是学生可能知道答案所在,因此直接点了两位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从回答的结果来看,一位学生并没有思考到问题的关键,另一位学生直接给出了答案。迫于时间的原因,我直接把答案讲解给学生。从目标达成的方式来看,学生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过。最后还是我自问自答。

课后反思这个小组活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是我在不断的修改教案过程产生的想法。但是课堂的处理相当不恰当,完全没有达到我预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目标。可能问题提得比较发散,没有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在小组讨论不活跃时,应用合适的方法来调剂一下氛围,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并让他们在经过指导后充分讨论,准确描述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提供的三个问题。

标签:;  ;  ;  ;  

诊断性课堂观察的例子:“从海水中获取的化学品”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